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跟我分享,他们家附近有个楼盘,已经停工多年,下面停车场的基坑里已经积满了雨水,那地方周围都是围墙,人根本进去不,从来没人放过鱼,可没过多久,基坑里竟然出现了大量鱼群。
网友百思不得其解,让我解释原因。
没放鱼苗,鱼从哪来的?
这时候,会有网友用一句俗语解释这个问题:千年草籽、万年鱼籽。现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万年的鱼籽是否存在?今天我们来好好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一、“万年鱼籽” 真的存在吗?一般来讲,大多数鱼籽对环境那是相当挑剔,尤其是对水和温度。一旦离开水,鱼籽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很快就会失去活性,没一会儿就死翘翘了 。像咱们常见的一些淡水鱼,比如鲤鱼、草鱼的鱼籽,离开水后,可能也就只能撑几个小时,时间再长点,基本就没救了。
所以说,“万年鱼籽” 这种说法,从常规角度看,太夸张了,不太现实。
但也有生命力很强的鱼籽,比如非洲鳉鱼。
虽然非洲鳉鱼的鱼籽已经很厉害了,但距离“万年”的标准,还差得远呢。所以,“万年的鱼籽”只是人们的一种传说,并无科学依据。
二、基坑里的鱼从何来?其实,这些鱼很可能是搭了其他动物们的“便车”。比如鸟类、蛙类等,在迁徙或者日常活动的时候,经常在各个水域穿梭 。它们从一个有鱼的水塘离开时,鱼卵可能就悄悄附着在了它们的羽毛、爪子或者身体上。
当它们来到新形成的水坑时,鱼卵就被带到了这里。
就算鱼卵被鸟类吃下,也有可能随着消化系统排出体外,鱼卵表明的一层保护膜,可一保护它们不会被消化液吞噬。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鱼类会主动迁徙。
也许一场大雨过后,它们就顺着湿润的地面,“走” 进了新出现的水坑里,在那里开启新的生活。
三、结语:神奇的生态链造就了奇怪的现象“万年鱼籽” 这种说法,无从考证,也没有科学依据。如此奇特的出现方式,可能是鱼类千百万年进化出来的一种技能,它们的后代可以通过生态链进行传播,就像植物的种子一样,传播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鱼类的这种繁衍方式,大家见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