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发育问题,请家长不要把他们的求助当脆弱!

南蕾评育儿 2024-02-03 03:33:08

自从孩子们放寒假后,我院心理咨询师闫欣老师就变得格外忙碌起来,连中午吃饭的时间都经常挤不出来。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因各种问题前来咨询:小学生咨询最多的是学习障碍,阅读、书写等存在问题,注意力缺陷导致难以集中精神;初中生大多是因为青春期情绪问题,叛逆、容易急躁、拒绝沟通,家庭关系变差;而高中生则大多表现出焦虑、精神紧张、厌学或逃避考试,压力无法得到正确的缓解和释放,导致情绪障碍,严重的有出现离家出走、自残倾向等。

这反映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受困于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疾病,也因此前来就诊。

对此,闫欣老师给出了原因分析:

​一方面是环境使然,“996预备役”式快节奏和巨大的学业压力让孩子喘不过气,越来越卷的社会环境凸显了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更多家长开始注意孩子的情绪问题。

即便如此,不承认孩子有心理问题或行为发育问题的家长仍然很多。很多家长会用自己的理解给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异常归因,比如:

认为自闭症的孩子是单纯内向、不喜欢交流、社交;

认为学习障碍的孩子是笨、懒、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

把抑郁症归为孩子没事找事、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

把多动症的孩子归为调皮捣蛋、不听话、做事不认真;

把抽动症和口吃的孩子归为喜欢模仿怪动作、怪口音……

​好不容易被说服带孩子来了医院,在医生的一番诊断筛查终于找到症结所在后,有些家长会拒绝接受医生给出的治疗建议,出医院后扭头就去庙里拜一拜,或者认为孩子是肝出了问题,找关系求偏方。

一些孩子的情绪障碍会先表现为躯体出现症状,转了好几个科室,最终发现孩子的头疼脑热是由心理疾病引起的时候,有些家长甚至会长舒一口气,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身体没毛病就行,心理问题?还是受的打击不够,太脆弱。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样的事真实发生。

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亲身经历

家长的误解和逃避造成的后果:孩子的问题仍然存在,甚至每况愈下,引发更严重的行为问题或躯体症状,最终耽误治疗。孩子长大后永远受困,或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治愈自己。

闫欣老师告诉我们,她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越来越多初高中孩子独自来医院挂号,因情绪问题向医生求助。为什么没有家长陪同呢?孩子们给出的答案如出一辙:他们觉得我没事找事,抗压能力太差,因为这个看医生才是有病。再问为什么不找学校的心理老师先聊聊呢?这次孩子们给出了不同答案:不好意思,怕被其他同学看到;心理课都没咋上过,更别说找到心理老师了;学习太忙,没时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闫欣

“自家孩子心理出现问题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对于大多数家长都是难以接受的。

一方面是对心理疾病、情绪障碍的认知不足,认为“小孩子怎么会有心理疾病”“我们小时候都是这么过来的,现在孩子怎么这么脆弱”“情绪问题睡一觉就好了”。另一方面,是病耻感在作祟。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心理问题”这个病因过于沉重,似乎承认了就很难抬起头。

但其实就像人偶尔会感冒、肚子疼一样,精神也会生病,这不是孩子的错,更没什么好羞耻、忌讳的。

闫欣老师说道:“我知道家长的难处,但误解、视而不见、自欺欺人却并不治本,还会引发恶性循环。”

“就比如说阅读障碍(学龄儿童患病率约为5%-12%,相当于一个40人的班级,约2个孩子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文字的识别、解码、加工能力天生有限,更容易面临学业上的困难,这样的孩子经常会被误解为笨、懒、学习不用功,被同学嘲笑、被家长老师逼着学习,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自暴自弃,认为【既然学不会,那我就不学了】、【也许我天生就比别人笨】……”

我国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6~16岁儿童和青少年学生人群中,一种或多种情绪障碍的总体患病率为17. 5%。对情绪障碍的认识不足且患者及家属普遍存在病耻感是阻碍诊断治疗的原因之一。

大多数情绪障碍的治疗都遵循两个规律:

1.越早干预治疗,预后效果越好2.家庭方面的依从性和配合度越高,预后效果越好

​所以,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育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建议家长能做到这些:

多看科普多看书,对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有正确的认识,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如果有异常或拿不准的地方,可以咨询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人士,比如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儿童发育行为科医生、心理健康咨询师,有条件的可以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这些情况,先别急着责怪打骂,有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出现令人担忧的行为变化,比如睡眠问题、性情大变、离家出走、长期抱怨、腹痛头痛、学业表现不佳、成绩突然下降、社交关系恶化、屡次遭受欺负;

行为和情绪问题反复出现,没有改善;

出现强烈的焦虑情绪,难以安抚;

有危险的行为,威胁到自己或他人安全,比如殴打同学、虐待动物……

同时,给孩子提供情感支持,让孩子知道爸妈是坚强的后盾。鼓励孩子分享,听听孩子对朋友、老师、学校生活的感受,多倾听,少反驳;增加陪伴时间,比如每周周末是亲子时间,一起外出运动,或在家玩游戏;适当减压,尽量不要营造家庭内的高压环境。

0 阅读:0
南蕾评育儿

南蕾评育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