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最近总是听到邻居抱怨说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总是能找到无数的理由,一拖再拖,最后夜深了,才匆忙应付了事。
拖延症似乎成了许多孩子难以摆脱的“隐形枷锁”。
作为儿童心理学专家的李玫瑾教授,长期关注儿童心理成长,她深刻指出,孩子喜欢拖延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如果现在改正,还来得及。
1、过度干预,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感许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爱与期望,不自觉地陷入了“包办代替”的陷阱。
从孩子的学习计划到日常生活琐事,事无巨细,皆由家长一手安排。
这种看似无微不至的照顾,实则剥夺了孩子自我管理和决策的机会,让孩子逐渐失去了对时间的掌控感和完成任务的内在动力。
“真正的爱,是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犯错。”李玫瑾教授强调,家长应学会适度放手,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
让孩子参与制定学习计划、安排日常活动,即使初期显得笨拙或效率低下,也是他们学习自我管理和时间规划的重要过程。
通过实践,孩子会逐渐建立起对任务的责任感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从而远离拖延的泥潭。
2、高标准严要求,忽视了孩子的个体差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的共同心愿,但过高的期望往往伴随着不切实际的标准和要求。
家长往往以自己的经验或社会普遍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表现,忽视了每个孩子独特的成长节奏和潜能差异。
当孩子无法达到这些高标准时,便会感到挫败和无力,进而选择逃避或拖延。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应学会欣赏他们的不同。”李玫瑾教授呼吁,家长应调整心态,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看待孩子的成长。
设定合理且符合孩子实际能力的目标,鼓励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同时,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非仅仅盯着结果,让孩子在正向反馈中建立自信,勇于面对挑战,减少拖延行为。
3、缺乏有效沟通,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变得愈发稀缺。
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和困惑。
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若得不到及时的情感支持和理解,便容易陷入消极情绪,进而以拖延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
“倾听,是沟通的第一步。”李玫瑾教授指出,家长应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感受。
当孩子表达拖延的困扰时,不要急于批评或指责,而是耐心询问背后的原因,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同时,通过积极的情感交流,增强亲子间的信任和理解,让孩子感受到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有家人陪伴在侧,从而更有勇气面对挑战,克服拖延。
总结孩子喜欢拖延,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无意中成为了孩子拖延行为的推手。
通过适度放手、设定合理期望、加强有效沟通,我们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走出拖延的困境,更能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