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悠悠的历史岁月里,存在这样一些女性,她们并非头戴皇冠之人,却凭借着垂帘听政、临朝称制的方式把控天下局势,其中有的能够决定皇位的废立,施行改革来让国家强大、百姓富裕;有的能够纵横沙场,使外敌惧怕不已。
她们的经历好似一部部跌宕起伏的传奇篇章,现在让那些权势赫赫的垂帘听政的无冕女帝。
首先上场的是大秦宣太后芈八子,她是历史上“太后”这个称号的首位拥有者。她是秦昭襄王的母亲,原本是楚国的温柔女子,然而命运使她进入秦宫,被封为芈八子,深得惠文王的喜爱,接连生下三个孩子,其中长子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嬴稷。正因为这样的关系,她的弟弟魏冉也被惠文王重视并加以任用。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荡在举鼎时丢了性命,也没留下后代,各位公子为了争夺王位闹得很凶,其中公子壮的呼声挺高。就在这个时候,在燕国当人质的嬴稷,靠着母亲和舅舅的全力帮忙,开始走上回国当王的道路。
公子壮联合宗室公族,有惠文后撑腰,想要加以阻拦,结果被魏冉全部铲除,据说惠文后也在此次政变中丧命。由于嬴稷年纪小,宣太后顺理成章地主持政事,其舅舅魏冉在一旁协助。
三年后,秦昭襄王已然亲政,然而宣太后在朝政要事方面仍旧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她让弟弟魏冉、芈戎,儿子公子芾、公子悝主持政事,这四个人被称作“四贵”,将朝堂紧紧掌控在手中。
与此同时,她跟义渠王有了私情,并且生了两个孩子,这一让人震惊的行为背后,其实是藏着政治方面的谋划。
在公元前272年,宣太后使出巧妙计策,把义渠王诱到秦国来,在甘泉宫将其除掉。紧接着,秦国出兵攻打义渠国并把它灭掉,然后顺势设立了陇西、北地、上郡这三个郡,这样一来,就清除了西北的重大隐患,使秦国的疆土得到了扩充。
第二年,魏国人范雎来到秦国被任命为客卿,他清楚地察觉到“四贵”专权的弊病,向秦王进言将其驱逐,秦王觉得很有道理。
在公元前266年,昭襄王毅然废掉了宣太后,并把“四贵”赶出了咸阳。没过多久,宣太后身患重病,居然想要让她的情夫魏丑夫给自己陪葬。好在大臣庸芮能言善辩地劝说:要是让魏丑夫殉葬,那您去世后又该怎样去面对先王呢?
宣太后反复思量后,最终打消了这个离谱的想法。
在公元前265年,宣太后与世长辞,她那波澜壮阔的一生就此画上句号。
北魏的冯太后出自北燕皇族,她的祖父是北燕的末代皇帝冯弘。不过,在她出生的时候,北燕已然灭亡,她和家人四处漂泊,后来被送进了北魏的皇宫,好在有她的姑母冯昭仪将她精心抚养长大。在她12岁的时候,被北魏文成帝拓跋濬选进后宫,册封为贵人。
在公元 456 年,冯贵人当上了皇后。北魏一直有个“子贵母死”的惯例,就是太子一出生,其生母就得被赐死。冯氏被立为皇后的第二个月,贵人李氏生下了文成帝的长子拓跋弘,很快就被赐死了,拓跋弘就交给了冯皇后来抚养。
公元465年,文成帝去世,太子拓跋弘登基,成为献文帝。当时,冯太后才24岁,这对孤儿寡母面对着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情况很是艰难。车骑大将军乙浑偷偷谋划着叛乱,冯太后得知后立刻行动,火速安排军队去打压乙浑及其同党,将他们三族都诛杀了,并且果断地宣告自己临朝执政,在朝堂上听政处理国事。
公元467年,献文帝的长子拓跋宏出生了,冯太后宣布把政权交回。然而,才14岁的拓跋弘刚亲掌政权,就大力压制冯太后的宠臣,对冯太后极其宠爱的情人李义府更是不满,竟然以谋反的罪名把李义府兄弟给处死了。冯太后实在无法忍受,迫使献文帝把皇位传给只有五岁的太子。
然而,一个五岁的孩子怎么能够亲自处理政事呢?冯太后和献文帝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就这样陷入了权力的纷争之中,不停地明争暗斗。
公元476年,献文帝遭冯太后囚禁,没多久便满怀愤恨地在囚禁之地离世。此后,冯太后被尊奉为太皇太后,又一次临朝执政。
