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铎王朝(Tudor Dynasty)是公元1485年亨利七世入主英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之后开创的一个王朝,统治英格兰王国及其所属周围地区,直到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总计118年,历经五代君主。都铎王朝处于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被认为是英国君主专制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都铎王朝
1485年8月,亨利·都铎伯爵在法国援助下杀死理查三世,夺取王位,建立了都铎王朝。亨利·都铎作为英格兰国王,史称亨利七世。
亨利七世为长子亚瑟聘娶了西班牙公主凯瑟琳。不料,亚瑟英年早逝,亨利七世将凯瑟琳留下,令其改嫁他的次子——大名鼎鼎的亨利八世。
1509年,亨利七世去世,亨利八世继位。亨利八世为了休妻另娶新皇后,与当时的罗马教皇反目,推行宗教改革,并通过一系列重要法案,允许自己另娶。亨利八世将当时英格兰主教立为英格兰教会大主教,使英格兰教会脱离罗马教廷,同时解散修道院,使自己成为英格兰王国最高宗教领袖,英格兰王室的权力因此达到顶峰。他在位期间,把威尔士并入英格兰。
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他唯一的儿子爱德华六世继位。当时爱德华六世年仅九岁,是亨利八世和珍·西摩的儿子,都铎王朝的第三任君主,也是英格兰王国首位信奉新教的统治者。爱德华六世统治时期,英格兰王国饱受经济问题和社会动荡困扰。1549年,英格兰王国地区爆发大规模叛乱。
1553年,爱德华六世死于结核病,亨利八世的妹妹、法国王后玛丽的外孙女简·格雷女勋爵继承英格兰王位。但即位九天之后,简·格雷被废黜、处死,爱德华六世的同父异母姐姐玛丽一世成为新女王。
五年之后,1558年,玛丽一世去世,她的同父异母妹妹伊丽莎白继位,即伊丽莎白一世。此时,英格兰王国内部因宗教分裂处于混乱状态。然而,伊丽莎白女王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王国的统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之后,英格兰王国成为欧洲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在此期间也达到顶峰,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包括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英格兰王国海军战胜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了英格兰王国的海上霸权地位,为英格兰王国从事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死于萨里的列治文宫,都铎王朝结束了。
大小金币
1489年,亨利七世发行一种大个儿的金币,被称作“至尊”(Sovereign),有中文译作“索维林”。理论重量为15.54克,即0.5盎司,含金量为23K(95.83%),价值等同21先令的银币,即252便士的银币。
都铎王朝重量制度和货币制度的核心是英格兰磅,有银衡磅(塔磅)和金衡磅之分。银衡磅重量为350克,金衡磅重为量373克。
1金衡磅等于12金衡盎司,1金衡盎司的重量为31.08克,半金衡盎司为1个“至尊”金币的理论重量,即15.54克。
此前,英格兰王国的金币是“里亚尔”(Ryal)。“至尊”金币的重量是“里亚尔”金币重量的两倍。起初,亨利七世将“至尊”金币命名为“双里亚尔”(Double Ryal),随后又将其改名为“至尊”。
“里亚尔”的理论重量为7.77克,这个重量恰与贵霜王朝和萨珊王朝的第纳尔金币的重量相同,之间有着怎样的传递和继承关系,需要进一步考证。
亨利八世钱币大贬值(Great Debasement)时期,“至尊”金币的含金量从23K降至22K(91.67%)。从此,22K成为英格兰王国金币的标准纯度。“至尊”金币的生产和使用,贯穿都铎王朝的始终,直到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仍有“至尊”金币流通。
“至尊”金币正面的图案是端坐于御座的君主正面全身像,周围币文是拉丁文君主尊号;背面图案为英格兰王室的盾形徽章,四周环绕红白双色都铎玫瑰,周围币文为拉丁文:“A DNO FACTV EST ISTVD ET EST MIRAB IN OCVLIS NRS”(这是耶和华所做的,在我们眼中看为稀奇),即“A DOMINO FACTUM EST ISTUD ET EST MIRABILE IN OCULIS NOSTRIS”的缩写,出自《圣经·旧约·诗篇》。
