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470c6b77dd55451ef43e8bd1856e7e4.jpg)
1.简述明代家具的工艺成就。
【简析】
此题须简述明代家具的设计特点。
【参考答案】
①中国家具发展到 15 至 17 世纪出现了一个高峰,因这一样式始于明代,故习惯上把这一时期家具均称为“明式家具”。明代家具的产地主要有三处:北京皇家的“御用监”,民间生产中心苏州与广州。品种有椅凳、桌案、柜架等各大类,也用于屏风、镜台、衣架等许多方面。明式家具以造型简洁,线条流利,装饰适度为特点,十分重视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并善干体现在选材、结构、装饰的整个制作环节中。
②家具发展到清代,民间仍继承着“明式家具”朴实简洁的风格与程式,官方制作的家具则一味追求材料的名贵,装饰的富丽,以致造型趋于笨重,装饰也过于繁缛琐碎了。
③明式家具多取材于海外进口或南方出产的优质木材,也有一些则采用木质轻松、纹理细直的木材,如桐木、楠木等。这些材料色泽柔和,纹理细密,木质坚实而有弹性,制成家具后无需深漆和镶嵌金玉螺钿,即呈现出细腻动人的质地美,由此也形成了明式家具轻巧、挺拔、简洁又具木质肌理之美的特点。
④明式家具的制作工艺精细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的榫卯结合部件,大平板则以攒边方法嵌入边框槽内,坚实牢固,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高低宽窄的比例,或以适用美观为出发点,或有助于纠正不合礼仪的身姿坐态。装饰以素面为主,局部饰以小面积浮雕或透雕,以繁衬简,贵在朴素而不寒俭,精美而不繁缛。通体轮廓及装饰部件的轮廓讲求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及用线的一气贯通并有小的曲折变化。
⑤明式家具种类繁多、用材考究,设计巧妙,制作精美,形成别具一格的设计特色,其设计特色注重结构美、材质美、造型美和装饰美,致使明式家具隽永古雅、优美舒适、纯朴大方,实现了形式与功能的完善统一,被誉为我国家上设计中上的顶峰木作。
a.结构美。明式家具在长期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了以“线脚”为主要形式语言的造型手法,体现了明快、清醒的艺术风格。明式家具的整体结构以框架式样为主要形式,呈现出有束腰和无束腰两大结构特征,造型简练稳重。它在工艺上采用杉榫卯结构,合理连接,使家具坚实牢固。经久不变。它不以繁缛的花饰取胜,而着重干家具外部轮廓的线条变化,造型简朴大方,线条浑厚流畅。
b.材质美。明式家具在用料上选材精良,制作精湛,多采用今日已极为稀见的紫檀、黄花梨、铁梨木等质地坚硬、纹理细密、色泽深沉的名贵木材,美观大方、雅而不俗,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明式家具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色泽和纹理,不加遮饰,色泽深沉雅致,木纹自然优美,质感坚致细腻。达到了稳定和协调的艺术要求。
c.造型美。明式家具在造型上尽管式样纷呈,变化多端,但“简练”是其共同点,浑厚洗练,稳重大方,比例适度,线条流利。几根线条的组合造刑便能带给人以静而美、简而稳、疏朗而空灵的艺术效果,同时装饰朴素、色泽清新自然,而毫无矫揉造作之弊。明式家具比例适度和谐,体现了完美的尺度与人体工学的科学性,合理、巧妙的榫卯结构和加工工艺也充分地反映了“明式”的卓越水平。
d.装饰美。明式家具中的金属饰件式样玲珑,色泽柔和,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另外明式家具非常重视与厅堂等建筑相配套,家具本身的整体配置也主次井然,和谐有致,使人感到舒适、安逸。陈列在厅堂里有装饰环境、填补空间的巧妙作用。因此,明式家具被称为明清工艺美术宝库中的明珠,是中国封建社会物质文化的优秀遗产。
2.简述清初“四僧”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艺术特点和历史地位。
【简析】
指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和弘仁。此题须分别简述四位画家的绘画特点、绘画主张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清初四僧”(名词解释):指清初画坛上四位僧人: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和弘仁。他们是有很强反清意识的遗民画家,绘画带有深挚的感情色彩和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四僧所继承的传统仍属于文人画系统。他们十分重视感受生活,观察自然和独抒性灵。不以再现前人意境情调上的成就为满足,不限于临摹,不囿于挪用古法,分别以激情洋溢或深情凝蓄的个性鲜明的艺术,突破了“四王”派所表现的情感内容,以来自客观世界又有高度加工的艺术形象,丰富了自然美的表现和意境的创造,以主客观结合、“尚意”又有法则的新手法突破了旧程式,在发挥诗歌书法入画的效用并密切结合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上,发展了笔墨技法。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以及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有较大的影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08f31eab589b4e16b6274a6aad0aeff.jpg)
1.弘仁:
他的绘画受其师萧云从影响较深,注重以线条构造形象,笔墨瘦劲简洁,但在画境上受倪云林的影响更大,疏淡意境与他身世凄凉的遭遇每每共鸣。倪云林作的是小山疏树,而弘仁以黄山景观的大幅著称,他学云林是深得传神和写生之妙,而不为其画法所约束。弘仁曾作黄山真景五十幅,他与石涛、梅清被称为“黄山派”。传世作品有《黄海松石图》《梅屋松泉图》《晓江风便图》等。《黄海松石图》所画岩石与松树姿态奇古而富变化,下面的三座山峰,实为黄山的“蓬莱三岛”的提炼与概括,体现了黄山的精神实质。弘仁在画坛的地位很高,成为“海阳四家”之首,又称“新安画派”领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5c96029b63ca7c584fc1fbbfaea2fea.jpg)
2.髡残:
字介丘,号石溪,山水师法元人,画面多峦幽深,长于干笔皴擦。布局严谨,黑气沉着,景物茂密,境界奇僻。黄宾虹以为其特点是:“坠石枯藤,锥沙漏痕,能以书家之妙,通于画法。”石溪对于清代的以至现代的中国山水画,有着很大的影响。传世作品有:《报恩寺图》《苍翠凌天图》《雨洗山根图》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85148a0c02330766a274b283b2fb74b.jpg)
