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着这么个说法,朱元璋最心疼的就是他和马皇后所生的头胎儿子朱标。要是换作别的皇子想造反,那肯定得被处以极刑,可要是朱标动了这心思,朱元璋估计得高兴得合不拢嘴。
说白了,朱标在明朝那可是太子里头权力顶呱呱的。朱元璋连自己打天下那套班子,都一股脑儿地交给了朱标来使唤。
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不过,朱元璋还是个皇上,他具备着皇帝那种果断和无情。历来皇上都担心正值壮年的太子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
另外,虽说明朝的太子们大都过得挺惨,但后来明朝还真出了一个太子,他的权力比朱标还要大。
下面咱们聊聊,朱标身为太子,手里到底攥着多大的权势,还有,在明朝,哪位太子才是权势滔天的那位。
【01、朱标作为太子有多大权力】
在朱标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压根儿就没动过要换别人的念头来当继承人。
朱元璋在当上吴王那会儿,就确定朱标为他的接班人,封为了吴王世子。后来,他正式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建立了明朝,立马就急着把朱标册封为太子,一刻都没耽误。
这一年,朱标才仅仅13岁大。
他那几个只比他年幼一岁的弟弟,足足等了两年时间,才终于被正式册封为王爷。
朱元璋对朱标的栽培特别用心,他不仅找来了像宋濂这样的当代学问大家,来给朱标讲授文化知识和管理国家的本领,还专门安排了武艺高强的带刀舍人周宗,来教朱标练习武术。
从老早以前,皇太子身边都会围着一帮自己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太子党。但朱元璋却搞了个新花样,他让手下那些重量级的大臣们,同时又管着东宫的事儿,这样一来,皇上和太子用的就是同一拨人了。
朱标23岁那年,就每天面对大臣们,处理各个部门上报的事务,通过实践来熟悉国家管理。他深深地卷入了朝廷的重要事务中。
朱元璋动了想把都城换地方的念头后,他决定派朱标自己去好好看看新的都城选址。
但要是瞧瞧朱元璋和朱标之间的那些事儿,你也能发现些不太对劲的地方。
朱标刚被立为太子没多久,就有大臣给朱元璋提议,说咱能不能照着元朝的老规矩,让太子去当中书令。
中书令其实就是皇帝手下的大管家,也就是当朝的宰相,百官里头他排第一。要是朱标能当上这个中书令,那他肯定就是明朝最有实权的太子,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朱元璋却一口回绝了,他说朱标现在还小,正是长知识的时候,没必要挑这么重的担子。
在这儿,朱元璋其实是给太子削了不少权。
但话说回来,太子同时当中书令这事儿,在历史上可不常见,也就宋朝和元朝偶尔搞搞。再到后来,朱元璋干脆把宰相制度给取消了。
因此,朱元璋在这儿的做法,并非真的盯着太子不放,而是他对朝廷的布局有自己的打算。
接着,朱元璋做出决定,太子的东宫不再单独配备官员团队,而是由皇帝和太子共享同一套辅佐人员。
朱元璋的想法是这样的:以后要是他亲自带兵打仗去了,太子就能立马顶上,直接管起国家大事来。
很多人觉得,这显示了朱元璋对太子朱标有着极高的信任,因为他几乎把整套领导班子都交给了太子来管理。
但咱们换个思路瞅瞅,假如李渊跟李世民讲,说李世民你就别搞自己的助手团队了,让李渊自己的那帮人马来打理秦王府的事儿,这样的话,会有人觉得这是李渊对李世民放心的表现吗?
