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编辑:爆爆
“我是一个美国人,但有一颗中国心”
1999年,美国82岁的牧琳爱变卖别墅、豪车、林子,不顾子女反对孤身一人来到了中国山东。
所有人都不解,为何她要放下美国所拥有的一切,到一个贫困且陌生的山村。
对于牧琳爱来说,这片土地并不陌生,这里不仅是她的童年,还是她魂牵梦萦的故乡。
而她之所以义无反顾地选择定居在中国,仅仅是因为70年前的一个承诺。
那么她和中国之间又有着怎样感人的故事?后来的她如愿在中国长居了吗?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枪响、炮声、哀嚎、悲泣...”
牧琳爱虽然是一个美国人,但她的童年却被这些声音环绕着。
1917年,她出生在河北,记事后就搬到了山东聊城,在那里她见过太多的难民,太多流离失所连饭都吃不起的人。
各种饥荒、瘟疫冲击着这座城市,与牧琳爱当时在聊城富裕的现状,和这些百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牧琳爱有着强大的内心,也同样痛恨着战争,天灾我们挡不住,可人祸却一次次地上演。
牧琳爱的父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来中国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教,并在当地建立了一座基督教教堂。
或许是受父母的影响,牧琳爱从小就是个热心肠,总是跟着父亲到村里帮助那些难民。
有时是送食物,有时是为他们治病义诊,但他们的能力总是有限,能帮的人太少,看着这些百姓很多时候总是有心无力。
在牧琳爱的心中,这座城的百姓虽然苦,可心却是纯粹善良的,即便与他们有着不同的面孔,同龄人依旧热情。
每次枪响,大家逃跑都不是各顾各,而是团结到一起互相保护,这一点总是感染着牧琳爱。
也是在这期间,她结识了很多伙伴,这其中就包括了周仁杰,即便语言不通,但不为何就是能够很愉快地相处。
每次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似乎就明白对方想要表达的东西,周仁杰很有艺术天赋,没有经过培训,他却能在地上画各种美妙的东西。
(周仁杰小时候)
花是周仁杰最擅长的,他们没有见过太多美丽的花,却将自己心中想象的花,一朵一朵地画在土地上,好像在某天它们真的会生根发芽。
这一份美好,对于牧琳爱来说太过短暂,却始终让她记忆犹新。
1930年,牧琳爱父母的传教任务结束,这也意味着他们要回去属于他们的国家了。
和伙伴告别那天,周仁杰站在人群最后,牧琳爱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
“我一定会记着你们所有人,我还会再回来这里,”
这一句话,牧琳爱记了很久,只是她自己也未曾想过,这个承诺竟等了七十年才实现。
回到美国后,牧琳爱将远在另一边的故乡藏在心中,她开始接受新的生活,接受正式的教育。
从小学一路到大学,或许是受在聊城那段经历的影响,她选择了护理专业,她不想在遇到求救的人时,只能束手无策地站在一旁。
牧琳爱的求学之路几乎没有坎坷,硕士学位一路到博士学位,她都顺利地拿到。
毕业后,事业蒸蒸日上,结婚幸福美满儿女双全,一切都显得那么顺利。
可她心中却始终有一道坎,那就是一直都没有兑现的那句诺言,她不知道那些朋友是否还在等她,也不知道他们到底过得如何。
牧琳爱几次向丈夫提出,想去中国看一看,但她身边的很多人,都对中国有着刻板的印象。
贫困、封建、混乱、战争...这些所有都是外界对那片土地的最后印象。
但只有牧琳爱知道,那里在改变在崛起,他们团结、有血性,热情又淳朴。
为了改变身边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她总是向他们描述着自己过往在中国的经历,也不断地关注着中国的现状。
而牧琳爱没有办法不顾一切地离开这里,因为当下的她不仅是一个妻子,还是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院长。
她身上担负的责任很重,即便要出发,也必须要将这里的一切都安排妥当了。
日子一晃就过去了数十年,牧琳爱年迈了,父母接连离去,孩子都长大成人,也从医院退了下来。
也是这一年,她的丈夫第一次松口,要陪她去一趟中国,看一看那个被牧琳爱口中念念不忘的故乡。
1992年,牧琳爱再一次踏上“回家”的路,站在曾经的土地上,眼前的一切都变了。
五十年的时间,她已经成了个老太太,那个长满杂草的乡间小路,已经盖起了一栋栋新楼房。
牧琳爱写了一封信给当地政府,希望他们能帮一帮自己,找到周仁杰和曾经的伙伴。
拿着仅有的一张照片,牧琳爱得到了一个无法接受的消息,那个童年的伙伴周仁杰已经离去。