3.朱耷(八大山人):
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特殊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决定了他绘画创作的基本倾向,即用高度强烈的笔墨效果和象征手法,抒发他高傲、冷漠、苦痛、仇恨、轻蔑等种种对现实不满的感情。因此他的作品个性特征空前突出。他笔下的鱼鸟,神情奇特,常常显出“白眼向人”或痛苦不堪,倔强的情态。他画了不少孤鱼一尾,无水无草,空旷无边的画幅,塑造了很多孤独者形象。八大山人笔下的花不是春光花影,欣 《苍翠凌天 欣向荣,而是“溅泪”之花。有人题他的画说:“长借墨花寄幽兰,至今叶叶向南吹”点出他不愿北向俯首于清廷统治的心理。朱耷的花鸟画粗壮秃扁的笔调,阴沉惨淡的湿墨,不计自然常态的形象,冷寂孤僻的环境处理以及不拘成法的构图布局,没有以往文人画那种优雅文静之意,而有几分粗乱、生硬、狂猛,从而造成一种生冷、苦涩。带刺的美,足以触人心弦。八大山人所作山水画以枯老连绵而豪放畅快的笔黑,表现荒凉、野寂之境。在黑白分布中闪烁着不平静的光彩,给人以山河破碎人伤心的感受。荒寒、孤寂是他作品的总的艺术格调。现存的《荷兰水鸟图》《牡丹孔雀图》《湖石翠鸟图》《安晚帖》等都可代表朱耷作品的典型面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fa6df6b7ce02fe5f4da6c6263314df8.jpg)
4.石涛:
(1)山水画:他师法自然,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在写生实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前人的种种规范,创作出大量新颖独特、千情万态的优秀作品,为山川造像为山川传神。他的山水画十分着重形式美,在笔法、墨法、布局等方面不落前人蹊窠独成见树,决不拘于一种形体,而是配合了多种多样的笔势墨韵来抒发自己的艺术激情。他的笔墨有粗的、细的、光洁的、沉郁的、明净的、泼辣的,墨重处精神杰灿。墨淡处意气华滋。石涛非常善于用点,他的点来得随意,将浓淡大小意味变化多端的点分布于画幅各处,形成强烈的形式感。石涛的山水画,笔墨、构图千变万化,风神灵动,代表着清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
(2)作品:至今尚存有石涛大量的山水画作品,这些作品展现各种不同的艺术风貌。如《黄山图》《听泉图》笔墨豪放而有雄伟的气势:《细雨虬松图》用笔略细,着重于对山水的真实感受;《黄山八胜画册》等,则笔法老辣疏放:《余杭看山图》卷,又用一种流动如水的线条来画山峰石皴,生动之致:《淮扬洁秋图》则笔墨雅致,给人以清新之感。除山水外,石涛还擅长兰、竹、花果,其功夫在手信手写来,独有一股沉着痛快之气。
(3)美学思想:石涛在艺术上有很深刻的见解,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题画诗跋》等。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有两个:一是强调“有我”,另一个是“一画”。抨击复古主义的陈词滥调,深刻地表达了艺术贵在创新,贵在有“我”的思想,把传统的“六法论”推向新的境界、新的高度。同时,把绘画这门艺术汇入了当时整个文坛的进步潮流--抒发情感、性灵之中,给清代绘画带来了生气。石涛强调“有我”,并非不要“师造化”。相反,他很注意“师造化”。客体是主体的依据,同时又受主体的影响;主体要以客体为基础,同时又要“化”山川为用。人与自然,既对立又同化。这是对中国“天人合…”的宇宙观和情景交融的艺术观的精辟阐释和进一步的发展。关于“一画”,它的哲学思想基础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有庄子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就是说,中国绘画的基础是笔法(或称“骨法用笔”),这是六朝时期奠定的,谢赫又在“六法论”中用“骨法用笔”四个字概括了它。石涛的“一画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运用“道生-”“万物归于一”的哲学武器,对“骨法用笔”思想所作的新的概括。“法于何立?立于一画”,就是中国绘画的全部功夫,最终(也是最初)都归于“笔法”。能有一笔之法,能有一笔之骨肉,就是天地万物的骨肉(画作)。“一画”要“意明笔透”,运用自如,由此出发,就能掌握“画道”。这“一画”从何而来?不能仅仅受干心,受干手,受干墨还必须看到“一画”含万物之中,要从山川万物中去体验、锤炼,才能真正掌握“一画”。有了“一画”之功,就可凭此“测”万物,“参天地之化育”。这就是说,画家观察、感受万物,总是要受统一的“一画”(形式感、美咸)观的作用,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冷漠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85148a0c02330766a274b283b2fb74b.jpg)
3.“八大山人”绘画的艺术特色、代表作品、绘画理论、艺术成就及影响。
【简析】
此题须简述“八大山人”的山水画、花鸟画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朱耷: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特殊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决定了他绘画创作的基本倾向,即用高度强烈的笔墨效果和象征手法,抒发他高傲、冷漠、苦痛、仇恨、轻蔑等种种对现实不满的感情。因此他的作品个性特征空前突出。他笔下的鱼鸟,神情奇特,常常显出“白眼向人”或痛苦不堪,倔强的情态。他画了不少孤鱼一尾,无水无草,空旷无边的画幅,塑造了很多孤独者形象。八大山人笔下的花不是春光花影,欣 《苍翠凌天 欣向荣,而是“溅泪”之花。有人题他的画说:“长借墨花寄幽兰,至今叶叶向南吹”点出他不愿北向俯首于清廷统治的心理。朱耷的花鸟画粗壮秃扁的笔调,阴沉惨淡的湿墨,不计自然常态的形象,冷寂孤僻的环境处理以及不拘成法的构图布局,没有以往文人画那种优雅文静之意,而有几分粗乱、生硬、狂猛,从而造成一种生冷、苦涩。带刺的美,足以触人心弦。八大山人所作山水画以枯老连绵而豪放畅快的笔黑,表现荒凉、野寂之境。在黑白分布中闪烁着不平静的光彩,给人以山河破碎人伤心的感受。荒寒、孤寂是他作品的总的艺术格调。现存的《荷兰水鸟图》《牡丹孔雀图》《湖石翠鸟图》《安晚帖》等都可代表朱耷作品的典型面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427e59996daea858a756a4acda91dad.jpg)
