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为什么小小的卫国能成为培养顶级人才最多的诸侯?

小何小看历史 2025-01-14 04:42:32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林立,其中以"战国七雄"最为显赫。然而,在这个充满争霸气息的年代里,一个连自己都不敢以诸侯自居的小国,却在人才培养方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奇迹。这个国家就是卫国。从春秋到战国,卫国虽然国力日渐衰弱,从"公"降为"侯",再由"侯"降为"君",最终沦为魏国和秦国的附庸。但令人惊叹的是,正是这样一个弱小的诸侯国,却走出了李悝、吴起、商鞅、吕不韦、鬼谷子等改变天下格局的顶级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塑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格局,更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那么,这个小小的卫国,究竟是如何成为培养顶级人才最多的诸侯国的呢?

显赫卫国,终成弱小之邦

西周时期的卫国可不是什么小国。卫国的开国君主康叔是周武王的亲兄弟,在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被派去镇抚殷商遗民。

当时的卫国拥有朝歌、邯郸两座大城,地盘之大让诸侯艳羡。周天子更是赐予卫国方伯之位,使其在诸侯中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

但风水轮流转,卫国的衰落来得猝不及防。春秋时期,卫国的统治者们不善经营,国力日渐衰退。

到了战国时期,卫国的领地已经缩小到只剩下濮阳一地,连年受到大国欺凌,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前356年,卫国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事情:卫国国君主动将自己的爵位从"公"降为"侯"。

这还不是最让人唏嘘的。前330年,卫国国君又一次降低自己的身份,把"侯"爵也丢掉了,改称"君"。要知道,在当时"君"这个称号,不过是大国封臣的头衔罢了。

卫国的悲惨遭遇还在继续。前252年,卫国内部发生政变,把卫怀君关进大牢处死,扶持魏国的女婿上位。从此,卫国彻底沦为魏国的附庸。

后来秦国势力东扩,夺取了濮阳附近的地区。卫国又不得不改投秦国,成为秦国的封臣。

不过,卫国这种低调做派倒也让它活得比其他诸侯国都要长久。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卫国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直到前209年,秦二世才最终废除了卫君的封号,让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诸侯国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就这样,一个由周武王亲兄弟建立的大国,一步步沦落为诸侯国中的小弟。卫国君主一次又一次地主动降低自己的地位,只求在战国纷争中保全自己。他们的处境,就像是一个在大人打架时躲在角落里的小孩,连大国要灭掉它都觉得没这个必要。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似毫无存在感的小国,却在人才培养方面创造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它走出的李悝、吴起、商鞅、吕不韦、鬼谷子等顶级人才,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人或变法强国,或带兵打仗,或著书立说,在战国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卫国学府,人杰地灵显神通

卫国虽小,却是战国时期教育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从老子、庄子到孔子、孟子,从曾子、墨子到荀子,这些思想大家都曾在卫国讲学,与卫国结下不解之缘。

孔子离开故国鲁国后,就把卫国作为自己游历讲学的第一站。孔门三千弟子中,子贡、子路这些得意门生就是卫国人。

在当时的中原大地上,一个地方能否成为教育重镇,并不取决于有多少名校。恰恰相反,是这里的优质生源吸引了众多大家前来讲学。那个年代,连纸张都还没有发明,求学的成本极其高昂。

普通百姓别说听课了,连识字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在其他诸侯国,能够接受教育的基本都是贵族子弟。

但卫国不一样,这里住着大量的殷商遗民。他们保持着祖辈留下的传统,驾着牛车走南闯北,做着各地的生意。

经商致富的卫国商人们,有钱支付昂贵的学费,也舍得为子女购置价格不菲的竹简。比如战国名将吴起,他的家族就拥有"千金家财"。正是这笔财富支持他在被孔门开除后,转投兵家门下继续求学。

这些殷商后裔的贩夫走卒,生意做的可不是寻常人家的日用商品。他们的主要客户是各国贵族,专门经营各种奢侈品。想要和贵族们做生意,没点见识可不行。

所以卫国的商人们都明白一个道理:要想生意做得好,学问不能少。他们纷纷送子女去求学,为的就是能和贵族们谈笑风生,做成大生意。

日子一长,卫国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生源好,吸引名师;名师多,培养出更好的学生。这样的教育环境,自然成了孕育人才的沃土。

像孔子这样的大家来到卫国,不愁找不到愿意学习的学生。学生们有钱交学费,也有心思读书,课堂上总是座无虚席。名师带出高徒,高徒又能把学问用在实处,卫国的教育氛围越来越浓厚。

