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学良被释放后,便接受了国内的一些采访。而在这些采访过程中,张学良更是表现出了自己对长征的感叹,除了对长征的感叹之外,张学良还表现出了对我军领导人的敬佩。
对于毛主席对长征的领导,张学良甚至还表示:换了谁领导长征都走不出1000里。那么张学良为何会对毛主席做出如此评价?毛主席在革命过程中,又做出了多么伟大的贡献?
天生的领导者
说到长征,想必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万千红军战士顶着烈日和严寒翻过一座座高山,最终成功突破敌人包围圈,最终成功转危为安。
但是在张学良的眼中,长征却有着独特的意义。万里长征,这不仅仅是对战士们意志的考验,同时也是对领导者的一种考验,而且领导者身上的压力,甚至要比战士们还要重上数倍。
张学良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曾表示,万里长征让他来带领的话,他自认为是做不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会对能够带领红军进行万里长征的毛主席如此敬佩的原因之一。
哪怕是万众一心,在进行长距离转移的时候也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如果没能对这些特殊情况进行处理的话,那么很可能导致后续过程出现各种问题。
而在毛主席的领导之下,万里长征中并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而且战士们还在毛主席的领导之下成功组织了多次对敌人的反击。
这在张学良看来甚至都有些不可思议,对此,张学良还表示“毛主席这人,有他的能力,他天生能领导人”。
能够带领偌大一支军队度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这绝对算得上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壮举。不仅如此,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队伍还通过遵义会议纠正了队伍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而在遵义会议上确定的新领导人,毛主席也成功带领这支红军队伍进行了有效的反击,并顺利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指挥敌人,突破重围
除了对军队的优秀指挥之外,毛主席更为令人敬佩的一点是对敌人的指挥,这一点在四渡赤水那场战役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真正的战争艺术是指挥敌人”,这句话可不只是说说而已,在国共内战那段时间中,毛主席是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在被国民党军队包围的情况之下,毛主席当即决定兵分三路,从多个方向西渡赤水河,以此来跳出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当时经过第五次围剿,红军的兵力只剩下了最后的3万余人,而他们面对的则是国民党的40万大军。
如果没能够找到突破机会的话,那么解决绝对是陷入国民党的围剿之中,从而导致失败甚至是团灭。在这种情况之下,毛主席的优秀指挥能力便发挥了作用。
西渡赤水河这第一渡,就是为了能够吸引蒋介石的注意力,从而让红军能够找到敌军的突破点,从而跳出包围圈开启新一轮的转移。
正如毛主席所预料的那样,在红军开始西渡赤水的时候,国民党的军队很快便被吸引了过去,而这也导致了黔北的兵力空虚。
这正好是红军想要的结果,于是,在蒋介石正在调动大批军队前往川滇边境的时候,红军便直接来了一个出其不意的回马枪,二渡赤水直接返回。
蒋介石一看,红军又回去了,便再次调度军队前往黔北进行包抄。经过毛主席前两次渡过赤水的指挥,此时的蒋介石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是跟着毛主席的指挥走。
大军的调度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当蒋介石好不容易将军队调回到黔北准备跟红军进行正面交战的时候,毛主席便指挥红军主动撤出战斗,三渡赤水挺进川南。
这可让蒋介石十分难以接受,辛辛苦苦调动大军跟着你满世界跑,最后还没开始打呢又要换位置了。明明在军队人数上占优,但是打到现在,完全就是被吊着走。
尽管蒋介石心里是这么想的,但红军都已经进行转移了,他也不得不带着大部队跟上去。这已经是第三次渡过赤水河了,经过这几次的战术谋划,蒋介石已经分不清到底哪个是真动那个是佯动,干脆直接跟着对方走。
那么这就正好落入了毛主席早就给他们准备好的陷阱,在挺进川南之后,红军当即便摆出一副要北渡长江的态势。
蒋介石一看,那这可不行,要是让你走了,我这跟着跑了这么长时间不久白跑了。于是,蒋介石便再次将主力调动到了川南,准备跟红军一决胜负。
但让蒋介石没想到的是,这次还是佯动,当他的主力到来之后,红军便直接第四次渡过赤水,彻底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圈。
四渡赤水在战争之中可以说是对心理战的完美运用,也就是靠着毛主席的优秀指挥,成功让红军避免了大规模的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蒋介石不少的兵力。
心服口服
俗话说得好,最了解你的往往都是你的对手。哪怕被囚禁了这么多年,张学良对于四渡赤水那场战役还是记忆犹新,这场战役是战争史上极其光辉的一笔,作为军人,张学良可以说是对毛主席心服口服。
而且无论红军面临着怎样的压力,都始终秉持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哪怕是在被国民党包围的极端情景之下,红军却仍旧坚决遵守自己的原则。
这一点更是让张学良为之叹服,作为领导者,能够带领军队做到这种地步有多困难张学良十分清楚,他自认为自己肯定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纪律严明的军队,极其优秀的领导者,二者之间形成了完美的配合。在这种情况之下,能够打胜仗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
正如张学良对四渡赤水的高度评价,再次证明了毛主席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贡献,如果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毛泽东为什么称四渡赤水是他的“得意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