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七不出,八不归”的说法,尤其在春节期间,这一说法更为人们所提及。
长久以来,不少人认为它是指初七这天不宜出门远行,初八则不宜从外归家,这种理解在一些地区深入人心,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安排。然而,追根溯源,这句俗语的真正含义却并非如此简单,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古人的生活智慧,只是在岁月的流转中被大众误解了多年。正月初七:七不出,八不归,原来是这个意思,我们误解了好多年!
01.被误解的出行“禁忌”正月初七,又称“人日”,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在这一天,人们有戴人胜、吃七宝羹、登高赋诗等习俗,以祈求新的一年人丁兴旺、吉祥如意。但不知从何时起,“七不出”被错误地与出行联系起来,人们觉得初七出门不吉利,会遭遇不好的事情。同样,“八不归”也被曲解为初八不宜回家,让很多在外的游子即便归心似箭,也会因这一误解而改变行程。02.其背后真正的含义其实,“七不出”所指的“七”,代表的是家中的七件要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过去,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外出谋生,女人操持家务。在男人外出前,要确保家中这七件生活必需品充足,这样才能保证家人的正常生活。如果没有妥善安排好这些,就匆匆出门,那便是对家庭的不负责任。这体现了古人对家庭责任感的重视,强调男人在外出闯荡时,不能忘却对家庭的基本保障义务。而“八不归”的“八”,指的是做人的八项基本道德准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八德”。当在外打拼的人准备回家时,要反思自己是否遵循了这“八德”。若是在外面行事违背了这些道德规范,就没有颜面回家面对父母乡亲。这是一种自我约束与道德自省的要求,提醒人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坚守道德底线,做一个正直、有德行的人。............................................03.古人智慧的深远影响............................................“七不出,八不归”这句俗语,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古人对家庭责任和个人品德修养的高度重视。在当今社会,虽然生活方式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些古老的智慧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家庭层面来看,它提醒着我们要时刻关注家人的需求,无论工作多忙、生活多累,都不能忽视对家庭的照顾和付出。家庭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努力与担当。在出门奋斗前,要为家人做好周全的考虑,让家庭成为我们坚实的后盾。............................................从社会层面来说,“八德”所倡导的道德准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一个人人遵循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社会,必然是充满正能量、和谐有序的。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更应该牢记这些传统美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 所以,“七不出,八不归”绝非简单的出行禁忌,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教会我们在新的一年,要肩负起家庭责任,秉持良好的道德品质,脚踏实地地生活与工作。让我们重新认识这句俗语,将其中的智慧传承下去,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