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要搞千人规模“乞士”斋,文化传承来头不小

福老大 2024-11-21 12:03:37

福鼎要搞千人规模“乞士”斋,文化传承来头不小

在民间上千人规模的饭局是不多见的,若是“千口嚼食静,碗底无剩汤”场面,很多人恐怕一辈子都未必见过。佛教有个“千僧斋”就是如此盛会,12月4号(农历十一月初四)福建福鼎资国寺就将办一场这样的活动。

千僧斋,顾名思义就是社会信众向一千名出家人布施一顿斋饭的活动。古人言:“僧人具有五种净德,于三宝中称为僧宝。由于出家修行不务世俗营生,是故亦名“乞士”;上乞无上菩提,下乞色身供养,众生供养得福故亦名福田僧”。也就是说,千僧斋普通凡人为自己和家人“种福田”、“积功德”的好机会。

佛经《大智度论》卷三载:“忆王舍城中,频婆娑罗王约敕常设千比丘食,频婆娑罗王虽死,此法不断”。佛教东传中土后,千僧斋也成为历代王侯祈福礼佛的活动,如:南北朝陈后主至德四年,诏请智顗于崇正殿为皇太子授菩萨戒,设千僧斋;唐太宗于贞观八年,为穆太后建弘福寺,设千僧斋;唐懿宗于咸通十二年,于禁中设万僧斋等等。

福鼎资国寺所在的闽东地区民风淳朴,自古就是民间信仰氛围比较浓厚的地方。在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就在此地建了昭明寺,并且也举办过千僧斋。传说在昭明太子的千僧斋上,可能是太子之间心有灵犀,同样曾为太子的释迦牟尼都来现身应供。而在上文中提到办“万僧斋”的唐懿宗,其登基的咸通元年(860年),也正是福鼎资国寺所建成的时间。

从南北朝至今一千六百年,每次千僧斋并非都是太子办的,佛祖更不可能与所有太子都有感应而亲临,但普通千僧斋并不缺“料”:据说,每次千僧斋都必定会有一位佛祖座下的罗汉前来应供,罗汉的名字叫“宾头卢颇罗堕尊者”。

传说这位尊者当初因为想得到一个“旃檀钵”而展示了神通,被佛祖释迦牟尼呵斥;“旃檀钵”是食器,可能佛祖觉得这位罗汉世俗斋缘未断,所以令他不入涅槃,在末法时代留世传法。千僧斋这种数千乃至上万僧徒、信众参与的活动里,心诚布施者必大有其人,宾头卢颇罗堕尊者感应来应供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尊者应该是以普通凡僧形象出现,不会再动用神通了。

传说归传说,你可以信是真的或者只是故事,但千僧斋上施斋供僧而功德无量却是有依据的。近代虚云老和尚说过:“佛、法二宝,赖僧宝扶持,若无僧宝,佛法二宝无人流布,善根无处培植,因此斋僧功德最大”。意思就是,佛教化众生使人慈悲向善,但这种精神需要有人来传承布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上,斋僧的功德理应是最大的。

当初唐太宗和取经归来的玄奘法师也有过类似的探讨。起初,唐太宗非常支持民间学佛向善,仅仅寺庙朝廷就建了四百多座,后来太宗发现很多出家僧行为不端,于是就开始怀疑布施的意义。太宗问玄奘:“供养普通凡僧能获福报吗?”玄奘法师是这样回答的:“泥龙虽不能行雨,祈雨须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修福须敬凡僧。”言外之意,能为布施者种福田的大德是用肉眼看不出来的,有心布施就会得福,没准下一个应供者就是罗汉尊者。

真正的出家修行者是令人敬重的,是大爱和勇气的化身。唐太宗曾叹言:“出家真乃大丈夫,尤胜公候将相”。佛教传到中国后,同样融入了华夏文化,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就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禅宗更有“农禅并举,止观双修”的传统。当下社会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千僧斋的意义早已经超出了一餐斋饭,而是一种乐善好施与回向功德的中华文化传承。

0 阅读:2

福老大

简介:看世界,品生活,悟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