4.简答明代浙派画风的形成和特点和代表画家。
【简析】
此题不仅简述浙派的总体绘画特点,还须分别简述戴进和吴伟的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绘画特点。
【参考答案】
字子畏,另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是个饱学之士和全能画家,于人物、花鸟、山水无不擅长。他曾师于周臣。继承南宋院体的传统,又由于他文化修养较丰富,见闻广博,所以他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以其绘画的秀润和韵味、意境,胜于他的老师。
(1)山水画:唐寅的绘画创作以山水画为主,取法李成、范宽和南宋四家,兼采元人画法,集众之长而自成一家。造景或雄险峻峭,或平远清幽,都能小中见大,粗中见细,在皴法上一变斧劈皴为细长清劲线条的皴法,行笔灵活流利,墨色清润秀雅。王世贞评他绘画风格特点主要在于“行笔极秀润,缜密而有韵度”。作品《山路松声图》《荷净纳凉图》等,不仅画得真实具体,可居可游,而且情景交融,耐人寻味。同时可以看出他在技法上广泛融汇前人的功力和笔黑上秀润潇洒的韵度。唐寅的山水画风出自于南宋院体,又能脱去精谨刻画的院画风气,具有既沉郁又清逸,既奇峭又秀润,既浓厚而饶干气韵的特色。
(2)人物仕女画:唐寅的人物仕女画,多取材于“高人韵事”、神仙故事以及官伎、歌女等。作品有《东方朔偷桃图》《孟蜀官妓图》《秋风纨扇图》《李端端图》等,在内容上多流露出作者对出身卑贱的弱女子的同情和对名教礼法的反叛精神。《秋风纨扇图》描绘一个手执一扇面显冷漠凄凉之神情伫立于秋风之中的妇女,题诗云:“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表现了对封建时代年长色衰被遗弃妇女的深刻同情。《李端端图》描写的是文人黑客与妓女之间违反名教礼法的友爱关系,以此嘲弄和渎犯封建的等级观念和伦理。在画风上,他继承了南宋仕女画明眸粉颊的院体传统,但又具有自己飘逸淡雅的风格。他笔下的仕女都是细眉小眼,面颊清瘦,两手纤细面色苍白的弱不禁风的美人,这类人物形象与其表现的主题十分吻合,也反映了他所追求的格韵沉郁、风姿嫣然的美学趣味和这个时代的审美风尚。
(3)写意花鸟画:在笔墨的表现上介于沈周与林良写意法之间,但更劲秀、潇洒、精丽。现存《枯槎图》是其花鸟画的代表。
5.简述郎世宁“中西合璧”。
【简析】
此题不仅简述郎世宁的绘画特点及代表作品。还需简述清代宫廷画院的绘画特点。
【参考答案】
郎世宁:意大利画家。他擅画人物故事、肖像、动物、花木、山水,尤以画马著名。在其作品《平安春信图》《乾隆大阅图》《百骏图》《嵩献英芝图》、油画《太师少师图》中,郎世宁有意识地削弱了西画的明暗对比、高光阴影和焦点透视等技法,掺入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以细致的渲染避免笔触的暴露,用皴擦取代阴影的涂染。
6.简述“吴门四家”的艺术成就。
【简析】
指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此题须分别简述四位画家的山水画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沈周、文征明是吴派开派大家,而唐寅、仇英是“吴派”的友军。在画史上一般把他们四人称为“吴门四家”或“明四家”。沈、文、唐、仇的出现,不仅打破了“院体”和“浙派”垄断画坛的局面,而且标志着明代绘画独立面貌的形成。明四家及吴门画派的其他画家,活跃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他们一方面与较多的社会阶层相联系,一方面能更自由地抒写自己的主观世界。在艺术上,他们在继承董、巨和元代诸家画法的同时,也深受南宋院体水黑山水和青绿山水的影响,追求气韵神采的笔墨效果和“风流编藉”的风格,在诗、书、画的结合方面较宋、元进了一步,进一步完善了文人画的艺术形式。作为文人画家,他们的艺术在观念、技法、形式等方面都没有从前代文人画的程式中脱颖出来。但是,却共同体现出一种新倾向,这就是接近丗俗 生活。在他们活脱的笔墨世界里蕴藉着不同于元人的萧蔬、寒荒、冷寂的世俗的宙美趣味。在题材的选择和艺术境界的追求上都表现出他们对世俗生活的关注以及他们的美学观点和社会理想。他们的艺术观和作品反映出社会时代新因素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变化。
7.简述董其昌的艺术成就与历史影响。
【简析】考生须注意,这里考的是"成就",所以绘画和书法成就都要解答。此题须解答董其昌的绘画特点、理论主张、书法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1)绘画特点:字玄宰,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精于鉴赏,富于收藏,尤长书法,并致力于山水画。
①其作品以平淡天真、古雅生秀取胜。
②在山水画的创作中,鲜明地追求以书法入画所导致的笔墨联系变幻中的表现力,并把宋元诸家绘画中来自大自然的山石树木形象加以简化,以笔势的运动做“不似之似”的组合。
③强调布局中的势、笔墨中的虚实和“画欲暗不欲明”的生动性与含蓄性,也发展了墨法,推出了以前人母题作画,结合有关画史画论题记而发挥笔墨个性的表现方法。
(2)贡献:董其昌对文人山水画的重要贡献,在于他进一步提纯了绘画语言,即把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从绘画的综合因素中突出出来,不再仅仅作为营造图像的手段,而是成为绘画表现的重要目的。其结果便是使笔墨的组合成为了单独的审美客体,使笔墨的精妙与趣味成为画面的中心,由此建立起具有抽象形式美感的画面结构。
(3)绘画主张:主张绘画创作应从学习古人的作品入手,在熟练地掌握古代大师的笔墨与图式的基础上,进而以秩序化的图像程式的重新组合为媒介,以充满个性化的笔墨操作抒发出个人的情味,最终化古为我,“集其大成,自出机杼”。
(4)影响:在于他的画论,在系统总结文人画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推出了以纯化文人画为宗旨的“南北宗论”,建构了以南宗文人山水画为绘画最高境界的理想模式。
(5)代表作品:《青卞图》《江山秋霁图》等。
8.简述“扬州八怪”画家群体的代表性画家。
【简析】
"八怪"分为三类(1)丢官后到扬州卖画的文人,如郑签、李鳞与李方膺;(2)一生布衣的文人画家,如金农、高翔和汪士慎;(3)有文人修养的职业画家,如黄慎、罗聘和华品;此题须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简述。
【参考答案】
