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中,二郎神到底是谁的原型?为何至今众说纷纭?

北京道轩堂 2024-07-30 17:03:13

提起二郎神,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他是玉皇大帝的外甥,居住在四川灌口,手下有梅山七圣和一千二百草头神,于天庭“听调不听宣”,属于半独立的一股势力。

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满天神将无人能敌,玉帝只得请二郎神出战。他与孙悟空大战三百余合不分胜负,后与其赌斗变化,隐隐压孙悟空一筹,这才使得太上老君趁机用金刚琢打了孙悟空一个跟头,将其一举成擒。可以说,在《西游记》中,二郎神称得上是天庭的战力代表。

而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对二郎神又有了进一步的塑造,说其姓杨名戬,拜师玉鼎真人,有九转元功、七十二般变化等神通。

手持三尖两刃刀,以哮天犬为法宝,随姜子牙讨伐商纣,屡立奇功。姜子牙封神后,杨戬肉身成圣,封为清源妙道真君。

至今民间大多都视杨戬为二郎神,可见《封神演义》的影响之大。

实际上,关于二郎神究竟是谁的问题一直众说纷纭,主要的原型有李冰、独健、李冰次子、赵昱、杨戬、杨难当等。

李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的郡守,因治水之功而得到人们的崇敬。后汉时期,李冰治水的事迹逐渐被神化。

李冰不但兴修水利与民灌溉,而且能化身牛形与江神战斗。隋唐五代,随着神怪迷信的盛行,李冰便彻底脱离人的特性而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神。

《太平广记》里记载:“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暴。冰乃入水戮蛟。己为牛形,江神龙跃,冰不胜。冰神为龙,复与龙斗于灌口。”

由李冰斗江神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冰已从英雄人物变为民间的保护神,实现了由人到神的转变,也因此被成为了“二郎神”的最早原型。

唐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得到广泛传播,与此同时密宗的形成与发展,使得毗沙门天王信仰大盛于世。

在佛教的推动下,毗沙门天王二儿子独健开始正式与二郎神产生联系。相传,独健在天宝年间曾救援安西,甚至还帮助唐明皇脱离危难。

相比李冰,独健也更符合当时人们对二郎神形象的期望,首先独健是毗沙门天王第二个儿子,其次,传说他常常领兵作战,带领将士巡视边防。

因此,在唐代,独健的影响力一度,超越了李冰,成为了二郎神的重要原型之一。相传独健还有一个弟弟,行三,便是三太子哪吒。

到了宋代,人们又推出了新的二郎神原型,那便是李冰的次子。

而随着李二郎的出现和记载增多,其形象也开始逐渐变得清晰。《蜀祷杌》中写他“戎装披金甲,珠帽锦袖,执弓挟矢。百姓望之,谓如灌口神”;《李公子治水记》中则写道,“李冰次子风华正茂,喜欢骋猎,他奉父亲旨意前去斩蛟,同行的还有‘梅山七圣’。”

在这些故事里,李二郎不仅有了较为生动的形象描写,李冰斩蛟的故事还被移植在了他的身上,同时还增添了“梅山七圣”等助手。

当地人民还为之建庙以求庇佑,但凡遇到水涝、旱灾或是疾病,便来此祷告寻求庇佑,因在当时以灌口庙祀为主,便开始有了“灌口二郎神”的说法。

此外,在宋代,道教的影响力逐渐超越了佛教,道教为了大自己在民间的基础,需要推出自己的神明。

于是,道教便以李冰为原型,推出了自己塑造的二郎神神明——赵昱。

赵昱之说,最早见于《龙城录》“赵昱斩蛟”卷,“赵昱,字仲明,与兄冕惧隐青城山,后事道士李钰,帝从之拜嘉州太守,时犍为泽中有老蛟为害,蜀江人患之,昱左手执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州人顶戴事为神明。

