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的南郊,有一座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的新立城水库。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城市发展的用水需求,政府全力投入蓄水工程建设,1958 年,新立城水库正式竣工。
这座水库宛如城市的 “大水缸”,源源不断地为长春提供着发展的动力,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这片波光粼粼的水面之下,却沉睡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随着水位的不断上升,伊通边门和部分柳条边遗迹被无情地淹没。
那么,伊通边门究竟有着怎样的过往?柳条边又承载着哪些历史记忆呢?
柳条边示意图
01.
柳条边:清朝东北边疆的特殊防线
柳条边是清朝时期在东北地区修筑的特殊防御工事,始建于皇太极时期,历经顺治、康熙两朝逐步完善。其修筑目的并非抵御外敌,而是为了保护东北 “龙兴之地”,维护满族文化传统与旗地利益,同时控制人口流动,便于统治管理。
从布局上看,柳条边主要分为老边和新边。老边位于辽宁省境内,又称 “盛京边墙”,从凤凰城出发,途经开原,最终抵达山海关,沿线设有 16 个边门 。它是清朝早期为拱卫盛京(今沈阳),限制汉人进入辽东地区而修建的重要防线。
新边则起始于辽宁省开原市,一路蜿蜒,经过吉林省的四平市、长春市,直至吉林市的舒兰,共设有 4 个边门,伊通边门便是其中之一。新边的修建时间晚于老边,主要是为了进一步限制汉人进入吉林地区,加强对东北北部的管控。
从建筑形式上,柳条边用土堆筑成宽、高各三尺的土堤,在土堤之上每隔五尺插栽三株柳条,各株柳条之间再用绳索连接,形成一道绵延不绝的绿色屏障。在柳条边沿线,每隔一段距离还设有边台、边门,驻兵防守,对过往人员和物资进行严格管控。过往百姓必须持有官方发放的 “印票” 才能通行,这种管控措施不仅维护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边门附近地区的商业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边门经济和文化。
02.
伊通边门:从关键节点到繁华中心
伊通边门因地处伊通河中游,水运条件得天独厚,成为众多关内人进入长春的必经之路。作为新边的重要组成部分,伊通边门建成之初便肩负起军事和行政管理的重要职责,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管控人员往来和物资流通的关键节点。
在闯关东的浪潮中,大量关内人怀揣着对新生活的憧憬,经伊通边门涌入长春,开启了开荒种地的艰辛历程。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与当地的满族、蒙古族等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共同推动了这一地区的发展。
1800 年,清政府在附近设立了长春厅衙署,这一举措进一步促进了伊通边门周边的繁荣。一时间,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不仅有各类生活物资的交易,还有特色手工艺品、农产品等的流通,伊通边门逐渐发展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见证了一段辉煌的岁月。
03.
命运的转折:水患与变迁下的落寞
但命运的轨迹总是充满变数。频繁发生的水患如同无情的猛兽,一次次冲击着这片土地,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闯关东的人群在通过边门后,逐渐向今日南关区一带迁移,使得人口分布发生了变化。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长春厅衙署最终迁至南关区大经路一带。此后,伊通边门失去了往日的繁华,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走向落寞。
04.
水下遗迹
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春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发展迅速,人口持续增长,为解决城市用水难题,政府决定在伊通河中游修建新立城水库。1958 年,新立城水库正式竣工,虽然它为长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但也导致伊通边门和部分柳条边遗迹被淹没于水下。
尽管伊通边门如今沉睡在新立城水库之下,难以直接展现在世人面前,但它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却无可估量。
出品:一点资讯吉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