扬州画派、扬州八怪(名词解释):扬州画派是清朝雍正到乾隆年间活动在扬州地区的著名画派。主要成员有金农、郑燃、黄慎、李、罗骋、李方膺、汪士慎、高凤翰等八人,所以有人称之为“扬州八家”。又因为这些画家大胆地突破了当时以“四王”为代表的所谓“正统派”崇尚摹古、一味追求笔墨形式的桎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所以有人称之为“扬州八怪”。这些人的艺术态度和政治态度有许多共同趋向,在他们的绘画中又有某些共同特点,所以把这些画家统称为“扬州画派”为宜。
扬州画派的绘画主要是写意花鸟,人物次之,山水较少。内容主要是梅、兰、竹、菊、花鸟枯石、仙佛鬼趣等。成员大都是失意的官吏和隐居文人。画家们把宦途失意的牢骚和对当时社会的抨击,都借助干书画发泄出来,所以说他们的作品不单是简单的书画。郑燮就一再叮嘱人们对他的画“莫当图画看”而是要研究它的“文里波澜、字里机关”。
他们的诗、书、画结合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封建社会末期的一面镜子,具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意义。画家们在艺术上主张师造化,注重创作。他们对中国画的传统技法非常重视,都曾广泛研究过古代名家的作品。但他们学古而不泥于古。从他们的艺术实践来看,他们虽然继承了明朝徐渭、陈淳、清朝石涛、朱耷的技法,但是都不以徐渭、石涛的面貌作为自己的面貌,而是能自立门户,借古以开新。扬州画派都有追求书画同源的艺术情趣。他们除了能诗盖画外,大都长于书法、篆刻。金农楷书学东晋砖刻墓志略有改变。郑燃的书法隶楷参半自创一格,自称“六分半书”。汪士慎、高翔都擅八分书又各具特色。黄慎的草书学怀素,李觶善行草。
他们都能把自己的书法艺术有机地融合到绘画中去,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使之都能具有耐人寻味的笔墨情趣。画家们的书法不同,影响到绘画的趣味不同。黄慎的画中有草书笔法,所以能“寥寥数笔,形模难辨,乃宜丈余视之。则精神骨力出也”,具有一种奔放流畅的感觉。郑燮画兰叶“以草书中之竖长撇法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e5551a89f8799bf42a616d0d1fed502.jpg)
(1)郑燮:字克柔、号板桥道人,在艺术思想上反对泥古,主张革新,师法自然。摆脱了清初以来的摹古风气,而能独树一帜,成为扬州画派中著名画家之一。他的画多写兰、竹、石。他非常重视观察、写生,把描绘对象与主观感受熔铸为动人的艺术形象。他几十年如一日经营竹石画像,因而对竹的自然形象心领神会,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大量素材积累在心,故作画时“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无论新篁出雨,还是老枝迎风;无论是亭亭玉立的水乡之竹,还是坚劲傲然的山野之竹。都有其生命与性格。郑板桥善于将诗、书、画三者凝集成完整的艺术整体,写兰竹用行草笔法,多不乱,少不疏,秀劲潇爽,生机勃勃。款题也特立独行,是他作品构图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借此阐述他的人生观、艺术观,有着“文里波澜,字里机关”。他不仅以书入画,而且也善于将绘画用笔的成就吸收到书法中去。他早年工楷书和草书,在绘画愈臻成熟后,他在书法上用起了兰竹笔法,使书中也有画意。书与画在其作品中互相交融,达到了一种内在的统一。他成熟的书法是一种非隶非楷、隶多于楷、与众不同的“板桥体”。现存《兰竹图》多幅,笔墨简劲疏朗,构图变化多端,题识更多奇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7423455570bb20bb5a72b2207dfd803.jpg)
(2)李鱓:字宗扬,号复堂,长于花卉、虫鸟,初师高其佩,后取法林良、道济。他在绘画上能自抒胸臆。开始由工笔,后转向粗笔,笔法劲健纵横,落笔不拘绳黑有“水墨融成奇趣的特色”。绘画作品有《芭蕉萱石图》《芍药图》《梧桐蕉竹图》等。
(3)黄慎:他在扬州画派中是最注重形式的画家。书法学唐代怀素,写得一手精熟的草体。画人物常用倏忽往复、满纸飞动的狂草笔法,以表现疏狂豪放的情怀。笔墨效果热烈奔放、活泼多姿,与其他人的冷寂、消沉情调有很大不同。作品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仙佛道,有时也表现一些民间生活,画渔夫、纤夫、乞丐等。兼工花鸟、山水,花鸟粗犷精练,以小品为佳,山水泼墨雨景较为出色。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2ac2d71502c3b3b2fe8def60c1d828e.jpg)
(4)金农:早年嗜奇好古,精于鉴别金石、书画、工书法。他的书法源自汉隶。兼备楷书体势,书写时用扁笔,也常用截去笔头的秃笔,书写时如刷漆于板,自称“漆书”,字形方整,稳中求奇。他五十岁后始学画,更是以书入画,画风稚拙古朴,写梅竹、人物、山水,造诣新奇,他认为画竹必须“以竹为师”,他常用梅竹比喻自己,象征高洁和倔强。金农迂怪的一个侧面是他喜为和尚造像,也许是他身处“红尘”而向往遁世之途,也许是他欲借和尚之影表现怪逸行迹的合理性,他笔下的和尚造型从比例、用线到设色都独具拙意。简率而传神。在绘画理论方面著有《冬心画记》《论画杂诗》。作品有《赏荷图》《梅清图》《山僧叩门》等。
(5)罗骋:画人物、山水、花鸟、梅竹无不工妙,尤以画鬼名重一时,曾著过多本《鬼趣图》,托借讽寓之意,抨击黑暗的现实。
(6)李方膺:善画松、兰、竹、菊、墨梅。他的画风是“倒拖斜刷”、用笔放纵、不拘成法、墨气淋漓、潇洒自如,体现出他“香心不死”的倔强精神。他的部分作品。作风近似八大山人。他对梅花曾作过细致的观察与研究,曾赋诗道:“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二三枝。”充分体现他对画梅取舍的严格要求。传世作品有《五鱼图轴》《黑竹兰石卷》等。
9.简述“南陈北崔”花鸟画的特点。
【简析】
"南陈"指陈洪绶,"北崔"指崔子忠,此题须解答陈洪绶、崔子忠的绘画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南陈”指的是明末画家陈洪绶,"北崔”指的明末画家崔子忠,二人均擅长人物画。在人物画创作中,“南陈北崔”糅合晋唐五代传统与民间艺术传统,在浙派和吴派之外,别树一帜, 开辟出一条"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艺术道路,反映了明末清初书画艺术共同追求的一股时代 风尚。多画道释人物,造型夸张变幻,饶有装饰意趣,笔法遒劲,设色占雅,称得上是人物画史 上的变形主义。其中,陈洪绶早年师法蓝瑛,取法李公麟,上溯晋唐,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风格。其人物形象,面容奇古,形体伟岸,衣纹排叠遒劲,出神入化,设色水石并用,以艳衬雅,尤善"易 圆以方,易整以散”的装饰手法,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超乎时辈的装饰意匠。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图》。崔子忠所画人物,描绘精细,气息古朴,尤擅白描人物,代表作有《云中玉女图》。
