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抽动症,诱发因素很多。根据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生物因素、行为习惯、心理以及环境压力等,都可能与之相关。

很多家长并不清楚孩子的抽动症状是怎么产生的,对待孩子往往用错了方法,不仅对抽动康复没有帮助,甚至可能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加重病情。
我们根据以往家长的描述,总结了其中3种最易诱发抽动的情境。如果孩子总是处于类似情况,那么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

情境一:沉迷手机或电子游戏
寒假开始了,鹏鹏打算好好放松一下,利用这段时间“突击”玩一玩自己最爱的王者荣耀。
不到一周时间段位就从白银升到了铂金,正当鹏鹏为自己的战绩满心欢喜,妈妈却发现鹏鹏开始频繁眨眼,一眨起来整个眼部肌肉都在抖。

刚开始以为是眼睛疲劳,可用过眼药水却没什么效果。马上要过年了,鹏鹏爸妈担心孩子的情况会恶化下去,便赶紧带着孩子来找李树珍主任。经过一系列问诊和检查,李主任确诊鹏鹏患上了抽动症。
李主任除为鹏鹏制定了个性化诊疗方案外,还要求立马停掉孩子的游戏,别玩手机,让孩子好好休息心情放松,回家继续观察一段时间。

自打那之后,全家严格限制鹏鹏玩游戏。昨天鹏鹏来复诊,李主任观察到孩子症状已经减轻很多了。
李主任解析:
儿童神经细胞的发育本来就不是特别成熟,面对外界刺激时,儿童的神经细胞很可能会处于一个“过载”的状态,而现在电子产品中的游戏,或是动画,都有着鲜艳的色彩和快速的节奏,当孩子们接触这些刺激的时间一久,就容易出现肌肉失控的情况。加之大部分孩子到了假期,容易沉溺于电子产品,使得眼部疲劳、精神高度紧张,从而导致情绪紧张、焦虑,引起抽动增加。

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作息不规律导致眼睛或体力疲劳、惊吓或过度兴奋等外界强烈刺激是抽动症状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
这类抽动通常来得快,去得也快,通常比较容易控制,当相关的刺激因素消除时,抽动症状就会逐渐减轻消失,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情境二:不良关注
飞飞7岁被诊断出抽动症,但父母觉得这种病随着时间增长可以自愈,所以没有遵循医嘱治疗,而是随便开了些药就带孩子回家了。
可后来飞飞妈妈再次带着孩子找到李主任,表示希望好好治疗。原来,那次就诊后没多久,飞飞妈妈就接到了老师的电话,说孩子在课上突然发出尖叫声,并大发脾气,扰乱课堂秩序。

飞飞放学回到家,委屈地告诉妈妈自己不想去上学了,班上的同学总是在他清嗓子、耸肩的时候问他:你还好吗?
飞飞不知道怎么回答,只好尽量克制自己耸肩的动作,可只要自己一放松下来,还是会不自觉地耸肩,飞飞感到很烦躁,注意无法集中,情急之下忍不住发了脾气。
李主任解析:
抽动是孩子在应对外部压力的一种反应。在这个情境中,父母没有重视飞飞的病情,致使病症加重;而同学们的善意问候反而成了一种刺激,给飞飞造成了压力,从而引起身体的应激反应,诱发抽动症状发作。

当孩子确诊抽动症,家长首先需要去了解抽动症的相关知识,对抽动症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态度上把他们当做正常小孩,不要对他们的抽动症状过分关注。
同时,提前把信息同步给老师,告知老师孩子不是故意调皮捣乱,不要故意批评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一旦觉得孩子在学校遇到了困难,尽早与老师沟通,为孩子提供帮助。
情境三:不适当的家庭管理方式
多多一直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写作业拖拖拉拉,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为了督促多多学习,每天到了时间,妈妈都会陪着多多一起读书。
有时多多为了尽快完成,少些痛苦,会采取一些非常手段,比如抄作业,妈妈看到总是严厉制止他。

去年开始,多多每次写作业的时候嗓子都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起初妈妈以为是孩子不想学习,故意作怪,没有放在心上。
后来发声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妈妈担心孩子是孩子心理出了问题,于是每次孩子出声就让他停下来,完不成就先不做了,甚至在孩子抄作业被老师抓包后,不但没有批评孩子,反而安慰孩子没什么大不了的。
李主任解析:
大多数孩子都不喜欢学习,认为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如果孩子抽动一点,家长担心就不让他学习了,那么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习惯从抽动中得到好处。家长的这种管教方式本质上是一种负强化的行为,即孩子情绪紧张→出现抽动→家长让孩子休息→孩子得到放松→未来同样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

所以,想要消除孩子抽动的行为,就要减少负性强化行为,最好的做法就是不去关注,把孩子当做正常的小孩对待,孩子能做的、能处理的事情,就不要过多干涉,少一些“指点”,给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抽动症的形成原因很复杂,我们需要科学面对,既不小看它,也不要过度放大它。作为家长,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这样才能减少抽动症的伤害,也能减少抽动症对孩子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