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的是剪纸吗?该不会拿素描糊弄我们吧?”
许多见过这位东北大姐作品的观众,都忍不住发出质疑。
这也难怪观众心生怀疑,大家看看她作品,便一目了然。
光影强烈、黑白灰分明,人物笑意盈盈、栩栩如生,这实在是太像一幅下乡写生的素描作品了。
但这确实是一幅剪纸作品,凭借这手“以剪乱画”的本领,她成功将有1500年历史的非遗带出国门,以至于被人称为“天下第一剪”。
东北大姐名唤李宝凤,她出生农村,初中就辍学在家务农。
但比起农民,她更像是一个全球巡演的“格莱美剪刀手”。带着一把剪刀登上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的舞台,让老外见识到了原来剪纸还能剪成油画、水彩画、版画的形式。
李宝凤剪下的人物,就连脸上的皱纹和头发丝儿都纤毫毕现。引得老外直呼:“这就是来自古老东方的神秘力量吗?”
●李宝凤在首尔为韩国观众剪纸表演。图片来源:李自健美术馆公众号
李宝凤的绝活也不免让人心生欣慰:量他们韩国人也偷不走。
以往的剪纸皆以平面形式为主,李宝凤创作的剪纸立体感十足,完全区别于传统的剪纸形式。
那么,这位来自东北的艺术大师,到底是如何创造出如此富有新意的剪纸形式,并在全世界发扬光大呢?
天资聪颖,却辍学务农
1966年,李宝凤出生在吉林长春市双阳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家里有四个姐妹。
尽管家庭条件不好,但每逢过年依然会张罗着包饺子、吃杀猪菜、剪窗花......
东北过年习俗花样多,但小宝凤唯独钟情于窗花,6岁起她就拿着剪子学着大人的样子剪了起来。
●李宝凤作品《妞妞看书》
有时候彩纸用完了没钱买,她就去玉米地里拾玉米叶子、到山上摘些树叶回家剪纸。
从天上的云朵、溪里的鱼、春天的二月兰、夏天的紫丁香、冬夜的滂沱大雪,凡是眼里看到的,都是李宝凤心中的素材。
她用剪花记录四季变幻与岁月变迁,只为缓解心中难耐的“剪花瘾”。
● 李宝凤回忆童年捡树叶来剪纸
剪得多了,手艺也精巧了许多,李宝凤把漂亮的剪花贴在窗上,平添几分喜气,长辈们摸了摸李宝凤的脑袋,直夸:“小丫头片子,剪得真不孬。”
到了上学年纪时,李宝凤天资聪颖,对于功课的领悟能力也比同学要强很多,常常用半月的时间就能学会一学期的内容。
但初二那年,父母却说:“女孩儿读那么多书干吗,反正迟早都是要嫁人的。”
于是,14岁的李宝凤只能放下手中的课本,拿起锄头在田间劳作。
她在田间日复一日劳作,用汗水浇灌着那片贫瘠的土地。时间一长,手上布满了水泡。
有一回,李宝凤被头上的烈日晒得一阵眩晕,恍惚间看到地上的泥地沾染了些许红色。往鼻子上一摸才知道,原来是她流出的鼻血。
务农日子虽苦,但李宝凤依然放不下剪花。她四处借书看,连环画、小插画,就连炕上玻璃柜上的画也撕下来细细研究。
李宝凤就在农忙之余奠定了她对剪花的审美基础,日积月累下竟攒了400幅剪花作品。
此时的她也没想到,这400幅作品将是改变她命运的敲门砖。
从农民到村小教师
1984年冬天,县里职高开设音体美专业班培养特长生,为教师队伍培养人才。
李宝凤知晓初中辍学的自己不符合招生要求,但县里很少开设特长生的班级,如果错过了这次招生不知道要等到何时。
于是,李宝凤抱着平时攒下的400幅作品跑到了校长办公室。
有彩色的蜡笔画,有零碎的剪花。尽管李宝凤没有接受过科班训练,但她的作品却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李宝凤作品中与生俱来的灵气打动了校长,她被破格录取为一名旁听生,正式进入职高学习。
●李宝凤作品《雪乡》
时间如白驹过隙,结束特长生生涯的李宝凤,由于美术成绩优异,被分配到乡村小学中当美术老师。
1986年,村小的环境简陋,操场上杂草丛生,教室里连基本的教学设施也寥寥无几。3分钱一根的蜡笔对孩子们而言已经是奢侈品了,更别说雪白的画纸了。
本打算让孩子们拿用过的作业纸来画画,但很多学生的家长有抽旱烟的习惯,为了省钱买纸,他们会拿孩子用过的作业纸来卷烟,根本没法在美术课上二次利用。
李宝凤只觉一阵心酸,因为看到这些买不起教材的孩子,就感觉好像看到了从前的自己。
这时,吉林省新出的美术教材里收录了许多经典的美术作品,但里面许多作品和技法是李宝凤从未接触过的。
李宝凤认为自己都不了解这本书要如何教孩子,她壮起胆子给教育厅写了封建议信,建议教育部门结合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编写“乡土教材”。
没想到一周后就收到了教育厅的回复:“你的建议非常好,你能不能先行做尝试?”