10.简述明末清初三大木版年画产销中心及代表作。
【简析】
指杨柳青年画、桃花坞年画、杨家埠年画。此题须简述三大版画发展概述、表现技法、题材内容。
【参考答案】
1.杨柳青年画
自明代万历年间开始出现年画作坊,已知最早的画店有戴廉增、齐健隆两家。杨柳青年画题材广泛,包括神码、生活风俗、历史故事、戏曲小说、娃娃美人、风景花卉等。在画法风格上,明显受到殿版版画(包括西洋画法)与宫廷绘画的影响,比较追求绘画效果,单色版印刷后,再辅以人工填色开脸,线刻精工细腻,色彩鲜艳辉煌,以典雅细丽为主要特色。乾隆以后,反映现实的作品有所增加,甚至描写流行的时装发巳,人物增多,场面加大,加强了背景的描写。道光以后至清末,人物形象又受到了海派画家钱慧安的影响。其产品行销华北、东北和西北各地,对河北武强、山东倭县等地年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代表作品有康熙年间的《嬉叫哥哥》、乾隆年间的《盗仙草》和道光年间的《庄稼忙》等。著名年画艺人有高桐轩等。
2.桃花坞年画
明代时苏州已开始印行年画,最迟在康熙年间已出现木版年画作坊,至雍正、乾隆朝更为兴盛,年画店遍布于冯桥、山塘、虎丘和桃花坞一带,重要画店有张星聚、张文聚等。桃花坞年画内容也以故事性画面为多,最受欢迎的题材是表现日益繁华的城市景观与表现市民生活的时装美人等。年画风格受到安徽等南方版画与吴地画家的影响,采取了套色木刻的方法,开始调子不很协调,至乾隆时加强了色彩晕染,并且吸收了西方铜版画排线的手法,注意透视明暗、空间纵横的表现与墨色的变化。但过多地使用排线,也影响年画的明快效果,因此,其后逐渐地向洗练明快的阳刻套色发展。桃花坞年画善用粉红、粉绿等色彩,画风朴中带雅、明净强烈、精丽写实。代表作品有乾隆时期的《苏州阊门图》,清中叶的《百子全图》,清末的《花果山猴王开操》《苏州火车开往上海》等。
3.杨家埠年画
杨家埠村在山东潍县城东北,年画生产亦始于明后期而兴盛于清代,乾隆时已颇具规模,以永盛画店为最大,同治以后进入极盛时期。潍县年画风格受到杨柳青年画、桃花坞年画的影响,题材和形式上颇有自己的特点。其内容以神码为主,体裁形式丰富多样,如炕头画、窗顶画、窗旁画等。印刷方式主要是木版水印分色套版,只有大幅年画的人物面部略作人工烘染。造型夸张,构图饱满而富装饰性,线条简劲洗练,色彩以红、绿、黄、紫为主,单纯而对比强烈,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与象征性,风格质朴生动,具有很强的民间风貌。作品有《大戳锤》(门神)、《男十忙》《女十忙》《春牛图》等。
11.简述明代花鸟画的新发展。
【简析】
此题不仅须解答明代前期宫廷花鸟画的共同点及代表画家的绘画特点,还须简述明代后期花鸟画特点及陈淳与徐渭的花鸟画特点。
【参考答案】
1.宫廷人物画
主要服从政治的需要,发挥宣教功能,题材比较狭窄,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极少。题材主要有三类:帝后肖像与行乐图,如商喜的《明宣宗行乐图》;歌颂皇帝的文治武功,如己佚的《太祖起家战伐图》﹔借古喻今、颂扬君王的礼贤下士和臣子的忠心耿耿,如刘俊的《雪夜访普图》和倪端的《聘庞图》。谢环的《杏园雅集图》描绘了上层文官在私家庭园中的聚会,是运用传统的雅集题材表现现实事件的代表作品。此外,也有少量作品表现传统题材,如刘俊的《刘海戏蟾图》、宣宗皇帝朱瞻基的《武侯高卧图》等。
2.宫廷花鸟画
(1)共同点:继承宋代院画传统又有所变化,多取其观察入微、描写精细,又能弃其萎靡柔媚之处,擅作大幅,构图饱满完整,动物饶有生意,常常把花鸟置于特定环境中,用工写结合的手法使细丽的花鸟与粗放的木石互为映衬,在富丽堂皇中不失浑朴端严。
(2)不同之处:边景昭、孙隆、林良、吕纪,各擅胜场,是院体花鸟画的重要代表画家。他们同中有异的艺术成就,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①边景昭:擅长工笔重彩,妍丽端庄,饶于生意,更多承袭了宋代院体传统。代表作品《双鹤图》。②孙隆:专攻没骨法,远法北宋徐崇嗣之设色没骨,近效南宋牧溪之水墨写意,不事勾勒,纯以彩色在孰纸绘缉上卜作写意.牛动潇洒.意趣描生。代表作品有《芙蓉游鹅图》
画法纯以没骨点染,水墨淹润,墨色相兼,妍雅秀丽,画法新颖而面貌独特。
③林良:长于水墨写意,尤善画鹰,构图气魄宏大,形象气宇轩昂,措境气氛浓烈,用笔刚健奔放,墨色酣畅淋漓,亦能工笔重彩。其写意作品有《雄鹰八哥图》与《双鹰图》,前者描写了威猛的雄鹰自空而下,翻身扑向狼狈而逃的八哥,表现了紧张而激动人心的气氛。工笔作品则有《山茶白羽图》等。
④吕纪:除擅长妍丽沉稳的工笔重彩以外,也能作水墨淡色写意,颇见新意的画法为工写结合,花鸟精丽,树石粗健。工笔作品有《桂菊山禽图》《狮头鹅图》等,图中花鸟勾勒精微,色彩浓艳斑斓,坡岸、树石等背景则以雄健粗犷的笔法写出,将绚烂与清雅、华贵与野逸、精丽与雄阔有机地融为一体。写意作品有《残荷鹰鹭图》等,较注重画面气氛的擅染,工、写、没骨的兼用,法度谨严。
3.宫廷山水画
宫廷山水画创作,有的效法马夏的面貌,有的形成了融合北宋李成、郭熙与南宋马远、夏圭各家画风于一体的明代院体山水格式,以丰郁、雄劲、繁茂取胜,与南宋院体讲求空旷疏简、幽逸有所不同。重要画家有李在、王谔、朱端等人。李在有《阔渚晴峰图》。王谔有《江阁远眺图》。朱端有《烟江晚眺图》。
12.简述“吴门画派”山水画或人物画的绘画特征。
【简析】
此题不仅简答吴门画派的概念及总体特点,还须简述沈周、文征明的山水画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沈周、文征明是吴派开派大家,而唐寅、仇英是“吴派”的友军。在画史上一般把他们四人称为“吴门四家”或“明四家”。沈、文、唐、仇的出现,不仅打破了“院体”和“浙派”垄断画坛的局面,而且标志着明代绘画独立面貌的形成。明四家及吴门画派的其他画家,活跃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他们一方面与较多的社会阶层相联系,一方面能更自由地抒写自己的主观世界。在艺术上,他们在继承董、巨和元代诸家画法的同时,也深受南宋院体水黑山水和青绿山水的影响,追求气韵神采的笔墨效果和“风流编藉”的风格,在诗、书、画的结合方面较宋、元进了一步,进一步完善了文人画的艺术形式。作为文人画家,他们的艺术在观念、技法、形式等方面都没有从前代文人画的程式中脱颖出来。但是,却共同体现出一种新倾向,这就是接近丗俗 生活。在他们活脱的笔墨世界里蕴藉着不同于元人的萧蔬、寒荒、冷寂的世俗的宙美趣味。在题材的选择和艺术境界的追求上都表现出他们对世俗生活的关注以及他们的美学观点和社会理想。他们的艺术观和作品反映出社会时代新因素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变化。
