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探春为什么做到一国太后?你看她房中放着啥,难怪她丈夫是国王

君笺雅侃红楼 2024-01-24 10:29:55

细说金陵十二钗判词和曲子042:贾探春的分骨肉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恨无常]曲子是说贾元春心有不甘,一直对皇帝和家族的紧张关系放任不管,更任性回家省亲,导致她如潘淑和杨贵妃一样被缢死,死后才幡然醒悟要提醒骨肉爹娘注意,早干嘛去了!

按照元春判词提到的“三春怎及初春景”来看,如果与探春互换一下,探春若入宫,贾府极有可能不会落得抄家结局,起码她会阻止贾府的倒行逆施,更不会对自己造成影响,就像历史上雍正皇帝的年妃一样。

但无论换与不换,贾元春的命运都是注定,哪怕她远嫁异国而去,以她的心性也只能是[恨骨肉]而不是[分骨肉]。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恨无常]之后就是[分骨肉]曲子,讲的是贾探春远嫁之事。

探春远嫁,从她的判词已经清楚表达出,未来的清明前后,林黛玉和贾探春效仿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被赐婚嫁于异国。

林黛玉很快香消玉殒死去,留下探春独在异乡,至死不能还乡。

后面薛宝琴背诵的那首西洋女儿诗,就讲了一位汉家女儿远在海上异国,思念中原故土之情。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巧的是这首诗出现时,正是薛宝琴得了四盆花,却只专送给了探春和黛玉二人。

探春远嫁异国为王妃,杏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讲的很清楚。

黛玉远嫁异国为王妃,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昭君出塞故事同样清楚。

只是二人的结局,从这“杏花”与“莲花”上就注定一个是娇杏一般的命运两济,一个是甄英莲一般的有命无运。

最终也是探春否极泰来,黛玉消香玉殒。应了贾宝玉说得“等你日后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之谶。

为什么说探春会“否极泰来”,除了杏花签给的幸运外,“日边红杏倚云栽”的盛况,也给出探春未来的声势。

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之二《交趾怀古》,就借谜底西洋钟,影射了探春未来声震海外的之景。

铜铸金铺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贾探春既有马援之志,也有张良之才,远嫁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悲剧,对探春反而是否极泰来。更是从[分骨肉]三字体现出来。

[分骨肉]表面表达的是“悲”。探春与父母兄弟至此一别就是生死两地。在那个时代,远去千万里之外,又是王妃身份,注定不可能像平常人一样还有一丝自由返回家乡的机会。

“骨肉分离”注定是锥心刺骨的痛苦。正所谓“回看父母国,生死毕胡尘”(唐梁琼〈昭君怨〉)。

远嫁也正是探春人生“薄命”处之一。

探春“薄命”还在于她的庶出身份,终究得不到姐姐元春那般重视。三姑娘的地位是她自尊自重自强得来。是她知本分,懂人情,自珍自爱得来。

尤其在亲生母亲赵姨娘和一奶同胞弟弟贾环不断拖后腿的情况下,探春仍旧脱颖而出,就是她的能力和周全的体现。

但庶出终究还是被人瞧不起,要不也不能连累林嫡出的黛玉一同远嫁而去。

而二女远嫁,从林黛玉的人参养荣丸和送宫花时探春与迎春正下棋的伏笔,就知道同样是为了末日的贾府做棋子一般的最后牺牲。

林黛玉固然是报答养育之恩。可贾探春未免会对家族父母有点失望,何尝不也是她的薄命处。

好的骨肉亲情自然值得留恋,可不好的“割舍分离”未尝不是好事。

贾探春曾经就哭着讲:“太太满心疼我,因姨娘每每生事,几次寒心。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

既然骨肉亲情和女儿身份羁绊了探春她的才情和志向,[分骨肉]的另一面也预期了否极泰来。就像薄命只是讲命运坎坷仿佛“孤儿”,不代表孤儿的人生结局不好。

[分骨肉]割舍断了亲情后的贾探春,才真正获得她施展才华的人生机遇。

在异国他乡,那个并不男尊女卑、对女儿处处掣肘的地方。贾探春正可以施展才华,实现她男儿一般的志向,立一番事业。

《交趾怀古》对此伏笔清楚。她房中大观窑大盘上的几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也同样作出预示。

至[分骨肉]为止,贾探春的人生形成分水岭。之前的她是个庶出薄命女儿。之后的她独自掌控命运,更得了黛玉之死的扶持,也有很大的侥幸,才实现“日边红杏倚云栽”的盛况。

日就是皇帝。

红杏是探春。

云,从晴为黛影,绛云轩伏笔来看,就是黛玉。

那么,[分骨肉]曲子又是如何讲述探春远嫁的故事呢?下回分析。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1 阅读:296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红评作者,只为《红楼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