李世民之所以能顺利搞起玄武门之变,关键在于他有一帮铁杆支持者。像房玄龄、杜如晦这些秦王府的十八学士,还有长孙无忌、尉迟恭这些只对他忠心耿耿的手下,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皇上和太子用的是同一套幕僚团队,这就意味着太子没有自个儿的亲信团队,身边没啥人真正听他使唤。
徐达、常遇春、李善长这些被说成是东宫大臣和名将的人,实际上只认朱元璋一个头儿。他们只听朱元璋一个人的话,别的谁也不理。
这是朱元璋对太子实施的另一项防范措施。
朱标这个皇位继承人,真的是走得小心翼翼,步步惊心。
不少人总爱琢磨,要是朱标真起了反心,朱元璋怕是要笑眯眯地自个儿把皇位让出来。
但实际上,朱元璋这个人,要是跟儿子朱标在审案上有啥分歧,他连中间传话的大臣都不放过,硬是把那大臣逼得只能装疯卖傻来保命。
宋濂是朱标的老师,他早该在家安享晚年。但没想到,他的孙子宋慎偏偏惹上了胡惟庸那档子事。朱元璋一听,火冒三丈,竟然要把宋濂也给处置了。
朱标和马皇后一个劲儿地替宋濂说好话,有的历史记录上还提到,朱标急得都跳到河里,拿自己的命来求朱元璋,这才让朱元璋放过了宋濂。
朱元璋特别宠爱的孙贵妃离世后,他没管还在世的正宫马皇后,直接让太子朱标给孙贵妃披麻戴孝。
皇太子给不是亲妈的庶母披麻戴孝,这事儿以前各朝各代可都没发生过,简直就是让马皇后和太子朱标颜面扫地,太不给他们留面子了。
朱标提出了不同意见,没想到朱元璋竟拔剑怒斥他。最终,朱标没辙了,只得向朱元璋低头,这也开创了一个先例,就是太子要为庶母服丧。
在明朝时期留下的一些历史记载里,多次提到了他与朱元璋之间的纷争。大家普遍认为,他是被那些压力给逼死的。
朱元璋没给朱标配备专门的太子团队,主要是想着以后他要是出去打仗,太子就能直接帮忙管理国家。
不过,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就再也没亲自带兵打仗了,因此朱标也一直没真正管过国家大事。
朱标这太子之位,那真是坐得稳稳当当,一点不动摇。朱元璋心里头,压根儿就没动过换太子的念头,就算朱标不幸去世了,他还坚持要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来继承,直接定了朱允炆做皇太孙。
朱元璋,那可真是个货真价实的皇帝。他对太子朱标的感情,深得没法说,一直都很坚定。不过呢,他也不会轻易把权力交给太子去管。
这是皇上骨子里对正值壮年的太子抱有的一种天然的戒备心理。
明朝其他的皇子们都是啥状况呢?
【02、朱高炽作为太子不简单】
在朱标离世后,明朝的皇位继承轮到了建文帝朱允炆的亲生大儿子朱文奎,他成为了第二任太子。
不过,朱文奎在靖难之变中和朱允炆一同消失那会儿,才不过7岁大的孩子,自然不可能涉及到太子权力那些事儿。
下面要说的是朱棣之后的继承人,也就是朱高炽,他是朱棣的儿子,排行老三。
朱高炽这个皇位继承人,当得那叫一个窝火。
在靖难之变那会儿,朱棣领着他的二儿子朱高煦去打仗,反倒是大儿子朱高炽,身为正牌的嫡长子和世子,留在了老巢稳定大局。
朱棣在南京当上皇帝后,没急着立太子,也没把朱高炽叫到南京,就让他继续留在北京。
朱棣一直对长子朱高炽没啥好感,因为他太胖了,连马都骑不上去。相反,他更喜欢次子朱高煦,觉得朱高煦和自己一样,都挺有英气。
原本,朱高炽是由朱元璋直接指定的燕王继承人,这事儿朱棣也没啥好争辩的。但现在情况变了,朱棣做了皇帝,而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朱棣心里其实更倾向于选朱高煦当太子,而不是朱高炽,他有好多站得住脚的理由。
