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捐款超百亿,90岁还在娶妻,为何死后4名子女却不争遗产?

诸葛子淳侃谈 2025-03-19 16:16:27

2014年1月7日凌晨,香港知名电影制作人及“邵氏帝国”掌舵者、慈善家邵逸夫先生逝世,他的一生画上了句号,享年高达107岁。

邵逸夫毕生慷慨解囊,积极倡导并资助了成千上万的教育与医疗项目,其慈善家的美誉早已广为人知,深受社会各界的尊敬与铭记。

但少有人知,他一生勤勉自律,节俭至极。这种精神深深触动了著名影星李小龙,以至于李小龙决定投身邵氏公司的强劲对手——嘉禾公司。

邵逸夫逝世后,与众多富豪家庭子女争产的情况大相径庭,他的四位子女非但未因遗产问题产生争执,反而无人愿意接手高达200亿的庞大遗产,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家族风貌。

【外出创业,差点葬身鱼腹】

1907年,邵逸夫在上海诞生,家中有兄弟姐妹共八人,他位居第六。因此,在业界,人们常尊称他为“六叔”。这一称呼既体现了他的家族地位,也彰显了他在圈内的声望。

彼时,邵家孩童皆遵循家谱命名,同属“仁”字辈,邵逸夫亦不例外,其名曰“邵仁楞”。

然而,待他们兄弟几人成年之际,皆另取了别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别号被频繁呼唤,渐渐地,它们取代了本名,成为了众人所熟知的“名字”。

邵逸夫诞生之际,家族在上海的染料生意已颇具声望。其父初识无声电影,即刻为之震撼,迅速洞察到这一新兴行业蕴藏着巨大的盈利潜力。

邵家决定让长子邵醉翁负责影片的进出口业务,这一举措标志着邵氏家族电影事业的正式启程。邵醉翁肩负起这一使命,为家族的电影版图奠定了初步基础。

邵逸夫受大哥的熏陶,踏上了电影事业的征程。在大哥的影响下,他逐渐涉足并致力于电影领域,开启了自己的电影生涯。

1924年,邵逸夫尚未完成中学学业,便毅然投身于大哥创立的“天一影片公司”。他带着满腔热忱,加入了这家电影制作公司,开启了自己在影视行业的辉煌征程。

邵醉翁对这位年幼的弟弟颇为自豪,他虽年轻,却在电影理解与技术方面颇为精通,对于新奇事物更是有着过人的学习能力,往往一点即通,一学便会。

然而,邵逸夫初入公司时,为磨炼自身,同样从最底层的工作做起,并未因其兄长是老板的身份而享受任何特殊待遇,一切均凭实力说话。

在公司的两年时光里,邵逸夫逐一经历了几乎所有部门的工作,由此他对公司内部的各项运作变得极为熟悉,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随后,邵逸夫着手自学摄影与编剧技艺,其大哥对此极为赞同,迫切期望他能迅速成长,分担重任。于是,大哥安排他跟随公司顶尖摄影师深造,以期早日成才。

邵逸夫不负众望,成功打造了多部广受好评的剧情影片,使得天一公司的发展势头日益强劲,业务蒸蒸日上。

天一公司迅速崛起,迅速占据了上海影视业的半壁江山,其拍摄的电影场场座无虚席,好评如潮。这令那些老牌公司极为愤慨,难以接受这家由几个年轻人运营的公司竟能取得如此成就。

观察到天一蓬勃的发展态势,众多炙手可热的影视明星相继决定加盟天一,纷纷选择跳槽至此。

面对天一公司的竞争,其余六家影片公司老板坐立不安,于是携手组建了“六合影业”,意在合力将天一公司彻底击败,使其无法再构成威胁。

面对强大对手,天一选择不正面冲突,而是避开其锐气。电影市场广阔无垠,既受阻于上海,他便决心开拓新的领域,寻找新的发展“阵地”。

19岁时,邵逸夫随同三哥邵山客抵达新加坡,然而,六合公司早已抢先一步在此布局。

面对当地电影公司的拒绝合作,兄弟俩决定自力更生,他们租了一辆吉普车,不畏辛劳地穿梭于大街小巷,亲自播放电影,以此开辟属于自己的电影放映之路。

随后,邵逸夫与其三哥在新加坡成功立足,并共同创立了“邵氏兄弟公司”,该公司专注于放映由天一公司制作的电影,业务逐渐步入正轨。

1931年,美国经济波动波及多个行业,电影业亦未能幸免。同时,西方国家有声电影渐趋流行,这进一步加剧了传统电影公司所受的冲击,使其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邵氏电影亦不例外,但邵逸夫颇具远见。他毅然决定远赴美国,孤身一人横渡大洋,亲自选购有声电影拍摄器材,并深入学习相关技术,以期掌握有声电影的拍摄方法。

邵逸夫赴美途中遭遇海难,所乘轮船不幸触礁沉没。幸运的是,他紧紧抱住一块浮木,在海上度过了漫长的一夜,最终得以幸存。

人们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邵逸夫在被救后,毅然决定前往美国,并将能拍摄有声电影的设备一同带回,决心继续他的电影事业。

