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 :“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也就是说,古人认为这段时间还不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所以称之为小暑。
唐代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中写道:“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其中后两句出自《礼记·月令》:“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意思是到了小暑时节,风中便没有一丝凉意,始终席卷着热浪,蟋蟀因为炎热前往庭院的墙角避暑;老鹰也因为热浪而返回了清凉的天空。
也由此演化出了小暑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相传当年唐僧师徒从西天取回真经后,路过通天河,因惹怒海龟在渡河时将经文浸湿,后天晴日朗,阳光明媚,师徒四人便上岸晒经,此时恰逢六月初六,于是这天便成了“天贶节”,又名“晒宝节”。
因此,民间有在六月六这天晾晒物品、衣物的习俗。而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六月六,小暑前夕,气温较高,日照时间比较长,阳光辐射也很强,此时晾晒衣物,有助于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此外,小暑时节还有尝新的民俗。小暑时节,南方早稻陆续成熟,农人将新割的稻谷碾米后,做好饭供奉祖先和五谷神灵,家人邻里也一同尝新米、饮新酒,称为“尝新”。
在民间“尝新”又被称为“尝辛”,意思是把辛苦全都吃下去,期盼来年少受劳苦,风调雨顺,日子越过越好。
从古至今,消夏避暑对于人们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和现代消夏方式不同,古代没有冰箱空调,人们便只能利用冬季来开采天然冰块,等到夏季的时候再拿出来消暑。
这个习俗从周朝时便开始了,据《周礼》记载,周王室专门成立了名叫“冰政”的部门,从每年的12月起,便开始采集天然的冰块进行储藏,以备夏季使用。
明清时期还有皇帝在盛夏时节赐冰块给大臣的习惯,这也代表了帝王对臣子的一种礼遇。
清代的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就描写了赐冰的情形:“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
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北京德胜门外大街有一条胡同名叫“冰窖口”,便是清代贮存冰块儿的冰窖所在。
除了皇室外,大户人家一般也建有“冰室”,用以储藏冬天保留的冰块。有些商户除了将冰块在夏季自用外,还会将杨梅、桃子等时令水果和冰打碎,做成类似“冰粥”似的冷饮,拿到街上进行售卖。
对于没有冰室的人家来说,消夏的方式只能是以水降温了。《东京梦华录》就描写北宋洛阳人的防暑办法,是在水边“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明代高濂所著的《四时调摄笺·夏卷》中也写道:“霍仙别墅,一室之中开七井,皆以镂雕之盘覆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是指春夏之际,万物生长,人也应该顺天时,增加活动的时间,以帮助自身阳气的生发。
夏季宜“夜卧早起”,建议晚上 10:00~11:00 间入睡,早上 5:30~6:30 起床。中午可以小憩,但时间尽量控制在 30 分钟左右,以免影响晚上睡眠。
在夜间休息时,留心室温不可过低,尽量选取质地轻薄、柔软的卧具,做好腹部的保暖,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此外,晚上睡觉时,不可使风扇直接吹头,以免风寒从头部侵入,损伤人体的阳气,对身体造成危害。
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天气逐渐炎热,在这一节气中,人们可能会出现身体疲乏、脾胃不和等症。因此,脾胃的调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绿豆芽是小暑时节宜食之物。绿豆在发芽的过程中,维生素C的含量会随之增多,部分蛋白质也会分解为各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可达到绿豆本身含量的7倍。
除此之外,绿豆芽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绿豆芽不仅能清暑热、利尿、消肿、利湿热,还能降血脂和软化血管。
据《本草纲目》记载:“诸豆生芽、皆腥韧不堪,惟此豆之芽,白美独异,今人视为寻常,而古人未知者也。但受湿热郁 之气,故颇发疮动气,与绿豆之性,稍有不同。”
小暑也有吃藕的习俗。在清咸丰年间,莲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莲藕生吃时脆而甜,也可烹炒做菜。
生藕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补脾开胃的功效。熟藕能益胃健脾、养血补益、生肌止泻,夏季吃还能安神助眠。(注2)
小暑食疗方
冬瓜薏苡仁粥
材料:冬瓜 200 克、薏苡仁 40 克、糯米 50 克
做法:将薏苡仁浸泡数小时;再将冬瓜、糯米和浸泡后的薏苡仁一起下锅,煮 40 分钟即可。
功效:薏苡仁具有健脾利湿的作用;冬瓜可清热祛湿、利尿;糯米则有养胃的功效。
沙参百合鸭汤
材料:北沙参30克、百合30克、鸭肉150克
做法:将北沙参、百合、鸭肉分别洗净,一同入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炖至鸭肉熟烂即可出锅。
功效:此汤有养阴润肺、清热化痰的作用,适用于肺热阴虚所致的咳嗽咯痰、口燥咽干等。(注3)
注1:来源自《小暑大暑送“伏”来养护阳气莫贪凉》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王涛著
注2:来源自《小暑大暑接踵至 三伏苦夏紧相连》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刘兰英著
注3:来源自《小暑大暑送“伏”来养护阳气莫贪凉》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王涛著
参考资料:
《小暑:古人顺天应时的文化精神写照》作者:夏瑾
《小暑背后的民俗风情》作者:应春花
《盛夏话小暑》作者:潘春华
福生无量天尊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劝善戒恶,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