除了至尊金币,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王国还发行了一种小个儿的金币,称作“王冠”(crown),有中文译作“克朗”。
1526年,亨利八世发行“玫瑰王冠”(Crown of the Rose)金币,重量为3.5克,成色23K,价值等同4先令6便士的银币,但并不受欢迎,不久后停止生产。此后,亨利八世发行“双玫瑰王冠金币”(Crown of the Double-Rose),重量为3.37克,成色22K,价值等同5先令的银币,得到广泛使用,一直到亨利八世驾崩后仍在生产。
大小银币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王国生产的一种小个儿银币被称作“便士”(penney)。英格兰王国的“便士”银币制度承袭的是法兰克王国的银币制度。法兰克王国的银衡磅,重量为350克,等于12盎司或240便士量。1便士量约1.46克,使用1便士量白银制造的银币就是便士银币。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王国生产的一种大个儿银币被称作“先令”(shilling)。
“先令”一词源自古英语词汇scilling,意思是“分离”。1磅分为20份,每份就是1先令。先令原本只是一个记账单位,很长时期,英格兰并没有制造发行以先令为单位的钱币。
1489年,亨利七世发行一种名为“泰斯通”(TESTOON)的银币,相当于12便士或二十分之一磅。这种“泰斯通”银币后来发展成为先令。
1527年,亨利八世颁布谕旨,要求英格兰王国造币由银衡制单位转换为金衡制单位。由此可见,1527年之前,英格兰王国造币采用银衡制单位,1磅为350克,1先令为17.5克,1便士为1.46克。1527年之后,英格兰王国造币采用373克金衡制单位,1磅为373克,1先令为18.65克,1便士为1.56克。
亨利八世统治晚期的铸币,大幅度减少用银量、增加用铜量,新铸造的“泰斯通”银币仅仅是表面上包了一层银,很容易脱落露出里面的铜。“泰斯通”银币正面的图案是亨利八世的肖像,当钱币表面的白银脱落时,钱币最凸出的部位——亨利八世肖像的鼻子,就变成铜色。因此,亨利八世得到了一个绰号——“老铜鼻子”(Old Coppernose)。
爱德华六世统治时期,“泰斯通”银币被改称为“先令”,英格兰王国继续实行钱币贬值政策。1551年,银币的成色降至25%。劣币与良币混合流通,造成良币退出市场,劣币泛滥,外国商人拒绝接受英格兰王国钱币作为支付手段。
到了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托马斯·格雷欣爵士被请来负责解决金币和银币成色下降带来的诸多弊病。托马斯·格雷欣爵士采用制造良币、收购劣币的措施,终于使先前退出市场的良币重返市场,英格兰王国的金币和银币也成为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货币,为英格兰王国在国际上建立经济霸权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金银衡制
都铎王朝的金币制度和银币制度采用的重量单位和重量标准,源于前朝重量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其源头是两河流域的重量单位“弥那”。
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最早的重量单位是两河流域的“弥那”,折合现代的500克。两河流域的重量制度向北传入小亚细亚半岛的赫梯王国,再向西传入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诸城邦。古希腊本土的重量单位“德拉克马”,是一把大麦的重量。“弥那”与“德拉克马”的接轨发生在公元前600年前后,雅典的第一任执政官梭伦实行改革,规定借贷利率为12.5%。于是,人们借款1弥那,即500克白银,扣除12.5%的贴息,只能拿到437克白银。
这437克就是雅典“弥那”的重量,可以分成100雅典“德拉克马”,1雅典“德拉克马”的重量等于4.37克。
雅典“弥那”又可以分为16盎司,衍生出12盎司的罗马磅。罗马磅重量为327克。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阿拉伯磅开始流行。阿拉伯磅是在罗马磅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对1罗马磅金属征收十四分之一的税,其包含税项的总价值就等于1阿拉伯磅,即350克。
阿拉伯磅与欧洲的银衡磅是相等的,都是350克。如果对1银衡磅金属征收十五分之一的税,其包含税项的总价值就等于1金衡磅,即373克。
金衡磅与银衡磅的差额为1/16,正是由于征税所造成的。
都铎王朝的金币“至尊”,遵循金衡磅制度,理论重量为0.5金衡盎司,即二十四分之一的金衡盎司,折合现代的15.54克。都铎王朝的银币“先令”遵循银衡磅制度,理论重量为二十分之一的银衡磅,折合现代的17.5克。
作者:黄希韦,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