1932年,因国内局势不稳,上海的天一公司迁址香港以求发展。此时,邵逸夫返回香港,并成功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此举标志着有声电影新时代的开启。

战事导致民生困苦,物价飙升,昔日繁荣的娱乐业陷入低迷,昔日红火的邵氏公司亦难逃厄运,被迫停业整顿,景象凄凉。

远在南洋的邵逸夫同样未能幸免于战火,命运更为多舛。他不仅被日本人强制在电影院做劳役,还因曾拍摄“反日”电影而遭受牢狱之灾,处境极为艰难。

幸亏日本兵总部中有几位前邵逸夫公司的员工,由于这层关系,邵逸夫得以逃脱劫难,幸免于难。

【执掌电影帝国的大亨】

在南洋滞留无法归国的日子里,邵逸夫深感煎熬,一方面因与家人音讯全无而忧虑,另一方面则是对祖国的深切怀念时刻萦绕心头。

日本战败投降后,邵逸夫立志恢复“邵氏兄弟影业”昔日辉煌。他意识到设备已过时,遂于1950年起远赴欧洲、澳洲、美洲等地,学习先进技术并采购先进器材,以期重振影业雄风。

1957年,年届五旬的邵逸夫鼓足勇气,重返香港,购置了清水湾一块占地80万平方英尺的地段。他在此地精心打造了邵氏影城,这一影城因其规模与影响力,被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他亲自甄选剧本,执导的邵氏首部电影《貂蝉》上映后好评如潮,不仅打破了香港电影票房纪录,更让他奖项不断,荣誉满载。

随后,在邵逸夫的引领下,邵氏公司逐步壮大,步入六十年代后,已大致掌控了整个香港电影市场,成为业界翘楚。

据传,在邵氏影院最为繁荣的时期,每日前来观影的观众数量竟达到了惊人的100万之巨。

邵逸夫于1967年涉足新兴的电视领域,创立了TVB,该电视台随后占据了香港近八成的收视份额,长达40年之久,深刻影响了香港人的夜间生活,引领邵氏影业步入了一个更为璀璨的发展阶段。

邵逸夫先生离世后,TVB发布的讣告中提及:“他的离去,是TVB的巨大损失,我们将永远怀念他的卓越贡献。”

他凭借非凡的精力和广阔的视野,引领无线电视发展成为香港首屈一指的电视台,并在全球中文电视领域中占据了极具影响力的地位。

【个性勤勉严格,俭省超乎想象】

邵逸夫自中学起便于兄长公司中历练,熟稔公司各项事务,对电影的每一制作环节皆了如指掌,从前期筹备到后期制作,无一不精通。

在南洋奋斗的数年间,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使得他在公司经营及影片发行推广方面愈发游刃有余,处理起相关事务来得心应手。

据传,邵逸夫在年轻时,观影量惊人,一日之内最多能观看9部电影,而一年之中,他至少会观赏700部电影,展现出了其对电影的极度热爱与执着。

他在采访中提及:“我每晚仅休息1小时,而将余下的时间几乎全情投入到工作中。”

邵氏电影之所以能迅速立足,关键在于其影片的高质量,这恰恰是邵逸夫极为重视的方面。他对影片品质的严格把控,为邵氏早期的稳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邵逸夫对于品质低劣的影片,坚持亲手销毁,坚决不让其玷污邵氏的良好声誉,他深知维护公司名誉的重要性,故而宁可选择损失,也不让劣质作品流出损害品牌。

此外,邵逸夫的另一显著特点是节俭。他不仅自我要求严苛,更将节俭之风带入邵氏,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香港人普遍钟爱赌马,这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除六合彩与麻将外,香港唯一合法的赌博途径,因此深受民众喜爱。

据传,即便身为身价过亿的香港知名富豪,邵逸夫在赌马时仍习惯下注10块钱,这一行为彰显了他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

某次,他排队下注时,忽听前方有人豪掷500块,这让他大吃一惊。他抬头细望,惊讶地发现那人竟是同公司的职员。

上班伊始,邵逸夫迅速着手整治公司风气,他立即采取了行动,对公司的各项工作作风进行了全面的整顿,以确保公司能够回归正轨并高效运作。

邵逸夫的节俭习惯固然值得称赞,然而这一习惯也给邵氏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尽管节俭是种美德,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1970年,邵氏电影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邹文怀,因对公司的薪酬体系心存不满,毅然决定离职。随后,他创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嘉禾,并迅速崛起,成为了邵氏电影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不久后,李小龙因在美国的事业不顺遂,萌生了回国发展的念头。彼时,香港已有大批他的忠实粉丝,众多制片公司亦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诚邀他加盟。

然而,李小龙首要考虑的是规模宏大的邵氏,他提出的要求既明确又严格:每部电影片酬需达1万美元,拍摄周期不得超过60天,且剧本必须令他满意。

邵逸夫审阅要求后,认为其颇为严苛。彼时,众多炙手可热的香港明星出行尚且依赖公共交通,由此可见,他们的待遇并不优渥。

因此,邵逸夫认为不宜开创此先例,否则难以向众明星解释。他嘱咐手下致信李小龙,表明立场:

