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副武器鞭锏,竟有这么多秘密!

微微写诺诺 2025-01-23 15:40:13

在骑兵的众多副武器里,鞭锏很有特色,使用方法挺有意思。马明达先生在《说剑丛稿》里讲过:马槊太长了,骑马对刺没刺中的话,长枪就没啥用了,这时候就得靠短兵来打斗。而要想在打斗中能快速用短兵发起攻击,鞭锏的携带方式很特别。

【独特的携带方式】

不管是《喻世明言》,还是《水浒传》,或者是元曲《碧桃花》,里面都提到了“悬腕”这个词。鞭锏不是像别的武器那样挂在腰上或者马鞍上,而是系在手腕那里。在它的柄箍部位,也就是相当于刀剑护手的地方,有个能穿绳索的孔,士兵能利用这个孔把鞭锏挂在手腕上。平常挂着的时候,手柄比手腕稍微高一些,这样的位置让手柄很容易抓住,而且正着拿反着拿都行。虽说“悬腕”是个不错的设计,可这种用法其实也不是特别独特。毕竟不管是刀剑,还是狼牙棒,这些都是短兵器,主要是在近身打斗时使用的。

【与众不同的 “大风车” 攻击】

真正使鞭锏独具特色的是它能耍“大风车”。在战场上,关键是把对手的“组织度”搞乱,让对手整齐的队形变得杂乱。相比之下,敌人的死活倒不是最重要的。《旧唐书》李嗣业传里提到:“怛罗斯之战中,李嗣业拿着大棒把挡路的败军打散,开辟出了一条退路。”

不管是铁棒还是鞭锏,这些钝器在战场上关键的不是“技巧”,而是“凶性”,是疯狂后啥都不顾的勇猛。战场上的情绪是会互相影响的,像棍棒这种钝器可以很快地打出又密又重的攻击,凶猛的作战方法会使敌人害怕,导致敌人局部崩溃,接着把恐慌情绪扩大并传播开来,这样就能在后面的追击里消灭对方。《宣祖实录》里讲:步兵面对疯狂挥动鞭锏的骑兵,根本没法抵抗。像暴雨一样的攻击还能提高己方的士气,让他们不再胆小退缩,能够勇敢地杀敌。所以,中西方的骑兵都爱带着钝器,像中世纪的欧洲骑兵们就会把战锤、钉头锤、流星锤当作标准装备。

【鞭锏的优势与局限】

在宋代,宰相韩琦为提升军队战斗力所提的建议里,包含了对骑兵使用鞭锏这类钝器的考核。辽宋那个时候,大宋甚至觉得步兵也该把钝器当作副武器来用。同样作为钝器,鞭锏比战锤、狼牙棒等武器要有优势些。战锤、狼牙棒的锤头固定在远端,重心靠前,挥起来杀伤力可能更大,可给士兵带来的负担也更重。鞭锏是尖头的,整体质量分布较为均匀,重心更靠后,所以更适合在短时间内进行爆发式攻击。不过,鞭锏主要是用来对付战斗力弱的,在职业士兵的拼杀中,勇猛的“大风车”式攻击想要打破敌人的心理防线没那么容易,己方刚强的战士也不缺正面进攻的胆量。短时间的高强度攻击会迅速耗费士兵的体力,导致他们提早退出战斗。鞭锏的威慑力只有在面对缺少作战勇气的士兵时,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从战场到文化象征】

鞭锏成为了督战队所倚仗的利器,由此衍生出了惩戒的意味。《二郎搜山图》里二郎神持有的锏同样代表着惩戒。在鞭锏兴起之前,象征着权威与惩戒的是“钺”。鞭锏在文化意义上逐步贴近“惩戒”“规训”,原因在于其无刃,实际威力并非很强,打击力度能够掌控,原本就是用于“控制马匹”的器具。这就好比扳手能当作锤子来用,可并不意味着扳手当作锤子就好使。像鞭锏这类棍棒式武器,作为随身副武器,威力稍显不足,而作为“戒具”,威力又有些过强。因而从唐代起,身形细长的鞭锏渐渐成为了惩戒的用具,从战场步入了戏曲以及明清小说绘本之中。

0 阅读:45
微微写诺诺

微微写诺诺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