13.简述“景泰蓝”和“宣德炉”的工艺特征。
【简析】
此题须简述"景泰蓝"和"宣德炉"的工艺、装饰纹样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景泰蓝
(1)俗称“景泰蓝”的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化洋为中的创造,也是一种综合性的金属特种工艺。这种工艺在元代由大食国(波斯)传入云南,时称“大食窑”,后经明代匠师融入传统的金属镶嵌技术,并旁参陶瓷工艺,发展成一种完全中国化了的民族工艺美术品种。它在宣德时期已有相当成就,至景泰年间则更加繁荣并高度成熟,因此,“景泰蓝”便成了铜胎掐丝珐琅的俗名。
(2)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形、纹、色、光四字。其制作较为复杂,一般要经过七个阶段:制胎,用红铜板制成各种器形;掐丝,把铜丝压成扁丝并根据装饰图案粘在铜胎上:烧焊,将铜丝烧焊在铜胎上,使两者紧密结合:点蓝,把各种珐琅釉料填嵌在花纹里,其底色多填蓝料;烧蓝,点蓝后入火烧制;磨光,烧数次后用粗砂石、细砂石、黄石、木炭逐次加以打磨,使蓝料与铜丝平整;镀金,镀金可增加光泽并避免生锈。
(3)景泰时期的作品,品种繁多,既出现了鼎彝之类的大型器物,也有大批花瓶、盘盒、熏炉、灯台、碗碟等日用器皿。装饰图案除番莲、饕餮、蕉叶外,还有菊花、楼台、山水、人物、云鹤、龙凤等式样。地色多为翠蓝釉、宝蓝釉,以之衬托纹饰中的鸡血红、深浅绿、深浅黄、车梨白、葡萄紫各色釉,光亮夺目,华贵品莹,再配以镀金掐丝,愈显富丽华美。故宫所藏《宣德铜胎掐丝珐琅三足炉》。
宣德炉
是明代王室祭祀宗庙和陈列玩赏的器皿,盛行于宣德年间。这一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具有铜质细腻、色彩丰富、花纹华美、形式新颖的特点。宣德炉所用原料以产于暹罗的风磨铜为主,并加入白水铅、黑水铅、日本产的生红铜、荷兰的花洋斗锡、阿拉伯产的番碌沙、加里曼丹产的紫矿石、胭脂石以及国产金银、明矾、水银、黄丹等三十多种珍贵材质,按一定比例进行反复调配。宣德炉的冶炼吸取了历代冶炼技术,铸造一器往往炼铜多达十余次,体现出明代工匠精湛的炼铜技艺。经这般工序而成就的宣德炉,内涵珠光、外观恬静,呈现出复杂多变的色泽——如朱砂斑、茄皮紫、甘蔗红、栗壳色、秋梨白、鹦羽绿、秋葵色等,不下四十余种,取得了精致美观、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
宣德炉的花纹、形式是明代工匠艺术家们借古以开今的一种艺术创造,素面和花式是宣德炉的两大品种。素面宣德炉是指未经装饰花纹的类型,这类器物绝无任何花纹布陈,而以纯熟圆浑的轮廓,光滑温润的外观,既有青铜器的凝重,又兼备宋代钧汝名瓷的优雅内蕴,充分突出了宣德炉的造型和色泽变化;花式宣德炉即为经过艺术加工的器物类型,集基刻、镶嵌、镂空、鎏金等工艺之大成,并作细致入微的刻画,夔纹、云龙纹、狮子纹气势宏大,梅竹秀石写实生动,四花纹等装饰图案典雅大方,而炉盖镂空、炉身基刻则将不同的装饰技巧有机结合,表现出高度的智慧和明代铜器工艺技术的进步。
14.列举“四王”的代表画家、绘画风格及影响。
【简析】
清初"四王"指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此题须简述四位代表画家的绘画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1.四王:
(1)王时敏:擅长山水,是清初“正统派”山水的首领人物。取法“元四家”,以黄公望为
宗,而偏于模拟,画风虚灵松秀,墨气醇厚,然而气势薄弱。主要作品有《仿黄子久秋林图》《溪山楼观图》《雅宜山斋图》等,并著有《王烟客集》。
(2)王鉴:在清初山水画兴盛、派系形成时,他属“虞山派”,且是首领。其山水“临墓董、巨尤为精诣”,也学黄公望、吴镇笔法,传统功力深厚。在山水画创作上讲究布局,笔墨处处有传统。有来历。他大量临摹古代作品,但缺乏从写生中获得创新的精神,因而,作画时是依照临墓所得的经验进行山水创作,有很明显的“程式”。作品显得四平八稳,缺乏来自自然的生动。代表作有《夏山图》等。
(3)王原祁:山水画主要师法黄公望,以浅绛为主。章法往往以小石堆砌山丘,一开一合变化甚少,常以渴笔醮黑,层层皴点擦染,“自淡入浓、自疏而密,审顾反复,半月乃成”。史称他的画“熟而不甜,生而不涩,淡而弥厚,实而弥清”。这些话虽有些过誉,但也见他生前的影响很大。
(4)王翚:是“四王”中最杰出的画家。他的作品没有脱却仿古的范围,但他对古人的态度却与另外三王不尽相同。他不存偏见地广采众家之长,熟练掌握历代名家的多种技法特征,画坛称他“集古人之长,尽趋笔端”“下笔可与古人齐驱”,达到乱真的程度。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取法自然,常在剑门、虞门一带体验、观察,因此,他的作品能有一定的生趣和真实感。不过他的写生取景,还局限于“用古人的笔法,写目前的玄壑”,所以不能跳出古人的圈子。王翚的作品多以繁密取胜,尤善于经营长卷巨制。现存《江山纵览图卷》《太白观泉图卷》《仿范华原溪山行旅图卷》等,都是壮观的鸿篇巨作。画家以丰富的题材、变化多端的笔墨和灵活运用空间的本领,展示了河山逶迤、氤氲万态的山川气象。繁简相辅,虚实相生,决非拼凑砌合而成。并目每幅的章法、笔墨趣味都不雷同。无疑王石谷是“四王”中比较有自己面貌的一人。但是他的有些作品描绘琐屑,显得气魄韵致不足。除“四王”之外,还有吴历和恽格,也是“正统派”的代表画家,与“四王”合称“四王吴恽”或“清初六家”。
2.吴历:
山水画早年皴法工细,清润秀丽。壮年时下了一番苦功,遍临宋元诸名家,广泛吸取民族绘画传统中的精华。他的山水画不像“四王”那样偏重于摹古,而是重于实景取材,尤其是晚年作品。多用枯笔皴短,风味醇厚,总给人一种质朴厚重、安静、肯定的感觉。其代表作《柳树秋思图》《江南春图卷》《湖天春色图》等都充分表现出了他的技术功力。
3.恽格:
恽格与王翚为莫逆之交,最初都从师于王时敏,笔墨风韵很接近。后来自度不能胜,遂舍山水而专攻花鸟。他的花鸟画风因祖述北宋名家徐崇嗣一派的没骨写生画法,具有明丽秀润的特色。称为“常州派”,又称“南田派”。恽格的花卉画法以淡彩与淡墨混用,笔法取设骨。下笔后花卉的姿态尤显淋漓生动,色彩鲜润。他的代表作有《红梅山茶图》《梅竹图》《仙甫从华图》等。在理论方面著有《砥香馆集》第十二卷,《南田集》等。恽氏的画风对当时和以后的花鸟画创作影响较大。
15.简述金农的艺术特点。
【简析】
