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运会跳水13个项目全部圆满结束比赛,中国跳水“梦之队”毫无悬念地“批发”回来了15块金牌5块银牌和1块铜牌。
其中跳水运动员王伟莹独揽5块金牌,她特别开心能拿到这个好成绩,只不过这份荣耀的背后,是需要运动员们付出巨大的代价的。
【赛前全身脱毛是公认的“潜规则”】大家在观看竞技体育比赛的时候有没有留意到,运动员们大部分身体表面都非常光滑,没有多余的毛发?
尤其在水上运动项目中,这个现象更为明显。
这是由于在跳水、游泳等项目中,不管什么性别的运动员,都会在比赛前把身体表面的毛发刮干净。
那么为什么所有运动员都会刮掉体毛呢?
许多毛发旺盛的欧美运动员们也没有任何的体毛,这难道是什么硬性要求吗?
其实并不是体育赛事的强制要求,而是运动员们的主动选择。
一来,身体表面毛发刮干净之后,能够减少空气、水流的阻力,对于奥运会、世锦赛之类的国际顶尖赛事而言,胜负往往只在分毫之间。
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速度,每个人的身上“毛毛”就被无情牺牲掉了。
非赛季的时候,他们会对“毛毛”高抬贵手,让它们自由生长,但是一旦进入比赛前夕,所有的选手们都会自觉进行脱毛,这已经是泳坛公认的“潜规则”。
有相关的机构进行过调查研究,人体表面毛发会和水分子形成粘滞性,从而增加摩擦力和阻力,对于普通人而言不起眼的0.01秒,都有可能帮助一个运动员获得冠军。
二来,运动员们都是代表国家参赛,他们除了代表自己的个人形象,也反映着一个国家的体育形象。
清理掉身体表面的多余毛发,能给裁判、观众更清爽的视觉感受,同时更好地展示运动、肌肉与力量的美感。
在不少国家的审美观念中,浓重的体毛并不美观,或者严重一点说,过于茂盛的体毛十分的不雅观。
还有第三个原因,那就是为了保护水质。
在游泳、跳水、水上排球等需要大量接触水的运动项目中,水质的好坏对于运动员的比赛表现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最为人诟病的大约要数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了。
据记者报道,在2016年8月9日,运动员们走进里约的玛利亚·伦克水上运动中心的时候都惊呆了,眼前的跳水池散发着悠悠的绿色,这跟农村老家村口的池塘水有什么区别!
这还不算完,隔壁的水球、花样游泳的池水也在慢慢变绿。
不少观众在电视上看到一左一右两个池中水颜色的对比,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许多运动员看到这样的“碧波”也都纷纷表示不敢下水。
里约奥组委一再强调水质检测没有发现问题,运动员们能怎么办呢?
硬着头皮下水呗!来都来了,不跳难道奖牌都不想要了吗?
德国的一位跳水运动员“直爽”发言:“场馆的味道闻起来就跟臭屁似的。”
后来场馆紧急关闭进行水质净化,在此期间运动员们被迫取消跳水训练,改为干地训练,非常影响训练效果。
主办方也坦承,为了把“碧波”变回清澈的蓝色,加大了氯的用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接到了许多运动员的抱怨——消毒水太浓了辣眼睛。
如果人体上毛发太多,除了容易污染干净的水质之外,也容易反过来受到被污染水的侵害。
比如美国的游泳名将罗切特,本来特意将头发漂白成酷炫的白灰色,就想要在里约奥运会上来一个闪亮登场,没想到被里约的池水加了点绿,在领奖的时候一头帅气的银发变成了尴尬的“绿毛”。
【女性运动员的原罪:我该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姨妈?】男女身体天然存在不同,许多竞技体育项目中,比起男性运动员,女性运动员们往往还有一个更大的烦恼——生理期。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些女性在生理期几乎不会感受到任何的不适,而受生理期影响严重的女性,最严重的需要面对痛经引发的痉挛、无法行走等痛苦。
中国传统中医观念中,女性生理期需要注意保暖,尤其不能长时间泡在凉水中,因为寒气入体会导致气血淤堵。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一旦气血不通,随之而来的痛经等妇科问题就成为了困扰女性运动员的头号麻烦。
平时训练遭遇生理期突袭,还可以适当休息调整。可万一在比赛期间跟“大姨妈”狭路相逢,那就太倒霉了。
叶诗文就曾经吃过“大姨妈”的亏。
2015年喀山游泳世锦赛期间,叶诗文作为中国泳坛第一个大满贯得主,被寄予厚望,可偏偏这个时候她的“大姨妈”突然来袭。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叶诗文忍着身体巨大的不适完成了比赛,可惜的是生理期的疼痛严重影响了她的表现。
叶诗文不仅没能拿到预期中的金牌,在结束比赛后还发生了抽筋和严重的腹痛,最后是教练将她从泳池中捞出来,抱回休息室的。
也许有人会说,生理期不是都有固定规律的吗?提前难道不知道自己调整?
拿下了中国速滑冬奥历史首金的张虹用自身的经历回答:“训练太拼命,整个身体的内分泌都是紊乱的,我最长试过11个月都没有生理期!”
也有运动员会配合服用药物,提前调整生理期,但是带来的代价就是变丑、变黑。
举重冠军邹春兰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为了配合训练和比赛,她会在队医指导下服用黄体酮等类似药物调整生理周期,然而长期服用这类药物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声音变粗、脸上长出了小胡子、皮肤也变得粗糙。
女运动员们为了集体荣耀和成绩,真的是牺牲非常大了!