她行事果决,下令推行均田制、三长制,果断变革官员俸禄制度,积极大兴文化教育,尊崇儒家经学,对孙子孝文帝拓跋宏更是全心全力精心培育。在她的带动下,北魏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制度不断完备,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公元490年,冯太后逝世,终年49岁,被追谥为“文明太皇太后”,她为北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萧绰,小字燕燕,是承天太后,她出生在公元953年。17岁时进入宫中成为贵妃,没多久就被立为皇后。辽景宗耶律贤身体孱弱且多病,很早就把政务交给皇后处理。公元982年,耶律贤在狩猎时突然患病去世,留下遗诏,让萧绰所生的嫡长子耶律隆绪继承皇位,并且军国大事都由萧绰来决定。
那时耶律隆绪才12岁,萧绰也就30岁。为了把局面稳住,萧绰很会看人,让耶律斜轸当北院枢密使,负责宗室的事务;还特别看重南院枢密使韩德让,巧妙地把宗室亲王的兵权给夺了过来,并且把他们的亲属叫到宫里当人质,顺利地解决了政权交接也许会带来的政变危险。
萧绰开始临朝执政,被尊称为“承天皇太后”。宋太宗赵光义得知辽国皇帝年少,国家可能存在疑虑,于是下令展开雍熙北伐,分兵三路发起进攻。
萧绰沉着冷静,让耶律休哥去东路征战,耶律斜轸去西路作战,而她自己则带着皇帝在辽国南京掌控大局。宋军遭到辽军强力反击,最终大败而回,从此对辽采取守势。萧太后声名远播,在杨家将的故事里成了让人害怕的大反派。
公元1005年,萧太后亲自率领大军出征,一路上军队进攻顺利,径直来到了黄河岸边。可是谁能想到,意外发生了,大将萧挞凛在战场上牺牲,辽军的士气因此受到很大打击。萧燕经过仔细考量,决定答应和宋朝进行议和。两国约定互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要给30万岁币,随后双方停止战争,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作“澶渊之盟”。
该联盟使辽宋两国实现了长久的和平状态,推动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往来。
在公元1009年,萧绰把政权交还给了儿子耶律隆绪,没过多久,她就因病去世了,享年57岁。萧绰的一生,让辽国走向了繁荣昌盛,创造了辉煌。
章献明肃太后刘娥,就是在“狸猫换太子”的故事里被刻画成大恶人的那个女子。刘娥打小就没了父母,命运坎坷,后来嫁给了银匠龚美,这夫妻俩一路漂泊到开封谋生计。
碰巧得很,那时还是皇子的宋真宗赵恒对刘娥一下子就看上了,哪怕刘娥是个有丈夫的人,赵恒也非要把她接到王府里。宋太宗赵光义知道这事儿后大发雷霆,命令赵恒把刘娥赶走,赵恒心里舍不得,只好把刘娥安排在下属家里,还常常偷偷地去和她见面。
公元997年,宋太宗去世,宋真宗赵恒登上皇位,刘娥被带进宫中,但一开始她没啥名分。到了公元1004年,刘娥先是被封为美人,随后又晋升为修仪,接着还当上了德妃。刘娥的前夫龚美改叫刘美,装成她的哥哥。
三年过后,郭皇后离世,赵恒打算立刘娥当皇后,然而遭到宰相们的极力反对。没办法,赵恒去刘娥宫里的宫女李氏那里宠幸,等李氏生下儿子后,对外声称这孩子是刘娥生的,刘娥这才得以成功坐上后位,这个孩子就是日后的宋仁宗赵祯。真宗到了晚年身体虚弱、疾病缠身,没有力气处理政事,平常的政务都由皇后刘娥来掌管。
公元1022年,真宗逝世,其遗诏规定尊皇后为皇太后,且军国大事皆由皇太后来决断。于是,刘娥开始临朝执政,在帘后处理政务,从此掌握了大权。
刚坐上高位,她毫不迟疑地终止了“天书运动”,把宰相丁谓赶走,彰显出了超强的政治魄力;还下令推出了世界上首个纸币交子,开启了金融领域的新篇,促进了北宋商业的兴旺发展。
宋仁宗逐渐长大,可刘娥一直不把朝政大权交还给宋仁宗,有人为了讨好她,建议她学武则天当皇帝,刘娥言辞严肃地表示:我不会干这种有愧于大宋历代祖宗的事。
不过,她心底里对皇权可不是一点儿想法都没有。在公元1033年,刘娥穿着皇帝的衮冕去太庙祭祀,感受了一把帝王的尊贵荣耀。没过多久,刘娥患病去世,被赐予谥号章献明肃皇后,她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在北宋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这些掌握朝政的太后们,虽说没有正式当皇帝,但凭借着不逊色于男子的智谋和胆量,在变幻莫测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了属于她们自己的辉煌事迹。
她们有的是为了守护国家的安宁,有的是为了谋求国家的发展,她们的事迹不但体现出古代宫廷政治的复杂多变,还彰显出女性在特定历史阶段的顽强和聪慧,给后人带来了无穷的回味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