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孔不入,中国企业超270台主机被投病毒,大量机密被美国窃取

莫非的定律 2025-01-24 17:51:02

就在前几天,央视曝光了一起令人震惊的网络攻击事件。

这次攻击的目标是中国的一家先进材料研究单位,超过270台主机被植入了木马病毒,大量机密数据在未被发现之前就已经被传输到了国外。

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网络安全威胁无处不在,尤其是来自美国的网络间谍活动。

记得今年8月的时候,媒体报道过一起类似的木马攻击事件。

当时,一家先进材料设计研究单位的安全日志中出现了漏洞,美国间谍借此机会接触公司,帮助其升级安全系统。

然而,这个看似更安全的措施背后,却隐藏着大量的木马病毒。

直到这些木马被发现时,公司的许多机密文件已经被传输到国外。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类似的事件其实早已屡见不鲜。

早在2023年5月前后,美国间谍又找到了另一家大型高科技企业的邮件系统后门。

他们不仅读取了公司内部邮件的机密内容,还查看了该公司的几家子公司的高精设备信息。

由于这家企业主要从事数字信息领域的工作,因此被窃取的信息不仅包括研究进度,还包括不少材料信息。

这种通过网络手段窃取先进技术机密的行为,已经存在多年,其目的就是为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信息差,达到压制的效果。

尽管美国经常发动网络攻击,但他们最近却一直在散布“中国是世界第一黑客”的言论,试图煽动舆论。

这种做法不仅出现在国际媒体上,甚至渗透到了国内的一些评论区。

美国希望通过这些手段来混淆视听,误导公众,进而达到窃取更多机密的目的。

你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评论区也能成为他们的目标?

其实,只要你经常刷手机,就会发现各种平台上的信息种类繁多,涵盖社会时事、国际形势、科学进展等各个领域。

在这些报道、新闻或视频下面,总有人会在评论区提问,有时会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解答,甚至会出现两位专家互相讨论的情况。

这些看似零散的信息,经过计算机的统计和比对后,对美国来说就是有效的情报来源。

不仅如此,美国间谍还会伪装自己,在评论区散布不实言论,发布假数据和假消息,误导网友,控制舆论走向。

台湾的民进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为了控制选票,他们曾经花费1450万培养了多名水军,最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现在,这个金额已经增加到14.9亿,豢养的水军队伍也更加庞大,很多还会干涉政治风向,破坏民族团结。

由此可见,美国的这种行为确实可以说是无孔不入,而且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说到美国最大的间谍组织,中央情报局(CIA)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个组织成立于1939年,最初只是处理一些谍报信息。

随着国际局势逐渐稳定,美国开始想办法监听各国领导人,这就是著名的“棱镜计划”。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美国在这项计划中监听的人数达到了122名,涵盖了各国的领导人和关键人物。

之后,美国会利用这些信息,在合适的时机散布丑闻,作为谈判的筹码。

委内瑞拉曾经发生过的两次大范围停电,也很有可能是美国的手笔。

为了保持在网络战中的优势,美国投入了大量资源加强网络防御。

近几年,美国网络司令部建设了多个网络攻击平台,甚至还花了9000万美元,进一步提升网络攻击能力。

这些举措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让我们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细数今年美国的一些窃密行为,除了上述提到的方式,还有非法测绘、接触相关人员获取航天信息等。

例如,有一种行车记录仪,只要安装在车上跑一跑就可以获得收益和佣金,但实际上这是为了获取中国的地理信息。

这类骗局只要我们不贪小便宜,就能够避免。

日常生活中的送鸡蛋等活动,涉及敏感信息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及时说不。

除此之外,我们在使用手机时也要注意,二维码不要随便扫,没见过的软件不要随便下载,这些都可能泄露个人信息。

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也要注意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信息,尤其是国家敏感信息。

对于网络上的“掐架”,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要盲目跟风。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提高警惕,保护国家安全,守护国家的未来。

网络安全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个人的责任。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这些无孔不入的网络威胁。

1 阅读:27

评论列表

小华

小华

2025-01-28 07:46

不能用联想的,用华为比较放心。

莫非的定律

莫非的定律

伍晨曦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