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印记丨段伯勋当代艺术作品欣赏

寻巧随心文化 2024-12-29 06:23:18

这是一个充满物的世界,而每个小小的物体又承载了太多时光的记忆,因而如此的安静,温和。因而,每每当我的眼睛里是它们的世界时,我会有一种生的体验。这个“生”,是生命,这个生命是属于我的“大物”。忆是恢复过去经历的过程,是记忆的第三环节(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识记材料、保持材料都是为了在必要时能再认或回忆材料。选择将这一过程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也是一个热爱绘画的人对于记忆主宰的一种表达方式。我是这样理解的,并观察着这一切。

——段伯勋

段伯勋,1984年生于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硕士,进修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美术学院、威尼斯建筑大学。北京美协会员,北京房山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外聘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外聘教师。

▲《北京的冬天》100X140cm 油画

段伯勋 - 一个有生命感染力的画家

第一次认识段伯勋,源于一幅画《家园之一》。阳光下的家,朴实无华,高低不平的水泥房,忽明忽暗的笔触,一种油然而生的暖跃然纸上。爱家,爱生活。从现实世界获取而来的灵感用于创作上,这就是一种真实的艺术表达。

段伯勋早年跟随杨永生先生学习油画,师从于桂小虎和武明中老师。在报考硕士之前,他在油画方面就已经有了不容小觑的成绩——2014年创作的6幅风景组画《北京的冬天》成功入选北京市美协新人新作展览。

从熟识的生活提炼,用绘画的语言恰到好处的表达,除了功底,对油画的热爱与执着才能达到物我相生的画境。

“至广大,尽精微”这是所有艺术的标准,衡量它的并不是技法内容形式,而是修养。在画面中注重细节的描绘,摒弃对内容的美化,段伯勋用写实主义的手法让他的创作不流于俗,引人入胜。师从大家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深入油画艺术的发源地-欧洲区考察和学习交流。东西方文化与思想的结合碰撞,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艺术造诣更上层楼,寻求突破,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自成一格。

艺术风格是一种气质,是艺术家阅历和素养,思想感情等因素在作品上的综合折射。“风格是人”,贵在直率坦诚,语言精到,优美,不容丝毫矫情。段伯勋在务实求真这一点上做到了极致。比如为了让笔下的飞机逼真,曾在军博潜心研究了半个月,从不同角度,各组配件、功能等方面全方位了解透彻,用匠心近乎苛刻地精进着自己的艺术之路。

在首创集团郎园“国企开放日“活动现场,段伯勋应邀为郎园创作,清浅相和,笔墨相濡。

2024年12月,段伯勋正在为798艺术区某外立面作画。熟悉他的师长评论道:“他的作品致力于探讨人类社会与自然万物交织共生的关系,探索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情感纽带与边界——他总是将情感的共振巧妙地融合在万物元素中,带给观者强烈的震撼。”

“艺术等于人加上自然“,我们相信,段伯勋的内敛沉稳,不断学习会让他的绘画日益精进;这样一个有爱藏在心,有生命力感染的画家未来的道路也必定能越走越远。

▲《北京的春天》之一 80x60cm 油画

▲《北京的春天》之二 34.5x24cm 油画

▲《北京的春天》之三 34.5x24cm 油画

▲《北京的春天》之四 34.5x24cm 油画

▲《沙坡头》 40x30cm 油画

▲《风景》之一 24x18cm 油画

▲《风景》之二 29x19cm 油画

▲《北路财神赵公明》16x10cm 国画

▲《五福星》50x60cm 纸本丙烯

▲《何处是我家,哪又是归途》18x12.5cm 水彩纸

《C8H11O2N》15.5x10.5cm 水彩纸

《∞-1》60X80cm 布面综合材料

《陆离-1》21X29cm 纸本综合材料

▲《贝斯特的盛宴-1》50X70cm 数码版画

▲《贝斯特之杖-1》80X90cm 数码版画

▲《拉之眼-2》60X80cm 数码版画

▲《爱的记忆》60X80cm 数码版画



0 阅读:0
寻巧随心文化

寻巧随心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