朱棣纠结了好久,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一直在想该不该立太子。他面临着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压力,同时又被解缙那句“有个好圣孙”的话给说动了心,最后他决定,还是让朱高炽当太子。
但他心里其实一直都不太乐意,而且总觉得对二儿子朱高煦有些亏欠。
因此,他对身为太子的朱高炽总是冷眼相待,满脸不屑。
打从一开始,朱高炽的日子就跟他的堂哥朱标没法比。你看,同样是那么大岁数,朱标都已经在朝廷上参与政事讨论了,而朱高炽呢,也就只能干点接待自家亲戚的活儿,都是些基础工作。
然而,当朱棣亲自带兵出征漠北后,朱高炽的人生轨迹悄然发生了变化。
朱棣出去打仗,那肯定不能把满朝文武和整个朝廷的人都带上,他只能自己紧握着国家大事的决定权。所以,他得留些人在京城里看家,管理那些日常的小事儿。
这个人最适合担任监国,无疑就是太子。虽说朱棣对朱高煦挺有好感,但他绝不会考虑把监国的大权交给除太子外的任何人,因为那样做只会导致朝廷大乱。
与此同时,朱高炽那个被众人看好的儿子,也是朱棣特别看重的孙子朱瞻基,一天天长高了。朱棣对朱瞻基是越看越顺眼,心里头那个急啊,恨不得立马就让他当上皇太孙。
朱棣老是出去打仗,而朱瞻基也被立为了皇太孙,这样一来,朱高炽当太子的位子就更坐稳了。
十多年的光阴里,朱高炽总共接手了国家管理六次,其中管得最久的一次,足足有三年十个月。
网上不少人开玩笑说,那会儿朱高炽才算得上是明朝真正的掌权者,而朱棣呢,不过就是他的一个北伐统帅罢了。
朱棣皇帝上了年纪后,心里头对那位身强力壮的太子朱高炽多少有点不放心。每次亲自带兵打仗回来,他就老爱挑朱高炽的毛病,变着法子找他的不是。
但朱棣始终坚定地站在朱高炽这边,认定他就是太子,压根儿没想过要换别人来当这个监国的角色。
这十几年间,朱棣基本上是放手让朱高炽去干,除了那些关乎国家安危、皇帝必须亲自过问的大事,像日常的琐碎政务,他全都一股脑儿地交给了朱高炽去打理。
在翻阅史书时,能发现朱高炽以太子身份发布了不少命令和通告。
别说是在明朝,就算翻遍整个历史书,也很少见到权力这么大的太子。
要说明朝哪位太子权力最大,朱高炽绝对能甩朱标几条街。在明朝太子这个位置上,要是比较谁的权势滔天,那朱高炽可真是比朱标强太多了。
【03、明朝的其他太子权力如何】
在朱高炽之后,明朝是否还出现过手握重权的太子呢?
朱棣驾崩后,皇位传给了朱高炽,而他正儿八经的大儿子朱瞻基,也就顺理成章地坐上了明朝的第四个太子宝座。
但那时候,新皇朱高炽刚刚即位,正值壮年,凡事都喜欢自己动手。朱瞻基这位在朱棣在位时相当抢眼的皇太孙,到了朱高炽做皇帝、他成为皇太子后,反倒变得低调起来。
我把《明仁宗实录》翻了个底朝天,发现关于他的记载真没多少。要说最出风头的一次,那就是朱高炽当上皇帝的第二年,让他去凤阳祭拜祖宗,还吩咐他短时间内别回北京了,干脆就在南京待着。
朱瞻基眼泪哗哗直流,死活不肯离开北京和老爸,可朱高炽主意已定,硬是要朱瞻基去南方。
打从老早以前,太子离开京城那可就是件轰动的大事。这回朱瞻基被要求离开京城,背后的缘由大家也是议论纷纷,啥说法都有。
有传言说,朱高炽有心想把都城搬回南京,因此先派太子朱瞻基去南京探路。也有人讲,朱高炽对朱瞻基心存不满,故意打发他到远离权力中心的地方,打算日后再找机会把他太子的位置给撤了。
可谁承想,朱瞻基刚离开北京没多久,连两个月都不到,原本打算去凤阳祭祖的事儿都还没来得及办,朱高炽竟然就突然因病去世了。
