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隔离+移位技术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动脉压迫型面肌痉挛

亦民评健康 2025-04-18 03:09:52

患者为63岁女性,主诉左眼轮匝肌不自主收缩性抽搐,逐渐扩展至颈阔肌,符合典型原发性面肌痉挛(pHFS)临床表现。脑部MRI显示左侧椎动脉(VA)在脑桥延髓沟处与面神经存在神经血管冲突(NVC)(图1)。微血管减压术(MVD)是目前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pHFS)的根治性方法。其中,“隔离”技术应用广泛,常采用自体组织或合成材料,将责任血管与面神经分隔开来。该技术操作简便、安全性高,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如继发性压迫、隔离材料移位及术后蛛网膜炎等。“移位”技术同样疗效确切,通常采用“吊带”方式,将责任血管缝合并固定于小脑幕或岩骨硬脑膜上。该方法的优势在于避免了异物直接接触神经,但手术操作难度大,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且存在损伤邻近结构的潜在风险。因此,对于这一颅内大血管(椎动脉)导致的NVC,术者团队选择在术中将两种技术结合(以下称“混合”技术)处理。

图1. 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

Procedure(手术过程)

1.患者体位与切口:采用Park Bench侧俯卧位,头部轻度屈曲,Mayfield头架固定。行左侧弧形乳突后皮肤切口,距耳后3cm。(图2)。

图2. 患者体位与切口

2.颅骨与硬膜切开:暴露枕骨鳞部和颞部乳突后骨,于横窦-乙状窦角行幕下颅骨切除术。C形切开硬膜并翻向乳突。逐步开放桥小脑角池,缓慢引流脑脊液以扩大操作空间。

3.神经血管结构暴露:分离蛛网膜,显露面听神经束及舌咽神经,经小脑下极入路到达桥延沟(图3)。确认椎动脉(VA)及小脑前下动脉(AICA)对面神经根出口区(REZ)的压迫。

图3. 桥小脑角蛛网膜分离后的血管和神经结构视图

4.施行“混合”技术

“隔离”技术:自体肌肉碎片置于VA与面神经之间,缓冲搏动压力并推动VA靠近岩骨(图4A);“移位”技术:Tachosil®(含纤维蛋白胶)作为“双面胶带”将VA粘附至岩骨硬膜,轻压至胶体固化(图4B)。

图4. 施行“混合”技术

5.关闭与止血:确认血管无扭折、止血彻底后,逐层关闭硬膜、骨窗及软组织。

Review(手术复盘)

2年随访MRI显示VA与岩骨硬膜间形成纤维粘连(图5),无复发。

图5. 2年随访时影像学检查

“混合”技术结合隔离与移位的双重机制,尤其适用于颅内大血管导致的顽固性NVC。而在处理小型且易于移位的责任血管时,“混合”技术的应用指征相对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间隔技术可能就已足够。

REF:Tengattini F, Calbucci F, Borghesi I, Draghi R. How I do it: combined interposition-transposition technique fo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in primary hemifacial spasm. Acta Neurochir (Wien). 2025;167(1):80. Published 2025 Mar 18. doi:10.1007/s00701-025-06472-0

0 阅读:0
亦民评健康

亦民评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