最近,南通市再添一所新大学的消息引发了热议。这所名为“南通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的公办专科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医学类职业技术人才,为江苏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行业输送新鲜血液。
与许多地方新建大学受到热烈欢迎不同,这次的“教育利好”却让不少网友感到隐隐不安。他们讨论最多的,竟然是学生未来的就业问题,而非教育本身。
为什么一所新大学的诞生反而激发了大家的焦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事。
01
历史上,南通曾拥有一所本科医学院——南通医学院,但在2004年并入南通大学之后,医学教育的独立性逐渐被稀释。此后南通的高等教育虽有发展,但医学类院校始终是一个短板。
如今,“南通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在原“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上设立,标志着南通重新拥有了一所专注医学教育的学校。
这不仅是地方教育资源的扩容,也是对江苏省卫生健康领域人才需求的一种回应。有人直言:“江苏的医药类专业招生人数本来就很多,再建一所学校会不会让就业压力更大?”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江苏省内,医学类学生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尤其是在就业市场对医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逐渐饱和的情况下,新学校的设立是否会让毕业生陷入更加严重的“就业内卷”,成为大家关心的核心问题。
02
从宏观层面看,国家对卫生健康人才的需求确实存在持续上升的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成为了政策重点。
从微观视角来看,医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却并不乐观。很多医学类毕业生面临的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好工作”。
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紧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基层医院长期处于人手短缺的状态。
另一方面,大城市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却对医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学历、资历要求,甚至连体制内的编制岗位也在逐渐减少。
在这样的环境下,新建院校培养的大量医学专科生很可能面临“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境地:既无法进入顶尖医院的“金字塔尖”,也不愿意扎根基层医疗的“塔基”。
南通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的定位是“市属公办专科层次高校”,主要培养医学类职业技术人才。在理论上,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应该是基层卫生机构的理想人选。
现实问题是,基层医疗的待遇和工作环境能否吸引这些年轻人?如果“供需错配”的问题无法解决,新增的就业岗位可能难以承接更多的毕业生。
03
网友的担忧并非不可化解。南通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的设立,能否成为南通教育和医疗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 聚焦基层医疗,强化定向培养机制。
既然新校的定位是培养“职业技术型”医学人才,那么学校应该与地方卫生部门、基层医院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例如,设立定向培养计划,将一部分学生直接输送到基层医疗机构,同时为这些学生提供学费减免、岗位补贴等政策支持。这样既能缓解基层医疗的用人压力,也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保障。
第二. 突出特色教育,避免同质化竞争。
江苏省内已经有不少医学类院校,如果南通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只是简单复制其他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很可能会陷入“千人一面”的困境。学校可以根据地方特色,探索一些差异化的专业方向。
例如,结合南通沿海城市的特点,开设海洋医学、环境健康管理等特色课程,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第三. 强化继续教育,打通职业发展路径。
对于专科层次的学生来说,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往往不如本科生。学校可以通过与南通大学等本科院校合作,开辟“专升本”通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
同时,学校也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开设在职培训课程,帮助毕业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
第四. 提高基层医疗岗位吸引力。
单靠学校的努力,无法彻底解决“供需错配”的问题。相关部门也需要通过提高基层医疗岗位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等方式,为医学类毕业生提供更强的吸引力。
只有让基层医疗成为“香饽饽”,新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04
南通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的设立,是南通教育发展的重要一步。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的意义不该止步于一纸文凭。只有当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时,这所学校的存在才有意义。
新大学的落地,固然承载着地方政府对教育和医疗事业的期待,但如何将这些期待化为现实,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希望这所“新兵”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也希望那些怀揣医学梦想的年轻人,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