朱瞻基长途跋涉回到北京,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他只做了短短十个月的储君,并且那时候还离开了京城,所以压根就没怎么享受到太子该有的那些权势。
朱瞻基可以说是明朝太子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从他开始,明朝太子的风格有了明显的不同。
朱瞻基过后,明朝接连好几位太子,要么是像朱祁镇、朱见济那样,年纪轻轻的就坐上了皇位,或者还没长大就离世了。他们在当太子那会儿,自然没办法帮老爹打理国家大事。
有的皇帝,比如明宪宗朱见深和明孝宗朱祐樘,他们登基那会儿,年纪轻轻的,还不到二十岁。想想看,就连之前最被宠爱的朱标,在这么大的时候都还没开始正式管理朝政呢,就更别说他们这些太子位置还不怎么稳固的人了。
嘉靖帝的那个儿子裕王,就算全天下都知道,嘉靖帝就剩下他这一个儿子,未来皇位铁定是他的,但嘉靖帝就是倔,偏偏不肯正式册封他为太子。
朱瞻基之后,明朝迎来新的成年太子,没想到是万历皇帝的儿子朱常洛。
朱常洛是明朝那场大名鼎鼎的皇位争夺战——“国本之争”的中心人物。万历皇上让他做太子,心里那是一百个不乐意,就算是被外界压力逼着把他扶上了太子之位,心里也是怨气冲天,各种不满。
万历皇帝愣是没让他像其他太子那样,按规矩出宫去读书学习。
更别说拥有太子那般的权力了。
朱常洛在明朝太子中,算是过得最凄惨、也最小心翼翼的一个了。他整天都是提心吊胆的,生怕哪里做得不好惹来麻烦。说起来,他真的算是明朝太子里最倒霉、活得最不安稳的那一个。
他费了好大劲终于当上皇帝后,就变得太放纵了,结果只在位短短一个月就突然得了重病去世,连立太子的事情都没来得及办。
明熹宗朱由校接手皇位后,挺不幸的,他的三个儿子都没长大成人,全都在小时候就没了。等到他去世后,皇位就传给了他的弟弟朱由检。
崇祯皇帝,也就是朱由检,他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
崇祯对太子朱慈烺的教育特别上心,他常常让年纪还小的朱慈烺跟着自己一起处理朝政大事。
然而,明朝覆灭之时,他年仅十六,尚未达到掌管国家大事的法定年纪。
仍然说不上拥有啥太子的那种大权。
【04、写在最后】
简单来说,要说明朝哪个太子权力最大,那朱棣的儿子朱高炽肯定算一个。朱棣做了22年皇帝,五次跑到漠北去打仗。每当他出征的时候,都是朱高炽留在京城管理国家大事。
结果是这样的:网上好多朋友开玩笑说,朱高炽其实才是真正的皇帝,只不过他没穿上那身龙袍,反倒是朱棣,更像是朱高炽手下负责北征的大将军。
说到网上不少人称的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太子朱标,其实在明朝里头,他还真比不上朱高炽,只能排在第二位。
说实话,朱元璋压根就没给过朱标真正掌权,自己管理国家大事的机会。
不过话说回来,朱标这太子在明朝,权势也就仅次于朱高炽,排在第二。朱标和朱高炽之后,明朝就没再出现过那么有权势的太子了。
说到底,明朝那些皇上普遍活得不够久,好多人三十多岁就没了,根本等不到儿子能真正插手管国家大事的时候。
在明朝那些皇帝中,要是说哪位活得相对久点,而且太子也长到能帮手处理国家大事的年纪,那情况也不咋乐观。要么就像朱高炽那样,刚坐上皇位十个月就走了,还把太子赶到京城外面去了;要么就像万历帝,对太子那叫一个冷淡,想让太子掌点权,门儿都没有。
因此,在明朝,除了朱高炽和朱标这两位太子外,其他的太子大多都没啥实权。
你是不是也这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