我们的片酬范围在每部三千至九千港币内,拍摄时间需依据剧组安排进行,而剧本的质量评估,并非他一人能决定,需综合考虑多方意见。

李小龙随后加入了邹文怀创立的嘉禾公司,并接连拍摄了《唐山大兄》、《猛龙过江》及《精武门》等影片,这些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大获成功。借此势头,嘉禾成功超越了邵氏,在业界占据了领先地位。

然而,现今提及邵逸夫,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是逸夫楼,其慈善家的身份已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一个历来节俭的人究竟是如何改变观念,最终成为备受瞩目的慈善家的?这一转变看似矛盾,却真实地发生在了他的身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的两件事对邵逸夫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他由原本对慈善不太热衷的态度,转变为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之中。

1970年的某天,邵逸夫意外收到一封养老院的来信,信的对他而言是完全陌生的。

他拆开信件后得知,寄信人是一位在养老院颐养天年的老者。老人常在门口晒太阳,每天都会目睹邵逸夫乘坐劳斯莱斯经过。受此启发,他鼓起勇气,期盼这位富豪能大发慈悲,关心并资助他们养老院。

邵逸夫阅信完毕,随即向该养老院寄出一张500港元的支票。然而,养老院在收到支票后,迅速将其退还给了邵逸夫。

众人知晓此事后,长时间地嘲笑他。然而,他默默创立了邵氏基金会,首笔捐赠便是50万港元,赠予了香港的一所学校,未曾多言。

对邵逸夫产生深远影响的另一重大事件,是他三兄长邵山客的离世。这一变故深刻地触动了邵逸夫,成为他人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节点。

1983年,邵山客不幸中风,陷入深度昏迷状态,他躺在病榻之上,完全依赖于持续输入的点滴来维持脆弱的生命,周遭唯有冰冷的医疗设备陪伴着他。

邵逸夫与三哥情谊深厚,他们早年携手在南洋奋斗。望着三哥现今的境遇,邵逸夫深刻体悟到,财富终究只是浮云,远不及兄弟间的深厚情谊来得珍贵。

1985年,邵逸夫在邵山客因抢救无效去世的前两个月,采取行动,以邵氏基金会的名义慷慨捐赠了1.06亿港元。这一善举体现了邵逸夫先生的远见与慷慨。

1986年,他再次慷慨解囊,捐出了高达1.2亿港元的善款。

自1987年起,邵逸夫着手向内地慷慨解囊,首笔教育捐赠即达1亿港元之巨。

设立了“邵逸夫奖”,旨在表彰卓越的科学家,该奖项被誉为“东方的诺贝尔奖”,用以肯定他们在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据教育部不完全统计,自1985年起,邵逸夫捐赠总额已达47.5亿港元,惠及的医疗及教育项目共计6000余项。

“逸夫楼”作为最为人所熟知的建筑,已深深烙印在大家心中,成为了一个难以忘怀的符号。

【百亿遗产无人继承】

作为邵氏集团的领航者,邵逸夫一生赢得了广泛尊敬,看似荣耀无限。然而,他膝下虽有二子二女,却未曾深切体验到天伦之乐的温馨与幸福。

邵逸夫一生中经历过两段婚姻,首任妻子为黄美珍,乃其在南洋奋斗期间相识。二人情投意合,终在1937年携手步入婚姻的神圣殿堂,共结连理。

在那段极其艰难的时光中,他们彼此支撑,携手克服重重困难,共同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雨兼程,始终不离不弃,同舟共济。

随着邵逸夫商业版图的不断扩张,他与妻子相聚的时间越来越少,长时间的分离导致两人间的情感逐渐产生裂痕。

此刻,邵逸夫身旁新添了一位年轻靓丽、性情开朗的女星,名叫方逸华。她的出现为邵逸夫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活力,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黄美珍自此跨越大海,远走他乡,把四个孩子全然托付给了邵逸夫的兄长养育。兄长肩负起了抚养之责,确保孩子们在邵家的关爱下茁壮成长。

邵逸夫与四个孩子关系疏远,他鲜少有时间陪伴他们,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导致彼此间情感联结薄弱,相处时光寥寥。

四个孩子均认为邵逸夫未尽到父亲的责任,他们心中充满不满,甚至将母亲离去的责任归咎于他,这一情感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

1987年,黄美珍在美国离世,这一事件加剧了孩子们对邵逸夫的排斥情绪,他们甚至未邀请邵逸夫参加母亲的葬礼,态度坚决而明确。

1997年,时年90岁的邵逸夫在拉斯维加斯与66岁的方逸华举办了正式婚礼,两人结为连理。这场婚礼标志着他们长久情感的圆满,邵逸夫与方逸华终成眷属。

2014年,邵逸夫离世后,其四位子女均未现身葬礼,亦无人愿意接管他留下的200亿遗产。鉴于此情况,这笔巨额财产最终只能被全部捐赠出去。

0 阅读:31
诸葛子淳侃谈

诸葛子淳侃谈

诸葛子淳侃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