更让人惊叹的是,卫国人不满足于一家之学。李悝精通法家思想,主持魏国变法。吴起不仅是兵家大师,在楚国变法时还展现出了惊人的治国才能。

商鞅更是融会贯通,见秦君时能讲王道仁义,变法时又能严刑峻法。鬼谷子培养的弟子中,有善于用兵的庞涓、孙膑,也有擅长外交的苏秦、张仪。

这些卫国走出的大才,不仅能写一手好文章,还能带兵打仗,治理国家。他们或是开创新的思想流派,或是留下传世经典著作,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卫人长袖,善舞变法兴邦

卫国培养的人才有一个独特特征——他们都擅长在时代的变革浪潮中施展才华。战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列国纷纷变法,争相改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卫国人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他们从小在殷商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

卫国人不拘泥于人情世故,做事果断,敢于打破传统。《汉书·地理志》中描述卫地的民风"刚强,多豪桀侵夺。寡恩礼,好生分",这种特点在变法时代反而成为优势。

众所周知的成语"大义灭亲"就源自春秋时期的卫国。那时的卫国人就表现出了不受人情束缚的性格特征,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变法就意味着要触动旧贵族的利益。在其他诸侯国,变法往往因为顾及人情世故而难以推行。但卫国的人才不同,他们敢于和权贵们"硬碰硬"。

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面对贵族的反对毫不退缩。他先对权贵子弟们违法的行为进行严惩,甚至不惜处罚太子的老师。

吴起在魏国担任将军时,同样表现出了这种特质。他整顿军纪,不讲情面,连自己的亲家都因违反军令被处死。

这些卫国人才还有一个显著特点——他们都精通法治。卫国建立之初,周武王就要求康叔"因地制宜,以殷法治理殷民"。这种重视法治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在春秋时期,卫国就实行过"减赋平罪"的新政,强调司法公正。这种法治传统让卫国人才在战国变法时期占尽先机。

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制定了《法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他的变法为魏国带来了富国强兵的效果,让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

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法律制度。从奖励军功,到整顿户籍,再到建立县制,每一项改革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作保障。

吕不韦在秦国执政期间,也推行了一系列法治改革。他编纂的《吕氏春秋》中就包含了大量关于法治的论述。

这些人不仅懂得如何制定法律,更善于用法律来治理国家。他们的变法思想被后世总结为"以法治国"的典范。

在战国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卫国人才正是凭借着"寡恩礼"的性格和对法治的深刻理解,在各国变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既不怕得罪权贵,又深谙治国之道,成为了推动时代变革的中坚力量。

卫国之才,天下大势承托

战国时代的格局变迁,处处都能看到卫国人才的身影。他们就像是下了一盘大棋,把战国的政治军事格局玩转于股掌之间。

魏国的崛起,离不开李悝和吴起的贡献。李悝变法让魏国成为最早实现富国强兵的诸侯国,他制定的《法经》更是被后世奉为法家经典。

吴起在魏国领军时,屡次打败秦国大军,一举夺取河西之地。他不仅打破了秦魏两国在河西长期僵持的局面,还让魏国占领了关中东部地区,几乎将秦国逼入绝境。

这两位卫国人才的努力没有白费。魏国在他们的辅佐下,成为了战国初期当之无愧的霸主,被诸侯尊为"西帝"。

但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吴起后来离开魏国,转投楚国,在那里主持变法。楚国在他的改革下,国力大增,一度威震天下。

战国中后期,秦国的崛起更是离不开卫国人才的力量。商鞅变法彻底改变了秦国的面貌,让这个西部落后的诸侯国一跃成为战国强国。

商鞅的变法可以说是把秦国从里到外彻底翻新了一遍。新的法律制度、崭新的户籍制度、全新的行政制度,每一项改革都让秦国的实力突飞猛进。

后来秦国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国君频繁更迭,还出现了幼主继位的局面。在这危急时刻,又是一位卫国人才挺身而出。

吕不韦出任秦国相邦,他稳定了朝局,让秦国平稳度过了这段动荡时期。他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更是集合了百家之长,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鬼谷子的四个弟子更是把战国局势玩出了新花样。庞涓和孙膑在军事上的较量,成为了兵家必读的经典案例。

苏秦和张仪的纵横捭阖,更是把战国的外交玩到了极致。合纵连横的故事,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

这些卫国走出的人才,不仅改变了战国的政治军事格局,更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吴子》、《商君书》、《吕氏春秋》、《鬼谷子》等著作,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外交的重要典籍。

他们开创的法家思想、兵家谋略、纵横家智慧,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从这个角度来看,卫国虽然作为一个诸侯国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它培养的这些顶级人才,却让卫国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中华文明的星空中。

0 阅读:155

评论列表

小自在

小自在

4
2025-01-14 22:09

卫国太菜不用担心是卧底

莫忘

莫忘

2
2025-01-30 18:48

这些人才跟孔二狗一点关系都没有

小何小看历史

小何小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