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古称东瓯,5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地劳作生息;2200多年前东瓯王在这里主政建都;唐宋时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悠久的历史见证尽在温州博物馆的文物之中。

温州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共有4 万多件文物,包括陶瓷器、青铜器、彩塑、砖雕、漆器、书画等20个门类,这些丰富多彩的文物给我们讲述了温州人一个生存与开拓的故事。

北宋瓯窑青釉褐彩蕨草纹执壶,是唐宋时期瓯窑的代表性器物,其通体施淡灰绿色釉,器型瘦长清秀,腹部绘有褐彩蕨草纹,颇具异域风情,反映了当时温州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社会生活,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白象塔位于瓯海区白象街道,原塔创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北宋时大修,建国初拆除时发现了40多件珍贵文物,在温州博物馆设有专题展馆,均是北宋时期的彩塑和佛教艺术品,其中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页经鉴定为北宋活字印刷本,是中国早期活字印刷技术的重要实物证据。

瓯窑因临近温州瓯江而得名,创烧于东汉时期,在元代停烧,历经1300多年;瓷器的特点包括胎质较密实细腻,釉色多为青色、青黄色或淡黄色,造型丰富多彩,纹饰和装饰独具特色,它们记录了瓯越文明的发展历程,凝聚了温州先民的智慧和情感。

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在温州地区形成的、提倡事功之学的一个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永嘉人郑伯熊、薛季宣、陈傅良等,后叶适则集前辈学术理念之大成,在哲学思想上认为充盈宇宙者是“物”,而道存在于事物本身,提倡功利之学,反对虚谈性命;永嘉学派曾与理学派、心学派鼎足而立。

抗倭名将戚继光是温州人,明朝中期时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温州作为重要港口成为倭寇的主要目标之一,1560年戚继光被任命为沿海的抗倭指挥官,负责抵御倭寇的侵袭,温州也成为抗倭的重要战场,他组建了“戚家军”,并在温州的“东极山之战”中大获全胜,成功击溃了倭寇的主力部队。

温州是我国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实践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特别是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已知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博物馆里展陈了一套我国现存最早的清朝泥活字。

瓯塑是温州地区的传统塑作艺术,因起源于浙南瓯江流域而得名,由中国传统漆艺中的堆漆工艺发展而来,以漆灰堆出花纹在庙宇、民居、家具中作为装饰,特点是色彩丰富、表现力和附着力强,流行于民间俗且深受人们喜爱。

温州博物馆展陈了一组黄杨木雕精品,黄杨木生长极为缓慢,素有“千年矮”之称,其材质适合雕刻小型圆雕作品,黄杨木雕作品上漆后颜色由浅变深,逐渐呈现红棕色,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独特美感。

温州历史漫漫,故事不一而尽。温州博物馆曾经荣获第六届全国文博十大精品展最佳内容设计奖,入选2022年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