太宗文皇帝赐封神勇大将军,庙食灌江口,上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又封显应侯。民感其德,在灌江立庙,俗称‘灌口二郎神’。”

可见,李冰父子斩蛟的事迹被渐变在了道士赵昱的身上,“灌口二郎神”也成为了赵昱的称号。

赵姓二郎神替代李姓二郎神,成为治水斩蛟故事的原型,影响力超越李姓二郎。

《常熟县志》《八闽通志》中记载,朝堂上下都对赵昱供奉有加,这一时期,二郎神被加封为赤城王,显应候。真宗时期,更将其追封为“清源妙道真君”。

宋代以后,赵二郎的故事则更为奇幻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写道:“赵昱起为嘉州太守,郡左有冷源二,河内有犍为老蛟,春夏为害,其水汛涨,漂淹伤民。

昱大怒,设舟船七百艘,率甲士千余人,民万余人,夹江鼓噪,昱持刀入水,有顷,其水赤,石崖奔崩,吼如雷。

昱右手持刀,左手持蛟首奋奔而出,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江口,奉祀焉,俗曰灌口二郎。”

详尽记述了赵昱斩蛟的壮观画面以及百姓的虔诚崇奉。元代开始,诸多文学作品如《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对二郎神的形象的塑造、故事的编写,大多以赵昱为原型。

这也使得赵昱成为了道教一直以来尊奉的二郎神,并尊称他为“护国灵应王、川主帝君、英烈昭惠灵显威济王、英烈昭惠灵显仁祐王、圣烈文昭宣灵忠仁王、清源妙道孚佑太乙真君惠民仁圣大帝、清源妙道护国崇宁真君川蜀大帝威灵显化天尊。”

那么二郎神后来为什么又姓杨,成为了杨戬了呢?

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胡适等人指出的,二郎神之所以叫杨戬,是因为人们对宋代权宦杨戬的憎恶。

胡适提出,由于宋代宦官杨戬霸占百姓田产,搜刮地皮,令当时的百姓敢怒而不敢言,于是便在祭拜二郎神的时候,将“二郎神”当作杨戬的谥号进行腹诽。

容肇祖则认为,宋代官方进行二郎神祭祀时,极尽铺张——每年要杀四万头羊用以祭祀,‘羊’与后来我们所熟悉的杨二郎的‘杨’是同音词,因此称二郎神为“杨”二郎。

劳民伤财的祭祀活动,如同搜刮地皮的杨戬一样,都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人们用杨戬来指称二郎神。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杨姓二郎神的原型应该是氐族英雄杨难当。

当时氐人常用的武器有戈、矛、戟等,而常用的戟有三尖两刃形状的,这与后来二郎神的三尖两刃刀十分相似;而且氐人打猎常骑白马,随身带犬。

杨难当是人们的大英雄,之后所以会变为‘杨戬’是因为杨姓是氐人祖先的姓氏,‘戬’字是取其以戈得福的意义。”

而至于杨戬为什么是“三只眼”,是因为“氐人还有一个风俗,就是他们喜在脸上刻划一个假的纵眼,成为三只眼,其用意在惊骇兽类和威慑敌人。”

到了明代,《西游记》对“杨姓”二郎进行了整合,并进行了初步的定型。

而之后的《封神演义》则进一步将诸多的二郎神形象和故事进行了糅合整理,塑造了“封神”中的杨戬形象,并通过大量笔墨的描写和民间的流传让“杨戬”这一称呼代替了前代的赵二郎、李二郎等二郎神,使得杨戬活跃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并成为近代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二郎神。

也形成了我们如今最为熟悉的“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的二郎神形象。

农历六月二十六是二郎真君圣诞,祝愿各位善男信女们万事顺遂,平安喜乐。

参考资料:

《二郎神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探析》作者:栗凯凯

《二郎神考》作者:李耀仙

0 阅读:0
北京道轩堂

北京道轩堂

道可道,非常道。北京道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