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汉收留日本伤兵,当兄弟供养47年,他回国后怎么报答的?

文史菇小瑜 2024-07-12 16:14:35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1946年的秋天,河南省南召县梁沟村,一个衣衫褴褛的日本伤兵出现在孙邦俊家门口,开启了一段长达47年的特殊兄弟情。

尽管村里人对孙家的决定充满了不解和反对,孙邦俊一家却用善良和包容换来了伤兵的信任和依赖。

多年后,当日本伤兵终于回国时,这段跨国情谊又会迎来怎样的结局?

善心救命

1946年的秋天,河南省南召县梁沟村,一个普通而贫困的村庄,正迎来战后的第一个丰收季节。

那天清晨,孙邦俊像往常一样,挑着自家种的粮食、蔬菜等货物,步行几个小时到邻近的集市去售卖。

集市上,人头攒动,各种吆喝声不绝于耳。

孙邦俊找了个位置,将挑来的货物一一摆开,等待着买家的到来。

虽然生活艰苦,但战后的和平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孙邦俊和熟识的村民们聊着天,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和市场上的物价,心情愉快。

突然,一阵骚动引起了孙邦俊的注意。他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正被几个摊贩围着,不断地遭受拳打脚踢。

孙邦俊上前几步,听到摊贩们在骂道:“这个小偷,偷东西还敢不跑,看我们怎么收拾你!”

孙邦俊看了看这个乞丐,又看了看周围的人,心中有些不忍。虽然他也经历过战争的苦难,心中对日本侵略者有着深深的恨意,但眼前这个人,显然已经是无依无靠的流浪者,再怎么责打也只是徒增苦难。

他走上前去,试图劝解:“大家消消气,他看着也不像是有恶意的,别把人打坏了。”

孙邦俊仔细一看,发现这个乞丐的衣服残破中露出了一些军装的痕迹,心中一惊,这才明白为什么大家对他如此敌视。原来,这是一个日本兵。

集市上的人逐渐散去,孙邦俊低头看着这个日本兵。他知道,战后留下来的日本士兵,大多没有回国的机会,成了流浪者或俘虏。

孙邦俊从怀里掏出两个窝窝头,递给他:“吃吧,你也不容易。”这个日本兵接过窝窝头,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显然已经饿了很久。孙邦俊叹了口气,转身继续忙自己的生意。

可不多久,他发现这个日本兵竟然一路跟在他后面,不管他走到哪里,这个人都紧紧跟着。孙邦俊无奈地加快了脚步,但回头一看,那个日本兵依旧步履蹒跚地跟着。

到了傍晚,孙邦俊收摊准备回家,回头发现那个日本兵依然跟在身后,疲惫不堪地走着。

他心中感到一丝无奈,也有些不忍。他知道,这个日本兵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恐怕活不了几天。

孙邦俊心想:“带他回家吧,能帮一把是一把。”

孙邦俊推着板车,招呼着那个日本兵上车。日本兵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坐上了板车,任由孙邦俊推着走。

黄昏时分,孙邦俊终于回到了村里。村口的村民们看到他推着一个日本兵回来,纷纷围上来议论纷纷:“老孙,你怎么把个日本人带回来了?”“这是要干什么?”“我们村里人还在战场上,你怎么把仇人带回来?”

孙邦俊面对大家的质疑,只能无奈地解释:“我看他可怜,这才把他带回来的。他现在这样,怎么活下去?”

村民们虽然不满,但也知道孙邦俊为人善良,最终没有再多说什么,各自散去。

回到家里,孙邦俊的妻子和孩子们看到他带回来一个日本兵,也是一脸惊讶。妻子首先开口:“你带回来的这个人,是个日本兵吧?我们怎么能收留他?”