此题须简述金农的绘画特点及代表作品、书法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金农:是这类画家的典型代表,他的思想存在矛盾:既伤“寄人篱下”,怀才不遇,又“以布衣雄世”。他修养广博,四君子、蔬果、山水、人马、佛教、肖像无不擅长。作品造意新奇,构境别致,笔墨朴秀,巧拙互用,耐人寻味。他笔下的花鸟山水意境隽永,有生活情趣;人物肖像形象古朴稚拙,放笔写意,开一生面。作品有《自画像》《月华图》《寄人篱下》《墨竹》《采菱图》等。金农的书法以正楷、分隶、行草见长。他收藏金石碑版甚富,取法亦博,早年已不满于帖学的姿媚,主张师法汉碑,尤其对《夏承碑》《西岳华山庙碑》《禅国山碑》及《天发神谶碑》等极为推崇。他的隶书早年结体偏扁,用笔圆浑,后来由扁变长,由圆转方,苍古奇逸,魄力沉雄,作品有《隶书节临西岳华山庙碑》等。楷书则自创“漆书”,用笔方扁如刷,结体方正,横画粗而长,竖画细而短,墨色苍郁,浓重似漆,给人一种以拙为巧、以苍为妍的感觉,富于金石意味。他的行草书也参隶势,“如老树着花,姿媚横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4a83da5579716db2963eed24f060137.jpg)
16.简述陈洪缓的人物画特色。
【简析】
此题须简述陈洪绶的人物画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1)擅长人物、花鸟、山水。他的绘画艺术中数量最多、最有特色的是版面人物。他为当时流行的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画了大量插图,从题材的选择上,寄托了他在明末黑暗社会统治下的悲愤、希望和理想,带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如《西厢记》《九歌图》《水浒叶子》等。王实甫的《西厢记》,把锋芒直指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和进步倾向的文学作品。陈洪绶为它创作的插图,通过生动的形象以及出于原著精神的情节,出色地表达并丰富了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他年轻时为屈原的《九歌》所作插图共 12 幅,其中以《屈子行吟图》最为出色。画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毅沉着、宛如泰山不可动摇的爱国诗人的形象,突出表现了其愤郁孤寂的情绪和坚定不移的气节。
(2)除了版画之外,陈洪绶还画了不少人物画作品。至今流传的人物画作品多为明亡以后所作。这些作品中,人物形象、思想感情与早期作品相比较有明显的区别。明亡以前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多为刚直不阿、勇敢尚武的大夫和英雄以及单纯而富有同封建礼教斗争精神的情侣。这些作品蕴蓄着对统治者和封建礼教的鄙视和反抗,洋溢着追求理想和希望的热情。明亡以后的作品,如《雅集图卷》《生鲁居士四乐图》《归去来图卷》等,表现出一种怀念故国的沉郁心情和不与新统治者合作的消极态度。他把现实生活和由此生发的失落感、无可奈何的抗议,注入笔墨之中以求发泄、解脱和自慰。干是,陶潜似的隐者雅十、大夫逸乐的生活便作为其心灵的对应物而成为给画表现的主要内容,消沉、茫然,顾影自怜是这些作品的基调。
(3)他笔下的人物往往经过大胆的夸张变形,相貌危岸奇峭,如“三代鼎彝”反映了画家迂怪佯狂的强烈个性和对于现实的否定与讽刺的态度。在形象处理上,十分善于利用夸大个性特征和衬托对比手法。如《归去来图卷》中的“解印”一段,画陶潜傲然前视,仪态高亢,与接印小吏的谦卑恭谨形成鲜明对比,使主人翁的超然绝俗、清高洒脱的性情和品质显得突出、明朗。陈洪绶的艺术语言简洁质朴,用线强调力度和韵律,富有金石味。四十岁以前,他用线略趋粗壮,流畅而多方折,四十岁后多用细而圆劲、凝练而沉着的线条。总之,用笔简括,人物夸张变形,然而风神逼真生动,是他绘画形式的主要特征,显示了中国人物画特有的风貌。
17.简述曾鲸肖像画的艺术特色。
【简析】
此题简述曾鲸的绘画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1)绘画特点:字波臣,首创墨骨画法,以淡墨勾定轮廓五官,施墨略染后,再赋色彩,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深入揭示人物的精神气质。画法上既吸收民间写真的传统技巧,又糅合文人画的审美取向,作品文质相兼,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他画的肖像面部具有凹凸明暗之感,因此也有人认为他在南京受到了由西洋传教士传入的西方绘画的影响。他的肖像画或有背景,或不着一笔,皆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而定,或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其背景常请他人补画。最擅长描绘文人学者的肖像。作品有《王时敏像》《张卿子像》《葛震甫像》等。
(2)《王时敏像》:描绘了身着白衣、头戴黑冠、手持拂尘、盘膝坐于蒲团之上的青年王时敏形象,面部刻画尤见功力,运用墨骨画法,晕染细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这位青年文人清秀俊爽的外貌以及文质彬彬、气闲神定、聪慧温和、富于才华的神情仪态。
(3)《张卿子像》:画的是当时著名医学家的肖像,和前一幅作品一样,画面没有背景,而着重于人物精神气质的揭示。人物面带微笑,手拈长髯,似迎面走来,神情端庄和善,温文尔雅,特别注重面部的细腻刻画,富有体积感,而衣纹用笔简洁,人物比例适度,体态自然。
18.简答明清工艺美术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简析】
此题分别简述明代和清代的工艺美术特点。
【参考答案】
(1)明代的工艺美术,织锦、棉纺、陶瓷、漆器、金工、家具、雕刻以及建筑装饰等,都得到较全面的发展。其艺术风格,达到了十分精练的程度,具有端庄、敦厚的特点。可以用“健”“约”等字来形容。所谓健,是充实而不浮艳;所谓约,是概括而不赘疣。无论是造型,还是纹样,装饰性都很强,使人感到美的样式化、程式化、图案化。以缠枝花为代表,缠枝花是明代最流行的一种装饰纹样,在陶瓷、织锦上是常见的。它以近于固定的格式,卷曲连环,通常用宝相花和牡丹花。宝相花的花型,如意形的花瓣,构成了一种程式规格。
(2)明代在工艺上采用的绘画,往往注意结合器物的形体,因而使绘画适应了装饰的要求。明代的工艺美术领域,明显地形成了宫廷工艺和民间工艺两大体系。宫廷工艺是为少数封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它的作法细巧严谨;民间工艺则为人民自己创造、自己使用,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质朴、豪放自然、健康等特色。
(3)是我国工艺美术民族风格发展的成熟时期,基本上具备了近代特色的主要特征。所以,明代的工艺美术,是值得我们重点学习的。明代哲学思想领域,如王守仁的主张“格物”,王廷相的主张“实历”,王艮所谓“百姓日用即道”以及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的“鄙薄空谈命理,重视实践”的观点,都是一致的。这些观点和工艺美术风格有着明显的共同性。
