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北京道轩堂 2024-12-21 09:19:09

又是一年冬至到。冬至又叫“长至”、“亚岁”,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

古人认为这一天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此称之为“冬至”。

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从冬至开始,太阳北归,北半球接受日照的时间越来越长,白昼也越来越长,故此,民间有谚云:“冬至日头升,一天长一针。”

和“夏至”一样,冬至也是国人最早测定的节气之一。古人对冬至极为重视,将其纳入到“四时八节”之中。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之日,是个吉日,所以应当庆贺。《汉书》中就说道:“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此外,古人还把冬至看做作节气的起点。《史记·律书》里说:“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

所以在古代,上至朝堂,下至民间,在冬至这一天都要举行隆重的庆贺活动。

从汉代开始,冬至就被称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的仪式“贺冬”,而且给予内外官吏五天的假日。

在此期间,朝廷歇息,民间歇市,商旅停业,边塞闭关,家家户户都像过年一样地团聚,拜访亲友,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除了“贺冬”之外,古代“冬至”还是帝王祭天的日子。古代的阴阳家们认为,天阳地阴,对天地神灵的祭祀亦顺应着不同的时气。

在阳气发动的冬至,礼敬天神人鬼;在阴气始生的夏至,祭祀地祇物怪。

因此,在冬至这一天,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

帝王号称上天之子,他们作为上天的人间代表,依照天神的意志管理人事,因此与天神的沟通是帝王的重大政务之一。

冬至时节的祭天活动就是一特定的天人沟通仪式,历代帝王均将冬至视为盛大的朝仪活动,冬至节仪被称为“国之大典”。

皇帝在冬至这天南郊祭天,朝会群臣与各国使节,共贺佳节。宫内百官则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

王室在冬至祭天朝贺,平民百姓则在这一天祭祖团聚。东汉时,人们往往在冬至节前数日就清洁斋戒,在冬至这天,以黍米与羊羔祭祀玄冥之神与祖宗。

宋人则在冬至的时候“祭享宗禋,加于常节”;明清以后南北民间依然以冬至为祭祖日,“清明扫墓,冬至祭祖”成为通行的民间习俗。

清代,北京的旗人在冬至祭“祖宗杆子”,祭祀后,亲朋好友围坐一起,分吃祭过祖宗的“白肉”。

除了祭祖,冬至还是向宗族中的长者道贺的日子。在这一天,宗族中的晚辈要向长者行敬酒礼、书贺节,以表达对长辈的尊敬与祝福。

民间也流行着各种风俗,比如儿媳要在冬至这一天向公婆进献鞋袜,祝愿长辈长寿吉祥,被称之为“履长节”。

冬至过后,各地都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要经过九九八十一日,才能够春回大地,天气变暖。

人们都盼望着冬天快快过去,春天早日来临。于是,便创造出“数九”这一独特的民俗。

数九最早见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一书,里面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这说明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已有数九风俗。

并在之后渐渐衍生出了各种版本的《数九歌》,以及各种画法的“九九消寒图”。

各地的数九歌谣有所不同,其中流传最广的版本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而西南地区的数九歌则有所不同,内容为“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过路行人把衣担。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

体现的是当地的气象物候。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自然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节令食文化。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要数“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其实最早冬至的时令食品并不是饺子,而是馄饨。古人认为冬至时节阳气虽生,但阴阳包裹,阳内阴外,冬至食馄饨就为了破阴释阳。

因为馄饨形如鸡卵,恰似阴阳未分时的一团混沌,因此,人们食用馄饨,以模拟巫术形式破除阴阳包裹的混沌状态,以助阳气生长。

所以那时,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那为什么后来“冬至馄饨夏至面”变成了现在的“冬至饺子夏至面”了呢?据说是和医圣张仲景有关。

相传张仲景在东汉任长沙太守时坐堂行医,广济乡民。

他辞官回乡时正值冬季,在路上看到老百姓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伤了,便决定用“祛寒娇耳汤”为百姓诊治。

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先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再放到锅中煮熟,施舍给老百姓食用。

时值冬至日,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上下暖和和的,两耳发热,冻伤也渐渐好了。

后来,人们怕冬天再冻坏身体,就效仿张仲景的做法,在冬至这一天,吃起饺子来。

只不过,人们把面中的中药换成了菜馅、肉馅而已。

清末民初时,中原地区连着几年遭受大灾,不少河南人流落到各地,京师一带也有不少河南人移居,北京的“冬至馄饨夏至面”也逐渐改成了“冬至饺子夏至面”,并留下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之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但冷与萧条仍是主要特点。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中,如果不注意保暖御寒,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很容易复发。

老年人阳气不足,肺、脾、肾功能减退,卫外功能差,故易发生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此病属于中医“痰饮”“哮喘”范畴,痰为发病的主要环节。

中医学认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有关。这三个脏器任何一脏出现障碍,都会影响津液的通畅运行,导致痰湿发生。

肺主呼吸,调节宗气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肃降,可出现咳喘、卧不平等症状。当外邪侵肺时,使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袭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而只有通过肾脏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才能将有用的津液布散到全身,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因此,针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阴阳失调、本虚标实的病机,施以调和阴阳、扶助正气之法,才能有效缓解病情发展。

“痰”的治疗难度较大。有人曾这样形容它:“痰核”好比油漆,黏在那里,需要反复地“磨”“抠”,一点一点地将它减掉。

中医将治“痰”的方法叫作“化痰”、“涤痰”、“消痰”,不同的痰证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寒痰:寒邪袭肺,导致肺内津液凝聚成痰。

表现:痰呈白色,患者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

选方:小青龙汤加减

药物组成: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气喘者可加炙麻黄6~9克。

风痰:由风邪侵肺导致。

表现:起初痰白稀,后转黄黏痰,患者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

选方:杏苏饮加减

药物组成: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白前10克。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0克,金银花12克。

湿痰:由湿邪入侵,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

表现:痰为白色稀水样,患者出现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

选方:二陈汤加味

药物组成:制半夏10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薏苡仁15克,苍白术各10克。

燥痰: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所致。

表现:痰黏稠不易咳出或咯血,患者感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

选方:清燥救肺汤

药物组成:北沙参15克,天冬、麦冬各10克,生石膏30克,炙枇杷叶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浙贝母10克,玉竹15克(注)

(文中药方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注:内容来源为华龄出版社2021年7月版《漫画黄帝内经》,作者——马寅中

参考资料:

《“冬至大如年”——冬至节俗的传统意义》作者:萧放

《冬至阳生春又来》作者:江玉祥、张茜

福生无量天尊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劝善戒恶,功德无量

⊙志同道合,添加微信:CelestialTaoRealm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看更多好文章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0 阅读:1
北京道轩堂

北京道轩堂

道可道,非常道。北京道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