孙邦俊叹了口气,将事情的经过一一说了出来,最后说道:“他就是个傻子,赶出去肯定活不下去,好歹是条人命啊。”

一家人沉默了一会儿,最后还是决定收留这个日本兵。

孙邦俊给他取了个名字,叫“李同”,这个名字简单好记,李同也似乎认同了这个名字,每次听到这个名字都会有反应。

收留引发的争议

李同留在孙邦俊家里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梁沟村。村里人纷纷对此事议论纷纷,有的对孙家的决定表示不解,有的则直接表示反对。

不久之后,村民们的反对情绪愈发强烈。一天,村里的几个老人带着一群村民来到孙邦俊家门口,大声质问他为什么要收留一个日本兵。

孙邦俊面对村民的愤怒,没有过多辩解,只是反复强调李同已经失去了神志,是个无害的傻子,不能因为他过去的身份而置他于死地。

经过一番争执,村民们最终被孙邦俊的坚持所打动,暂时放弃了驱逐李同的计划。然而,从那以后,孙家在村里成了众矢之的,许多人对他们敬而远之。

与此同时,李同在孙家的悉心照料下,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但他的神志依然模糊不清,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

日子一天天过去,孙邦俊一家在村里的地位越来越尴尬。一次,村里开会讨论分配生产资料时,有人提议不给孙家分配,因为他们“收留敌人,不值得信任”。

尽管有少数几位村民替孙家说话,但最终还是决定减少对孙家的分配份额,这让孙家雪上加霜。

为了维持生活,孙邦俊不得不更加勤奋地工作。他每天起早贪黑,带着全家人一起下田劳作,努力增加收入。

同时,他还到附近的集市做一些小买卖,尽可能多赚一些钱。即便如此,家里的日子依然过得十分艰难。

情谊深厚

1962年,已经60多岁的孙邦俊开始感到身体不适,渐渐地,病情越来越严重。

一次,他在田地里突然晕倒,家人们连忙把他送回家中。

经过村里郎中的诊断,孙邦俊被确诊为严重的肺病,需要长期休养。孙保杰接过了家中的重担,成为了家庭的主要劳动力。

在孙邦俊卧病在床的日子里,李同显得格外安静,他常常坐在孙邦俊的床边,默默地陪伴着。

虽然无法用语言交流,但李同的存在显然给了孙邦俊一些安慰。孙保杰每天忙完农活后,也会坐在父亲身边,听他讲述一些家长里短,以及过去的回忆。

一天,孙邦俊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他把孙保杰叫到床前,叮嘱道:“孩子,我走不动了,以后你二叔就交给你了,你一定要帮他找到家人,他的家人还在等他。”

不久后,孙邦俊与世长辞,全家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李同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离别的悲伤,他变得更加沉默,经常一个人坐在孙邦俊生前的房间里,静静地发呆。

孙保杰和母亲王成香则承担起了照顾李同的责任,他们按照父亲的遗愿,一边生活,一边继续寻找李同的家人。

重金酬谢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两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

孙保杰看到希望,更加积极地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李同的亲人。

1992年,一个日本访华团来到了河南。孙保杰在政府的帮助下,联系上了访华团的负责人,讲述了李同的故事。

不久后,一位名叫津田的日本副主编看到报纸上的信息,觉得李同很像自己当年失踪的战友石田东四郎。

津田立即联系了相关部门,并决定亲自到河南探寻真相。在政府的安排下,津田来到了孙家,见到了李同。

津田理解了李同的状况后,决定通过技术手段来确认李同的身份。他联系了日本的相关机构,采集了李同的血液样本,并送回日本进行比对。

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结果终于出来了。李同的血液样本与石田家人的DNA高度匹配,确认他就是失踪多年的石田东四郎。

这个消息传回日本后,石田的家人非常激动,立即决定来中国接他回家。

石田东四郎的弟弟石田小十郎和其他家人来到了河南,见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

虽然石田东四郎因为多年未见,无法与家人正常交流,但石田家人依然感到无比激动和欣慰。

石田家人为了感谢孙家多年来对石田东四郎的照顾,决定给孙家一笔丰厚的酬谢。他们表示,愿意支付500万日元作为报答,并希望孙家能够接受这份心意。

然而,孙保杰一家却拒绝了这笔酬金。孙保杰对石田家人说道:“照顾李同是我们家自愿的善举,并不是为了钱财。我们只是希望他能够过上好日子。”

尽管石田家人一再坚持,孙家依旧婉言谢绝了这笔巨款。

为了表示对孙家的感谢,石田家人决定将这笔钱捐赠给南召县,用于建设一座植物园和一所小学。

参考资料:

1河南农民一家三代收养日本伤兵47年(组图). 央视国际 www.cctv.com2006年08月10日 13:59

2河南农民一家三代收养日本伤兵47年(组图).新浪网. 2006年08月10日10:44

4 阅读:1740
评论列表

文史菇小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