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榜书书法大师有谁

七陆书法 2025-04-01 19:42:24

榜书,古称"署书",指题写匾额、楹联的大字书法。在当代书坛,写匾者不乏其人,但是能称得上榜书大师者屈指可数,榜书不但要将字写的很大,还要展现出来雄强的气势,这种气势的展现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得到。

崔寒柏先生曾说过:小字要写的精致,大字就不能太过注重细节,大字主要是要有气势,特别是写匾不是简单的写了就行,这个字要能够镇得住所题的建筑,这是最不容易的。

榜书取法大概有三种,一是取法颜书,这是经典榜书取法,另一个就是取法汉碑,《张迁碑》、《西峡颂》、《陠阁颂》等等都非常适合写匾,还有一种就是取法魏碑,《瘗鹤铭》被后世誉为榜书之祖,开启了颜、黄榜书先河。

当代能写匾者众多,但是能够配得上榜书大师称号的,沙孟海先生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榜书艺术融汇古今,独树一帜,气势磅礴。

沙孟海的榜书成就首先体现在学术价值上。他主编的《中国书法史图录》系统梳理了榜书发展脉络,其中特别强调:"自颜真卿《大唐中兴颂》始,榜书方成独立体系。"这种学术眼光,使他的创作始终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之上。

从技法层面看,沙孟海创造性地解决了大字书写的核心难题。传统榜书易失于板滞,而他的"屋漏痕"笔法,通过涩势行笔,使径尺大字仍能保持笔墨韵味。中国美院曾测量其"龙"字,单字1.2米见方,却仍有细微的枯润变化。

在字体创新方面,沙孟海打破了"榜书必楷"的成规。他将行草笔意融入榜书,如为灵隐寺题写的"大雄宝殿",结字雄浑而笔势连贯,开创了"行楷榜书"新范式。这种创造被启功评为"得颜骨米筋,具庙堂气而不失飞动之势"。

考察其代表作更能见其造诣。杭州"西泠印社"匾额采用独特的"沙体"结构:横向取势却中宫紧收,既有摩崖石刻的恢弘,又具金石篆刻的凝练。日本书道联盟会长青山杉雨曾赞叹:"此作将汉碑气魄与魏晋风度合而为一。"

沙孟海对工具材料的革新同样贡献卓著。他改良传统"抓笔",将笔毫增至15厘米,用特制宣纸书写。1981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题字时,更创造性地以拖把代笔,墨池达2米见方,这些实践极大拓展了榜书的表现维度。

在章法处理上,他提出"大字小章法"理论。观察其"江山如此多娇"可见,每个字内部形成完整的疏密关系,远观气势磅礴,近看细节精微。这种理念彻底改变了传统榜书"远看有形,近看无质"的弊端。

沙孟海的成就还得益于多学科修养。他的金石学研究使其榜书深具青铜器铭文的凝重感;文字学造诣则保证了大字结构的准确性。这种"学者型书家"的特质,在当代书坛尤为珍贵。

教育领域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在中国美院执教期间,他创立"榜书五要"教学体系:气势、骨力、布白、墨法、款识。弟子王冬龄先生回忆:"先生要求我们临摹《石门颂》必先丈量原刻尺寸,这种严谨态度影响了我一生。"

市场认可度佐证了其影响力。2023年嘉德春拍中,沙孟海1988年所作"腾飞"二字(3.2平尺)以287万元成交,创当代书法家单字最高纪录。收藏家马未都评价:"沙公榜书兼具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是真正的'双遗珍品'。"

在书法理论上,他提出的"榜书三境说"影响深远:第一境"形似",第二境"气足",最高境"意与古会"。浙江大学艺术系研究显示,当代优秀榜书作者中,87%都自觉遵循这一创作理念。

回望20世纪书坛,能同时在实践与理论层面革新榜书艺术者,唯沙孟海一人。他使这门古老艺术焕发现代生机,其作品不仅是墨迹,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视觉象征。在探寻当代榜书大师时,沙孟海这个名字,永远矗立在艺术史的地平线上。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