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支祁,哈奴曼,孙悟空的原型究竟是谁?

北京道轩堂 2024-09-25 18:15:14

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自上市以来,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西游热”。

许多国外的游戏玩家,纷纷在打听一只名叫“孙悟空”的猴子的传奇经历。在他们当中,一些来自印度的玩家宣称游戏中的“孙悟空”的原型源自于印度神话中的神猴哈奴曼,甚至国内一部分学者也持此观点。

那么,我们儿时那个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真的源自于印度神猴吗?

孙悟空原型源自哈奴曼的说法最早来源于民国时的胡适,他“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

从而推测出印度古老的叙事诗《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

陈寅恪、季羡林等学者也持此说法。但是一则没有强力的证据证明在《西游记》以及之前的系列作品之前,哈奴曼这个猴子的形象已经传入中国;二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经典中也没有这么一个神通广大的猴神形象。

因此,孙悟空这个人物必然不是来源于印度神猴。

既然孙悟空是国产猴,那他的原型又来自哪里呢?

以鲁迅先生为首的学者们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源自于《山海经》中的水怪无支祁。

无支祁是一种类似猿猴的水怪,他“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他在淮河、涡水一带兴风作浪,雷电轰鸣,狂风劲吹,使大禹的治水工作无法展开。

最后大禹靠天神的帮助才把他降伏,镇压在江苏淮阴县的龟山脚下。但一来无支祁是水怪,但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出了名的不善水战;二来无支祁在某些文学作品中的性别为女性,而在西游记中也提及了水猿大圣无支祁,被大圣国师王菩萨收服。因此无支祁只能看作是孙悟空形象所参考的人物之一,不能认作是孙悟空这个人物的原型。

不是哈奴曼,也不是无支祁,那孙悟空的原型究竟是谁?

其实,孙悟空的原型来自于古代的猿猴崇拜和民间传说中的猴精故事,也就是道家所谓的“修炼猴”。

中国自古以来便流行着猴祖崇拜,先民曾朴素地感知人类是从猿猴转变而来,因此产生了于猴为祖的观念,并对其力量产生了恐惧,所以将猿猴选做图腾,并对其进行祭拜,寻求庇护。久而久之,将其神格化、人格化,产生了猴神崇拜,《山海经》中的无支祁便是猴神中的代表。

除了无支祁外,各地还流传着很多关于猴精的传说故事。西汉的焦延寿在《焦氏易林》中写道“南山大玃,盗我媚妾,怯不敢逐,退然独宿。”

这里的“玃”指的就是寿活五百岁的猿猴精;东汉赵晔所写的杂史《吴越春秋》中,也曾记载了一个白猿化身袁公与越女比剑的故事;

到了唐代,志怪小说《补江总白猿传》塑造了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猿,专爱攫取美貌妇女到洞中淫乐,后来被欧阳纥将军用计翦除;

宋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则更进一步,神猿形象进一步发展,变成了白猿精,也是攫夺妇女供其淫欲的角色。他“神通广大”,可以任意变化;喜欢听禅师讲经说法,说明有慧根;最终因被淫欲之心遮蔽,不听禅师劝告,执迷不悟,被张天师派来的神将抓入了地狱。

最关键的是,这只猴精自称“齐天大圣”,这是小说中首次出现“齐天大圣”这一名号,虽然这位齐天大圣与我们熟知的齐天大圣的形象相去甚远,但依然可以将其当做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取材之一。

而同为宋代文言志怪集《夷坚志》所载的《蔡京孙妇》中也写了一个妖猴的故事,此怪颇有神通,当时京师“名术道流,前后数十辈,皆痛遭折辱,狼狈乞命而退。”

无人能治。后请张虚靖才知其来历:“此妖怪力绝大,盖生于混沌处分之际,”体形可大可小。降服以后,却不可诛杀,“此妖上通于天,杀之将有大祸。”已经有了几分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风采。

如果说上述的两只猿猴只是具备了某些人性的妖猿,形象更偏于反面。而南宋时期出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则给孙悟空的形象塑造提供了新的内容。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有一个猴行者,他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弥猴王。化身为白衣秀士,主动前来帮助三藏法师取经,神通广大,有胆有识。

如果没有他的护法,玄奘法师还像之前两次一样,中途罹难,取经大业也就无法完成。尤其是《诗话》中大战白虎精一节,白虎精变作一个白衣妇人,与猴行者大战,猴行者变作“老猕猴”,“化一团大石”钻在白虎精肚子里将其杀死。

其内容情节与后来《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情节极为相似,孙悟空钻入妖精腹中治敌的情节,也应该是受了《诗话》的启发。因此,这里的猴行者,可以视为孙悟空的雏形。

但《诗话》中的猴行者却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性格塑造上并不统一。他在大战白虎精时,机智勇敢,变化无穷;却在“一道野火连天,大生烟焰,来去不得”时,惊慌失措,只顾着向“大梵天王”求救,没有任何战胜苦难的表现;在路过西王母池时,唐僧让他去偷仙桃,他却因之前偷桃被西王母责罚过,口口声声称自己“定是不敢”,毫无英雄气概,与孙悟空偷吃蟠桃,搅乱蟠桃会的表现天差地别,可谓是形似而神不符。

到了元明时期,《西游记评话》以及杂剧《西游记》、《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文学作品的出现,使得孙悟空的形象有了新的变化,成为了吴承恩创作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基础。

《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中介绍孙悟空“吾神乃齐天大圣是也,我与天地同生,日月并长,神通广大,变化多般。闲游洞府,赏异卉奇花;闷绕清溪,翫青松桧柏。

衣飘惨雾,袖拂狂风,轻舒猿臂起春雷,举步频那轰霹雳。天下神鬼尽归降,盖世邪魔闻吾怕。吾神三人,姊妹五个:大哥哥通天大圣,吾神乃齐天大圣,姐姐是龟山水母,妹子铁色猕猴,兄弟是耍耍三郎。”开始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孙悟空的形象。

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和变化之能,在“平话”和“杂剧”中也有了新的发展。他一个筋斗能去“十万八千里路程”,有变三头六臂的本领,还能灵巧的爬上树去变作一个焦螟虫;他的武器也变为一条运用自如的“生金棍”,不用时可以变小放在耳朵里。

这些都被吴承恩的西游记所继承。此外,在西游记杂剧中还出现了黑猪精猪八戒的形象,而杂剧中的孙悟空不仅能降服妖怪,还能救人危难,抱打不平。当裴太公的女儿被黑猪精拐走时,他自告奋勇,捉住妖精,使裴太公一家团圆。体现了齐天大圣的嫉恶如仇和正义凛然。

总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从中国小说《白猿传》、《陈巡检梅岭失妻》、《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的白猿形象中一步步演化而来的,他源于唐宋小说中的神猴形象,经过吴承恩的一番打造,去掉了小说中妖猴的消极面,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孙行者形象,由此成为我国宗教神话文学的典型人物。

参考资料:

《孙悟空的形象演化——再评“化身论”》作者:刘毓忱

《图腾崇拜到文学审美——孙悟空形象的猴文化追寻》作者:秦榕

《孙悟空形象塑造与印度神话无关》作者:陆凌霄

福生无量天尊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劝善戒恶,功德无量

0 阅读:9

北京道轩堂

简介:道可道,非常道。北京道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