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临终,接班人为何不选自己儿子,而选择了段祺瑞?

民国印象 2025-04-23 12:56:00

袁世凯在临终时选择段祺瑞作为北洋接班人,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其实这一决定背后有着很深的原因。

段祺瑞是皖系军阀首领,他依附袁世凯纵横政坛15载。段祺瑞主导北洋政府的内政外交,有“三造共和”的美誉,后因迷信武力统一,于1920年直皖大战以直系大胜皖系而告终。1924年段祺瑞又借助和张作霖与孙中山的三角同盟而短暂复出。段祺瑞一生清正耿直,两袖清风,号称“六不沾总理”。

随着帝制逐渐公开,袁世凯与段祺瑞的关系不断恶化。但段祺瑞依旧苦口相劝:“祺瑞自小站跟随总统,鞍前马后,将近20年,总统知遇之恩,祺瑞没齿难忘。如今,国势危殆,倘有变动,后果不堪设想。祺瑞无知,赤诚可鉴,望大总统三思。”段祺瑞不想做陪葬品,于是再一次劝说:“个人进退得失事小,国家安危事大。”他不能眼看袁自取灭亡而不顾,袁世凯却认为段祺瑞已经背叛了他。段祺瑞生气称病请假,袁世凯正愁没有借口赶走他,连忙答应。顺手就把他免职了。段祺瑞伤心地说:“项城(袁世凯字)作孽啊!”袁世凯和段祺瑞因帝制问题闹得越来越别扭,段祺瑞被闲置在西山养病,两家关系几近中断。

但最终袁世凯为何仍决定将北洋大局交给段祺瑞,而非袁克定或其他北洋元老如徐世昌、王士珍和冯国璋呢?原因1撑得起局面袁世凯一生虽然因复辟帝制而落败,但他识人的眼光极为精准。他清楚,在北洋势力中,唯一能够接班并撑起局面的就是段祺瑞。段祺瑞的战略视野和政治头脑在北洋系中独树一帜,具备领导大局的能力。相比之下,徐世昌虽然威望高,但与北洋军人有隔阂,难以掌控武人时代的局势;王士珍虽能干但缺乏政治远见;冯国璋则是优秀的战将,但也不具备足够的政治智慧。因此,段祺瑞成为了最合适的接班人。原因2袁世凯的左膀右臂段祺瑞在袁世凯崛起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辛亥革命期间,他与袁世凯默契配合,使袁成功登上临时大总统的宝座。此后,段祺瑞担任陆军总长,牢牢掌握军权,为袁稳固政权提供了支持。虽然段祺瑞并未坚决反对袁称帝,但他的独立性格和不随波逐流的态度让袁世凯渐渐不满,尤其是段祺瑞过于依赖徐树铮,这让袁感到不安。袁世凯在位稳固后逐渐削弱段的权力,两人关系因此恶化。原因3生活清廉朴素段祺瑞生活简朴,不沾染烟酒女色,也不贪财,他唯一的爱好是下围棋。他在府邸中养了几位围棋高手,每月发放薪水供他们陪练,并曾资助吴清源赴日本学习围棋。吴清源凭实力打败段祺瑞,段不仅未生气,反而更加敬重他,这展现了段祺瑞宽广的气度。段祺瑞在用人上秉持信任原则,他一旦相信某人,就会给予极大的自由,即使对方惹出麻烦,他也全力支持。他最信任的徐树铮替他办了许多事,也惹了不少麻烦,甚至段祺瑞的最终失败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徐树铮的独断专行。然而,段祺瑞对徐树铮的信任从未动摇。在管理下属上,段祺瑞手笔大方,只要有钱,他从不吝啬,极力满足下属的需求。但他对下属贪腐视而不见,导致其手下既有能干之人,也有只会贪钱的无用之辈。因此,在关键时刻,他的队伍常常出现问题。与袁世凯相比,段祺瑞不仅气场不足,在用人方面也存在明显缺陷。袁世凯虽给下属钱,但有明确的约束,而段祺瑞则滥用资源,导致钱财流失却未带来实际效果。虽然段祺瑞具备一定的政治眼光,大事上不糊涂,但因选人不当,关键时刻仍难免失败。说起来,还是段祺瑞过于自负,既没有在围棋中成为真正的高手,也未在政治上取得最终的成功。

0 阅读:10
民国印象

民国印象

讲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