这对于牧琳爱来说,是一个遗憾,更是她的“食言”,曾经有太多的顾虑让她错过了很多,但好在还有几位儿时伙伴依旧在老地方。
这一次,牧琳爱回来见了好多儿时的玩伴,也联系上了周仁杰的家人。
在这片土地中,有好多个瞬间都让她回到了过去了,也让她萌生了要在长久定居的想法。
可梦想很美好,现实却十分骨感,丈夫突然的病倒,让她不得不突然终止这个想法。
再一次回到美国后,牧琳爱开始没日没夜地照顾丈夫,身上的责任让她必须放弃返回中国。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6年,牧琳爱的丈夫病逝,她看着曾经热热闹闹的家,如今都陆陆续续地离开。
儿女有了自己的家,父母走了,丈夫也走了,只剩她一人孤零零的。
这一次,牧琳爱没再犹豫,她要去兑现自己儿时的悄悄定下的目标,当时仅有十岁的牧琳爱,就不止一次地想过要为这座城市做些什么。
下定决心后,她没有再听儿女的劝告,将自己手中所有的资产都变卖,带着这笔钱去到了山东聊城。
当牧琳爱向当地政府说明了,自己想长期定居在聊城乡下的想法后,工作人员为她在阳谷县刘庙村安排了一间屋子。
并为她安排了一名翻译,以及各种家电,当一切安排妥当后,牧琳爱却认为自己来不是想麻烦别人,而是尽自己之力帮这里的村民一把。
对此,牧琳爱将政府安排的所有东西,都掏钱付了费。
正式成为半个中国人后,牧琳爱在自己院子种满了花,看着一朵朵盛开的花朵,那些曾被周仁杰画在地上的花好像真的生根发芽了。
后续的很长一段时间,她试图融入这个大家庭,骑着三轮车,学着蹩脚的方言,途经一户人家就留下一盆花。
牧琳爱一直都十分喜欢孩子,她到这里的第一年,就为这些孩子的小学一次次地捐赠。
七十年前,这里还没有一所学校,现在孩子们有了读书的地,但里面的设施却十分简陋。
为了让他们有更好的读书环境,牧琳爱捐赠了二十多台电脑,更新了许多现代化教学设施,前前后后还为学校捐赠了数万元。
平日里,牧琳爱除了种些花花草草外,余下的时间选择到学校为孩子们当起免费的外教。
也在牧琳爱的协助下,中美友谊幼儿园也在刘庙村建立。
那些年里,任何力所能及的事,她都想帮一帮自己曾经的故乡,修路、建果园、扩建图书馆等。
同样身为老人的她,也深知那些同龄的老人面临的问题,这期间牧琳爱为32名白内障的老人免费医疗救助。
并为那些近视老花的老人,每人都配了一副合适的眼镜。
而在这里,牧琳爱并不会像在美国的家一样,感到冷冷清清,那会大家都喜欢互相串门,家家户户的大门都敞开着。
整个村子的人,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谁家有点事都一拥而上互相帮忙。
后来牧琳爱的年纪大了,很多事情都无法一人去完成,但村里总是会有人上门帮她。
都说真心会换来真心,牧琳爱这些年帮了这个村子很多,人们都记着她的好,当她说自己最后的遗愿时。
无数人都纷纷站出来,为她发声试图想帮她一把。
牧琳爱从踏入这片土地开始,就想过永远定居在这里,不仅仅是以客人的身份,而是以家人的身份,所以她想要拿到一张中国的绿卡。
而她的这个心愿,也在她92岁大寿那一天实现了,拿到绿卡的那一刻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这一刻她和这些不同面孔的朋友,成为了真正的“家人”。
“2006年山东年度十大新闻人物、2006感动山东十大人物、感动2006中国十大真情故事人物”
牧琳爱多年来在中国进行的慈善,让她荣获了许多荣誉称号,当地不少人都接受过她的帮助。
一直到2013年,牧琳爱或许知道了自己大限将至,她签下了一份遗体捐献书。
希望自己死后还能够继续留在这片土地,为“家乡”再做最后一件事。
而她这个选择令无数人敬佩不已,在大家都没能接受捐献遗体的思维中出来,她却勇敢的做了这个决定。
的确,牧琳爱虽然是美国人,但她的心却已经住在了中国,生在中国,她对这片土地有很大的眷恋之情。
牧琳爱这一生的选择,都足以证明她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女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牧琳爱》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9%A7%E7%90%B3%E7%88%B1/6127517?fr=ge_ala
澎湃新闻:《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丨美国老人牧琳爱的“中国心”》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608505
新华社:《定居中国农村的美国老太太喜过89岁生日》
https://www.gov.cn/jrzg/2006-08/11/content_3606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