得到上级部门肯定的李宝凤平添几分动力,她带孩子们走出课室,就像从前的自己一样,走进山野小溪,感受万物生灵。
●李宝凤作品《鹿鸣幽谷》
既然没有钱买画笔和纸,那干脆就让孩子拾些树叶、废纸皮来剪纸。
这三年的户外教学让孩子们对剪纸兴趣盎然,也让他们一起创作了许多富有童真的剪纸作品。
李宝凤带领这些孩子斩获了许多奖项,孩子们有200多幅作品在省市、国家、国际少儿大赛中获奖,甚至还有13幅作品被收录进《世界当代少儿美术书法摄影作品精选》。
由于自幼喜欢《红楼梦》,李宝凤很早就产生了创作以此为题材剪纸的念头。
1996年,李宝凤终于有机会实现这个愿望了。
这年,李宝凤被评为“吉林省先进教师”,并调往县中心小学任职。
在更大的平台教学,李宝凤创办了个人工作室。每天除了上剪纸课外,她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在剪纸创作中。
千金难换《红楼梦》
几乎每天凌晨四点,天蒙蒙亮时,就能看到李宝凤在工作室中忙碌的身影。
除画画、剪纸、修改外,她又翻起来《红楼梦》原著,一遍又一遍揣摩书中人物的性格。87版的《红楼梦》,以及各种连环画小人书,都被她看了无数遍。
林黛玉的孤傲自尊、薛宝钗的心机城府、王熙凤的泼辣爽快......每个角色的性格都相差甚远,李宝凤重复剪下无数次,直到满意为止。
●《红楼梦》群芳图
这幅作品花了李宝凤数年的时间,剪到第三年时,一位国外的企业家机缘巧合下看到了李宝凤未完成的《红楼梦》剪纸。
这位外国友人,竟开出6万元的高价要买下这幅半成品。
要知道,那时李宝凤一个月的工资也才40块钱,有了这笔钱她甚至能在长春市区买下一两套房子。
李宝凤纠结了很久,但内心还是无法割舍,便在数日后回绝了买家的好意。
此时的李宝凤也没想到,她的《红楼梦》在20年后能飙升至200万的价格。
1999年,李宝凤带着她的《红楼梦·大观园》到北京大观园参加艺术展。这是一幅长3米,高1.5米的巨作,囊括了55位原著中的角色。
●《红楼梦·大观园》局部图
这55位仕女亦哀亦怨,或喜或悲,性格迴然,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花柳繁华地的生活图景。
在人物塑造上,李宝凤剪下的角色主次有序、密而不散。红纸上的楼台亭榭郁郁葱葱,可谓是绮罗穿林影满园,诗情画意览无尽。
李宝凤凭借《大观园》一鸣惊人,彻底在中国艺术界打响了名堂。
“红学”泰斗周汝昌更是赞不绝口,大笔一挥,赋诗一首:“红盏一丈现红楼,满眼群芳百态收。也似娥皇铺彩石,神工巧剪世无俦”。
成名后,李宝凤并未仅将剪纸艺术束之高阁,反而尝试将其做成当地特色产业,为此成立了宝凤剪纸艺术公司。
金融危机也无法撼动的企业
创业之初,李宝凤遇到了第一个难关。
由于不了解市场行情,李宝凤陷入了“闭门造车”的窘境。她的作品精美,可是却没有相应的包装设计,会显得作品有些单调。
这直接导致李宝凤在创业第一年才卖了1.2元,甚至还赔了不少钱。
亏损下也让李宝凤重新转变思路,开始积极和市场对接,了解年轻人喜欢的艺术。
此外,纸张应用上,李宝凤更是独创专利,与造纸厂家合作后再用自己的技术加工,达到了让纸张十年内不褪色的效果,克服了纸张褪色的难题。
2005年,李宝凤的剪纸公司已然初具规模,但她并未耽误精进技艺,而是艺术、商业两手抓。
●李宝凤
李宝凤的剪纸作品突破了原来单调的红色,将国画、年画、版画、油画、装饰画和摄影等艺术融合进剪纸艺术,同时还吸纳了地方戏曲、诗词歌赋、民谣和少数民族的元素,创作了一大批举世独立的艺术品。
这才有了3D立体的剪纸设计作品《春水长流》,李宝凤采用多层套色剪纸的技法,将苗族少女的头饰呈现得极为有重量感,甚至在太阳底下熠熠闪烁光芒。
●《春水长流》局部图
多层套色技法难就难在要将每张单层的纸连起来,必须“千剪不断”,倘若剪断了分毫,整层纸都会毁于一旦。
●李宝凤剪出的苗族少女
艺术和废品之间,只有“一厘之遥”。
技法的创新,加上对消费者喜好的了解,李宝凤的剪纸作品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2009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但李宝凤的剪纸公司丝毫未受影响,订单不减反增。她的一幅剪纸作品从数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喝水不忘挖井人,富起来后的李宝凤并未忘记关东的乡亲们。
为了让剪纸艺术发扬光大,也为了帮助当地村民就业,她在长春市和德惠市先后培训了2000多名学员。
每当公司设计好版式后,就将样品发到学员手中计件支付工资。
这些学员每个月能拿到500-1000元的工资,李宝凤此举直接解决了让政府头疼已久的难题,带动上千名下岗职工和农村妇女就业。
2020年,李宝凤带着她的作品到长沙李自健美术馆参展。除那幅改变她命运的《红楼梦·大观园》,还有《西游记大闹天宫》《三国演义三英战吕布》《水浒传聚义厅》等百余幅作品。
●《水浒传聚义厅》局部图
除了到各地参展外,她还会给一些聋哑孩子和自闭症儿童免费上课,只为了能让他们学会一门谋生的技艺。
尽管在10年前就弃教从商,但李宝凤的学生却遍布世界各地。
截至目前为止,李宝凤已经培训过3万多名学生。
每当有人问起李宝凤能为社会做些什么时,李宝凤的答案只有一个。
“我捐我的文化,因为它不分国籍、不分贫富贵贱,它属于所有人。”文/梁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