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乎国之命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粮食安全亦被多次提及。报告指出,18亿亩耕地红线、1亿亩高标准农田、1.3万亿斤以上粮食产量,共同构筑起了中国人饭碗的“安全底线”。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代表、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在议案中建议,应该将“耕地肥沃”纳入乡村振兴指标体系。冷友斌认为,从调研情况看,黑土地屡遭破坏,黑土地保护“上热下冷”,农民主动参与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动力不足。
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耕地问题再次被社会所关注。国家对于耕地保护的迫切意愿,对于耕地的科学和合理使用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曾经的“沃野千里”黑土地正在流失以致消失,如何保护黑土地以及长久保持黑土地资源的优势,成为每一位农业以及相关从业者的当务之急。其中,作为植根于东北的民族乳企飞鹤,正在践行着这一时代使命。
01
“黑土地”能量在流逝
在大家印象里,东北的黑土地是优质土壤的代名词。今年两会上,飞鹤董事长冷友斌却将黑土地目前的真实现状铺陈开来。
近年来,国之沃土黑土地的能量正在渐渐消逝。监测数据显示,近60年来,我国黑土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1/3,部分地区下降了1/2。辽河平原多数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已降到20g/kg以下。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秀军亦表示,近30年来,东北黑土地的地表产水量净减少了29亿立方米,土壤的碳储量净减少了5.95亿吨,防风固沙量净减少了1.01亿吨。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不合理的垦植和耕作是导致黑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二是气候变化加剧了黑土地的退化。而东北黑土地出现的不同程度退化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粮食产量的稳定。
冷友斌实地调研后分析道,目前农民参与黑土地保护的积极性不高。2021年,黑龙江地区平均每亩地的粮食产量为721斤,按照当前的粮食价格计算,平均每亩地的收入不足1100元,除去农资和大型机械投入,纯收益寥寥无几。当“种粮不赚钱”在肥沃的黑土地上也成为普遍现象时,农民自然失去了“养地”的动力。
另外,东北地区家庭承包经营方式来使用土地是最普遍的方式之一。黑土地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入大、难度大、见效慢。涉及种植技术、农机设备、灌溉水利、种子等方面,这显然是农户力所不及的。
同时,新一代农民的土地情结正在变淡。在上一代农民的认知里,保耕地就是保收成、保饭碗。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与父辈们不同,新一代农民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种地意愿不强。
02
飞鹤的“黑土情结”
一方面,黑土地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另一方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2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国家亦作出总体要求,农业要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
如何让黑土地插上现代化的翅膀,走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东北地区的历史考验。
由此,冷友斌提出,应将耕地质量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把“耕地肥沃”纳入乡村振兴指标体系之后,可将耕地质量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鼓励地方持续加大对耕地休耕轮作、新技术模式应用、发展种养循环农业、强化生态补偿修复等鼓励性和支持性政策的投入力度。
针对保护黑土地出现的“上热下冷”问题,冷友斌建议应加快黑土地全产业链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并通过社会化服务机构推进技术在农户中的应用。国家制定相应政策加强对社会化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建立黑土地综合治理技术、社会化服务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第三方服务机构,积极推动黑土地综合治理技术在农户中的应用。
诚然,飞鹤早已身先士卒,为保护东北珍贵的黑土地资源贡献飞鹤力量。冷友斌介绍,2016年,飞鹤引入产业集群合作伙伴,建成了我国高寒地区规模最大的“规模化生物天然气与有机肥循环综合利用项目”。目前,该项目已成功建设与运营,且技术日趋成熟,为我国寒区玉米秸杆和畜禽粪污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极具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为了让“中国饭碗”成色更足,提高农户种粮收益、种粮积极性,冷友斌还提出实施“黑土地标志农产品”工程,提升黑土地经济效益。并建议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造全产业链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充分享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同时要在种养环节积极吸纳农户参与。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要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打造耕地中的精华,成为了新时代农业的新考验、新任务。
目前,国家亦推出“优质粮食工程”,提出在更高水平上保障粮食安全,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以科技为支撑,在政企的通力合作之下,新时代的“丰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