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玩手机的危害,很多家长首先想到的是会影响视力、影响成绩。但家长们没意识到的是,过早接触电子设备,也会对孩子的感统功能、语言能力、骨骼健康等产生影响。在门诊中,我们的儿科主任就遇到很多孩子因为过早接触电子设备,从而导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语言发育迟缓、矮小等问题。

案例
从小沉迷电子产品出现语言障碍
案例1:沉迷手机视频,不爱说话
同龄的孩子已经会背古诗、唱儿歌了,但3岁的明明(化名)还是只会说“妈妈”“要”“嗯”等简单的叠词或字词,平时大多通过手势语言表达需求。很多时候,家人叫他,他都像没听见一样。
明明妈说:“我们一度怀疑孩子听力有缺陷,做了检查又显示正常,不知道是不是有其他问题。”于是,明明父母带着儿子来到太原天使儿童医院就诊,但明明在诊室外一直闹腾,拒绝配合。
所以冯梅主任初次见到明明时看到的是这样一幕:他一直埋头看手机视频,对冯主任的问诊完全不愿搭理。明明妈告诉冯主任,不拿手机哄一下,孩子会一直耍赖哭闹。

原来,明明爸妈工作繁忙,孩子多由外婆照顾。而外婆平时忙于家务,明明一闹,就让他在手机上看动画片。久而久之,明明话越来越少,也不太与人正常交流了。
经过问诊和一系统专业评估,冯主任确诊明明的病症为语言障碍,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明显落后,注意力、社会交往能力也存在问题,需要接受行为干预和语言康复训练。而这,与明明过早接触电子产品有很大关系。

“冯主任,网上不是说,看电子产品有利于孩子学习说话吗?怎么会这样?”明明妈问。冯主任解释,答案正好相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对孩子的语言能力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大量研究表明,3岁前的孩子每天接触电子产品超过30分钟,出现语言障碍的概率会增加30%。
案例2:爱玩电子产品,注意力缺陷合并语迟
半年前,焦虑的阳阳妈带着孩子来向冯梅主任求助。因为阳阳上课时总是不专注,不然就是经常发呆。有时坐定没有10分钟,他就会自己站起来,或者做各种小动作。与此同时,阳阳还有着一副“高冷范”,不咋爱说话。
阳阳妈说,孩子从2岁时就开始接触电子产品,最先接触的是点读机,经常跟着学字,所以他认识的字很多。后来,阳阳爱上了看手机,经常戴着耳机拿着平板或手机看动画片,一看就是个把小时。

经评估,阳阳存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合并语言发育迟缓。冯主任说:“阳阳的情况与其过早使用电子设备,缺少和父母互动存在密切联系。要改善,首先就得戒断手机,多与他人交流互动。”经过半年的治疗,目前阳阳情况改善了不少,注意力显著提升,说话也多起来了。
冯主任表示,3岁前不宜让孩子接触电子设备,使用时,应在父母的陪伴下进行。父母可在合理的使用时间内选择高质量节目与儿童共同观看,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回应、口语表达和亲子互动,激发孩子的潜能。养育过程中,家长要多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增加交流。

危害
过早接触电子产品影响孩子生长发育
1.影响脊柱发育。电子设备的屏幕是平面的,使用时距离视线较近,孩子易不自觉颈部前倾、身体前倾。此外,由于沉迷电子设备,孩子运动时间相对变少。不良坐姿、久坐以及缺乏运动,就容易导致脊柱侧弯、高低肩、驼背等体态问题。

2.影响感统发育。儿童处于发育阶段,长期的电磁辐射会对脑部神经系统造成伤害,使得孩子感统失调的风险提高。孩子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还会影响视觉空间感,视觉空间感不足的孩子上学后会逐渐出现阅读障碍、书写障碍等情况。

3.影响语言能力。儿童学习语言需要双向的沟通互动。看电视、玩手机属于单向的输入,儿童只能被动地听,无法帮助大脑建立有效的神经回路,对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帮助。此外,电子产品的内容复杂,语速往往较快,不符合孩子语言学习的基本原则(简单、重复)。总而言之,过早、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会让孩子缺乏玩伴、缺乏互动,从而导致语言发育迟缓、语言障碍。

4.影响专注能力。由于手机动画、游戏画面的切换速度较快,长期观看会对儿童的注意力转换造成负担,进而对儿童专注力与信息提取能力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儿童的执行功能。
建议
3岁前不宜接触电子产品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电子产品的使用建议不同。冯主任表示,1—3岁的孩子不宜接触电子产品。3—6岁可适当接触手机,如让孩子明白手机可打电话、与人视频等,限制1小时以内,但要远离游戏、短视频,避免上瘾。
7—12岁孩子开始进入叛逆期,针对手机问题不宜强势打压。家长可与孩子协商规定玩手机的时长、次数,并严格遵守,确保不会影响睡眠、学习、运动。对于12—18岁的孩子,家长适当干预,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