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一个常住人口只有2140.3万的城市,却在短短一年内实现了航空客流量从7000万到8000万的飞跃。
没错,这就是成都。
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成都有两个国际机场——双流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
这两个机场的客流量增长速度令人瞩目,尤其是2023年,双流机场的客流量达到了3100万,而天府国际机场则在同年11月就突破了5000万。
这样的成绩让成都一举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航空枢纽,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也进入了前35名。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历史,看看成都是如何一步步成为航空大城的。
早期的双流机场:从无到有
时间回到1956年,那时候的成都还只有一个小小的双桂寺机场。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需求,成都市政府决定在此基础上扩建,最终选址在距离市中心十几公里的地方。
这个位置不仅靠近市区,还能避免过多的噪音干扰。
经过多年的努力,双流机场终于建成并投入使用。
随着航线的不断增加,客流量也逐年攀升。
到了2004年,双流机场的客流量首次突破了1000万,9年后更是翻了一番,达到了2000万人次。
然而,随着客流量的持续增长,问题也随之而来。
双流机场最初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到如此庞大的人流,跑道只有一条,设施也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尽管后来增加了第二条跑道,但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瓶颈,成都市政府决定建设第二个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
天府国际机场:新起点,新征程
2015年,天府国际机场开工建设,2021年正式投入使用。
这座现代化的机场不仅缓解了双流机场的压力,还为成都带来了更多的国际航线和中转旅客。
尤其是在今年,天府国际机场的客流量已经达到了5000万,成为了国内第五大机场。
这不仅是硬件设施的提升,更是成都航空枢纽地位的进一步巩固。
客流量的秘密:出入境与中转
那么,这8000万的客流量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
首先,成都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拥有众多国际航线。
根据统计数据,2023年有大约500万的客流量来自出入境旅客。
早在几年前,成都就已经开通了飞往休斯敦的航线,随后又陆续增加了多条国际航班。
近年来,随着签证政策的放宽,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来到成都旅游,2023年的入境人数更是达到了126万。
其次,成都的两个机场地理位置优越,非常适合中转。
尤其是在今年暑假期间,天府国际机场的中转率达到了国内的50%。
这意味着很多旅客会选择在成都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再前往其他目的地。
这种中转模式不仅增加了客流量,也为成都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
文旅产业的助力
除了航空业本身的发展,成都的文旅产业也为客流量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成都凭借熊猫文化、体育赛事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
特别是国宝大熊猫,成为了成都最响亮的名片之一。
无论是外国人还是国内游客,只要一提到成都,就会想到可爱的大熊猫。
每逢节假日,成都的客流量都会成倍上涨。
今年国庆期间,双流机场和天府机场的客流量分别达到了400多万和436万人,整个十月的客流量更是超过了上亿人次。
未来展望:更多航线与新活动
尝到了“甜头”的成都,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明年,双流机场将增加飞往西班牙马德里的几条航线,继续扩大国际航班的覆盖面。
天府机场也在不断优化服务,提升旅客的出行体验。
此外,成都文旅部门计划在春节期间推出一系列新的活动,比如西岭雪山的“花式”上新,进一步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可以预见,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步实施,成都的客流量还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当然,物理限制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只要成都能够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未来的航空发展一定会更加辉煌。
总的来说,成都航空客流量突破8000万的背后,是多年来的精心布局和不懈努力。
从早期的双流机场到如今的天府国际机场,每一个决策都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成都将继续发挥其作为航空枢纽的优势,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航空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