【比赛服装勒得肉都疼】傅园慧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镜头,让观众们看完哈哈大笑,却也在笑过之后忍不住心疼起运动员们。
傅园慧在结束了游泳比赛之后上岸准备接受采访,为了在镜头前能够保持好最佳的仪态,伸手调整了一下泳衣两旁的肩带,没想到一不小心把自己狠狠弹了一下,疼得次牙咧嘴,把事先计划好的“完美形象”抛到了九霄云外。
游泳运动员们的比赛服装通常都非常贴身紧绷,就像前面刮毛的理由一样,都是为了提高运动员们的比赛速度和保持美观。
傅园慧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比赛的泳衣太紧,也没什么弹性,胸都勒平了!”
在游泳过程中,为了帮助运动员们降低一切不利因素,泳衣设计需要同时考虑到包裹性、抗压性、结构性、敏感性和支撑性的需求。
最大程度地让运动员的身材变得扁平、流畅,能更好地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为了保证能够紧紧包裹住运动员们的身体,势必要在弹性上做出一些牺牲和让步,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这方面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就是“鲨鱼皮”黑科技泳衣了。
泳坛名将菲尔普斯带起了一阵“鲨鱼皮”泳衣的风潮,这种材料能够保证高挤压度。
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能够通过紧紧挤压住运动员的身体,减少肌肉震动,进一步减少因为肌肉在皮肤表面产生的褶皱,减小无效能耗、提高肌肉的爆发力。
虽然有着种种的“优势”,这些紧身衣也有着显而易见的“劣势”——太难穿了!
性子大大咧咧的傅园慧还“吐槽”过这种高科技泳衣:“自己穿太费劲,队友帮忙也得穿个20分钟吧!”
穿上之后勒得“肉痛”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大家经常能够看到游泳运动员们拉扯自己的泳衣,就是为了让泳衣更贴合皮肤,也为了减小带来的疼痛。
但是有一些心思阴暗的人,却会指责运动员们“着装不检点”。
穿着紧身服装比赛并不只发生在游泳比赛中,田径运动员们也需要通过贴身衣服减小风阻来达到节省体力、提高速度的目的。
2022年9月的一场铁人三项比赛中,冯竟爽就因为服装被骂上了热搜。
有些网友犀利发问:就不能穿个四角短裤?非得穿这么露?
竟然没有人去关注冯竟爽拿到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反而都在热烈讨论她该不该穿三角泳衣参加比赛,这多少有点离谱。
冯竟爽也觉得匪夷所思,赛后还专门录了视频给大家科普:铁人三项涉及游泳、自行车、跑步等不同项目,所以三角形的裤子也是符合赛制规定的比赛服装类型。
在铁人三项的比赛中可以看到,不少运动员有穿四角裤,也有不少穿三角裤,两种版本的比赛服装都是符合规定的,完全由运动员根据个人需要和喜好自行选择。
【比男运动员更短暂的职业生涯】大部分的体育项目都会对运动员的身高、体型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达到最佳状态,许多女运动员都常年坚持饮食控制。
但是身体的发育是自然规律,再怎么控制,女运动员到了一定年纪之后都不得不面临身体发生巨变的问题。
生理发育会导致身体骨骼、肌肉产生不可逆的变化,相当于需要运动员从头重新适应一遍这个身体,重新找回对身体的掌控,说一句“涅槃重生”也不为过。
这种现象在体操运动之中非常常见。
艺术体操要求运动员身高不能超过1.65米,体重不能超过45公斤,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全身的身材比例等等。
培养出一位顶尖的运动员并不容易,所以无论是教练还是运动员们都希望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延迟发育,延长运动员的职业生命。
这也就导致了体操运动员的身体发育普遍都比同龄人慢。
著名的奥运体操冠军邓玲玲身高就仅有1.37米,娇小的身体让她的许多高难度动作都变得轻松起来,闪赚腾挪看起来分外的轻盈优美。
和邓玲玲形成对比的是俄罗斯的体操运动员安娜·塞米诺维奇。
安娜幼年时身材苗条,在体操上展现了惊人的天赋,包揽了无数的奖项,是俄罗斯体操的明日之星。
可是一切的美好梦想都在她16岁身体开始发育之后破碎了。
安娜的上半身发育迅猛,导致她许多动作无法顺利完成,身体平衡也变得难以掌控,最后不得不选择早早退休。
【写在最后】本次成都大运会,中国队总计收获了103斤40银35铜,同时拿下了金牌榜、奖牌榜的冠军记录,创造了历史最高奖牌记录。
无论男女运动员,他们都是在挑战人类身体的极限,并且为了战胜对手,为国争光。
为了这一伟大的目标,他们往往需要承受高强度的训练带来的肌肉、关节损伤。
在世界杯、奥运会、世锦赛等等赛场上,我们都能看到代表中国出战的运动健儿们骄傲地昂起头颅,他们深深地为自己代表中国出战而感到骄傲!
他们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尊重和学习,他们的努力和牺牲我们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希望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将会给世界呈现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体育环境!
有几个人会看这个运动会?反正我一眼也没看
女的不比赛也刮毛😭
大运会的金牌是称斤的?
吃药吃的
又没强制刮,怪谁
全身刮毛,过后不是长的更茂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