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区紧扣现代化特钢之城目标定位,狠抓科技创新赋能,同时,持之以恒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智能、绿色发展,全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2025年开局伊始,西塞山区特钢产业捷报频传。1月初,西塞山区今年首个特钢产业链签约项目,投资3亿元的特殊高温合金深加工项目落户西塞山。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营业收入一亿元。几天后,大冶特钢参与研发的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钢,实现产业化国际化应用,获得中信集团2024年度科学技术二等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aba17b58df0059d933e3f1382e9d95e.jpg)
开局就冲刺的背后,是西塞山区近年来聚焦特钢产业供应链布局,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倍增、产业链条提升、数字经济跃升、产业品牌优化“五大工程”的结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24c121342811fac1f251e66fee0d0c8.jpg)
在湖北红睿马新材料公司,精益生产数字化改造工程不久前刚刚收尾。通过引入精益生产管理系统,企业在物料采购,生产,销售,质量和设备异常管理等环节,实现全流程信息化。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手机、电脑和看板端屏幕,实时掌握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数据、订单交付率,甚至订单流转到哪道生产工序都一目了然。一旦发现异常,可以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确保平稳运行。
“上线系统以后,我们就可以随时及时看见现场的数据。”湖北红睿马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祝仕奇说。
以龙头企业带动特钢产业链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2024年,西塞山区累计遴选两批共19家试点企业,先后完成数字化改造项目10个。其中,红睿马新材料、飞沃新能源、荣科智能等完成数字化项目改造后,产值分别增长22.61%、36.07%和49.34%。特色产业重点企业“链式”数智转型成效显现。截至目前,西塞山区规上特钢企业总数增至46家,获批省级“特钢精深加工创新型产业集群”,特钢产业总产值达346亿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79e2bd96cf034f9549d17c30a9fb171.jpg)
新年伊始,振华化学公司国内首条复分解湿法硫酸钾生产线产能持续爬坡。多年来,企业不断向内挖潜,经过自主研发和设计,成功申报一项专利,并募集亿元资金,建成了一条自动化的硫酸钾产线。可提供年产6万吨的硫酸钾和工业精制盐等产品。而过去生产的副产品之一——元明粉,变成了化肥——硫酸钾,出厂价立马由原本约400元一吨,飙升至近3200元一吨。
“目前产品供不应求。”湖北振华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硫酸钾事业部主任助理王兵。
项目达产后,企业可新增年产值约2亿元,纯利达三千万,实现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据统计,2024年,西塞山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3.19亿元,同比增长77.84%,排名城区第一。新入库技改项目13个,投资10.6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43%,排名全市第一。大冶特钢入选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排名首次进入全省前十。大冶特钢、振华化学3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2025年,西塞山区将不断完善1+3+N特色产业体系,聚焦特钢产业供应链布局,持续发力产业链招商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特钢产业向轴承、新能源、航空航天及军工等下游拓展延伸。同时,集群发展新兴产业,打造创新化工产业集群,全年力争完成新签约落户重点项目45个,5亿元以上项目7个,50亿元以上项目1个;力争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