2.清代工艺美术特点(1)对待清代的工艺美术,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评价:有的赞赏它,认为它作工纤巧,丰富多彩,达到了封建时期的高峰;有的贬抑它,认为它繁琐堆砌,格调低下,流于庸俗和匠气。从整体看,清代的工艺美术,在艺术上,缺乏较高的美学境界,把艺术和技术等同起来,虽然做到了技艺精绝,使人赞赏,但不能使人得到美的陶冶。在科学上,其制作水平远远超过前代,使技术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人们创造的各种技能,使一切材料能较充分地发挥其性能,使一切技术,尽可能为我所用。从而使人在工艺美术的创作制造中,逐步由被动转入了主动。
(2)清代工艺美术的艺术特点是繁缛、精巧。绘画式的装饰,占主导地位。这种装饰手法,不论在和工艺品用途的结合方面,还是在和器物的协调上,都有很大的不足之处。
(3)清代工艺美术,不仅品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工艺技术的综合应用方面,也具有时代特色。这样不但可使某一工艺多用化,还可取长补短,提高效益。在大力发展当今工艺美术中,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4)在清代工艺美术领域中,已逐渐形成了民间工艺和宫廷工艺两个体系,产生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为不同对象服务。前者淳朴自然,富于生活气息,后者矫饰造作,具有匠气和雕琢气。各种不同的品种,流传至今,在当今工艺美术研究工作中,将致力于如何使前者得到进一步发扬。
(5)清代中期以后,由于中外工艺文化的交流,使一些工艺美术品在装饰上明显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生搬硬套,全盘接受。
19.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波臣派”的艺术特色。
【简析】
此题须分别简述波臣派的总体绘画特点、曾鲸的绘画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明末清初的肖像画流派,因创始人曾鲸字波臣而得名。曾鲸在人物肖像画中重视墨骨的画法,还吸取了西方明暗法之长,以淡墨勾定轮廓五官,施墨略染后,再赋色彩,烘染数十层,使人物面部结构更具立体感。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不光注重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深入揭示人物的精神气质,因此“写照如灯取影,妙得神情”。在画法上既吸收民间写真的传统技巧,又糅合文人画的审美取向,力图出新,故而其作品文质相间,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其肖像画或有背景,或不着一笔,皆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而定。曾鲸最擅长描绘文人学者的肖像,代表作如《王时敏像》。清初山水画直承董其昌的理论与实践,代表人物是清初六家,即“四王”,吴历和恽寿平。他们特别是"四王”信奉董其昌的绘画主张,致力于摹古,推崇“元四家”,强调笔墨技法,追求蕴藉平和的意趣,在清初画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了所谓的正统画派。
20.简述仇英的艺术成就。
【简析】
此题须分别简述仇英的山水画、人物画绘画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仇英:绘画题材较窄,专画传统题材,但临古功力深厚精湛,善于囊括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又不失与民间一脉相通的欣赏习惯,尤长于工笔重彩人物与青绿山水,作风严谨不苟,在精丽秀美中闪现文人画的妍雅温润,在当时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风格。工笔人物画《秋原猎骑图》描绘游牧民族的生活风俗,人马造型准确,神态如生,用笔流畅而多顿挫,取得了严谨而生动的效果。《桃源仙境图》则把青绿山水与工笔人物巧妙地结合为一,在雅静而绮丽的青山白云中,描写了几个临流抚琴、听琴的高士,情景交融,工而不板,引人入胜。他的小写意人物如《松溪高士图》《蕉下弹琴图》等也具有极高水平。
21.唐寅的生平和思想,并举出代表作品分析其绘画风格特点。
【简析】
此题须对简述唐寅绘画特点、人物画、仕女画、山水画、花鸟画的绘画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字子畏,另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是个饱学之士和全能画家,于人物、花鸟、山水无不擅长。他曾师于周臣。继承南宋院体的传统,又由于他文化修养较丰富,见闻广博,所以他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以其绘画的秀润和韵味、意境,胜于他的老师。
(1)山水画:唐寅的绘画创作以山水画为主,取法李成、范宽和南宋四家,兼采元人画法,集众之长而自成一家。造景或雄险峻峭,或平远清幽,都能小中见大,粗中见细,在皴法上一变斧劈皴为细长清劲线条的皴法,行笔灵活流利,墨色清润秀雅。王世贞评他绘画风格特点主要在于“行笔极秀润,缜密而有韵度”。作品《山路松声图》《荷净纳凉图》等,不仅画得真实具体,可居可游,而且情景交融,耐人寻味。同时可以看出他在技法上广泛融汇前人的功力和笔黑上秀润潇洒的韵度。唐寅的山水画风出自于南宋院体,又能脱去精谨刻画的院画风气,具有既沉郁又清逸,既奇峭又秀润,既浓厚而饶干气韵的特色。
(2)人物仕女画:唐寅的人物仕女画,多取材于“高人韵事”、神仙故事以及官伎、歌女等。作品有《东方朔偷桃图》《孟蜀官妓图》《秋风纨扇图》《李端端图》等,在内容上多流露出作者对出身卑贱的弱女子的同情和对名教礼法的反叛精神。《秋风纨扇图》描绘一个手执一扇面显冷漠凄凉之神情伫立于秋风之中的妇女,题诗云:“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表现了对封建时代年长色衰被遗弃妇女的深刻同情。《李端端图》描写的是文人黑客与妓女之间违反名教礼法的友爱关系,以此嘲弄和渎犯封建的等级观念和伦理。在画风上,他继承了南宋仕女画明眸粉颊的院体传统,但又具有自己飘逸淡雅的风格。他笔下的仕女都是细眉小眼,面颊清瘦,两手纤细面色苍白的弱不禁风的美人,这类人物形象与其表现的主题十分吻合,也反映了他所追求的格韵沉郁、风姿嫣然的美学趣味和这个时代的审美风尚。
(3)写意花鸟画:在笔墨的表现上介于沈周与林良写意法之间,但更劲秀、潇洒、精丽。现存《枯槎图》是其花鸟画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