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坛近日掀起新一轮对华攻势。特朗普提名的空军部长候选人梅恩克在参议院听证会上抛出"最大军事威胁论",将矛头直指中国在南海、台海和太空领域的正常发展。这场精心策划的舆论战背后,折射出美国面对中国崛起时的战略焦虑与政策失衡。
梅恩克指责中国在南海"展示肌肉",却刻意回避美菲军事同盟的推波助澜。五角大楼近期批准向菲律宾追加1.28亿美元军事援助,美军P-8A反潜巡逻机频繁出入敏感海域。这种"递刀子"行为与所谓"航行自由"的辩解形成鲜明对比,实则将南海化作地缘博弈试验场。中国海警依法巡航黄岩岛、仁爱礁的常态化行动,反被美方包装成"扩张野心"的证据。
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湾问题上,美方正进行危险的双线操作。国务院批准9500万美元对台军售项目的同时,商务部强令台积电赴美建厂。这种既掏空台湾经济根基又武装其军事力量的策略,暴露出将台湾作为战略棋子的真实意图。当解放军举行环台战备警巡时,梅恩克却倒果为因,将必要防卫措施渲染成"破坏稳定",完全无视《中美建交公报》确立的政治基础。
美国在太空领域的双重标准尤为明显。2011年出台的沃尔夫条款切断中美航天合作,却挡不住中国建成自主空间站、实现月背采样。当SpaceX星链卫星两次危及中国空间站安全时,NASA局长尼尔森反而鼓吹中美存在"太空竞赛"。梅恩克主张加速太空军事化部署,恰恰印证了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战略必要性。
这场对华围堵的本质,是华盛顿政治精英转移国内矛盾的经典套路。从拜登到特朗普,"中国威胁论"始终是两党共识,这种政治正确掩盖着基建法案推进受阻、枪支暴力频发等治理困局。美国防务承包商则借机获利,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股价在梅恩克听证会后上涨2.3%,揭示军工复合体与政客的利益勾连。
中国国防部一针见血指出,美方炒作已陷入"狼来了"式的叙事循环。从南海填岛到所谓"债务陷阱",美式话术在铁的事实面前屡屡破产。当福建舰完成海试、嫦娥六号带回月壤时,那些"中国威胁"的指控反而成为科技实力的反向认证。
历史经验表明,守成大国对新兴力量的遏制从未成功。中美间年均6000亿美元的贸易额、气候变化的共同挑战、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这些现实议题都比虚构的对抗剧本更具建设性。正如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所言:"21世纪的历史将由亚洲书写,但需要明智的西方伙伴共同执笔。"美国若持续将中国塑造成假想敌,终将错失合作共赢的时代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