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铁饭碗”,当时人人羡慕抢着做,如今却风光不再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4-12-22 03:47:23
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就业环境不像现在这么的多样化,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很吃香的职业,对于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有一份收入稳定待遇优厚的工作,那真的人人都会羡慕。

在过去,国内几乎没什么私人开的饭店,到处都是国营饭店,能进国营饭店当厨师,那可真是一份令人羡慕的不行的工作。

那时候物资紧张,大家手头都不宽裕,不是谁都能随便去饭店吃顿饭的,偶尔有谁去了趟饭店,回来都得跟邻里街坊炫耀好一阵子。到了饭店里头,顾客们还得想办法跟厨师们套近乎,就为了能让他们给多做点好吃的。

国营饭店的厨师在当地,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走到哪儿都受人尊敬。

能在那种地方工作,本身就说明你有两把刷子,手艺肯定不赖,那时候当厨师的,心里头那叫一个美,感觉自己就像是大明星一样。

那时候供销社售货员的工作,真的是“铁饭碗”的象征,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供销社作为农村商品销售的主渠道,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食品饮品到日用百货,从男女衣物到农具粮食,供销社里应有尽有,而售货员,就是这些商品的“守门人”。

他们穿着整洁的衣服,面带微笑,虽然服务态度可能因时代背景和个人素质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地都掌握着商品的分配权。

过去的售货员可比现在的公务员都牛,那时候买东西需要票,没有票人家可不卖给你,她们不仅收入高,而且还每天按时上下班,还没有销售业绩什么的,那时候有个这工作,周围的人别提多羡慕了。

七八十年代,想当一个汽车司机那可太难了,当时的私家车数量有限,大多数驾驶员都在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或政府部门工作。

他们不仅收入稳定,而且有机会接触到各种车型和路况,提升自己的驾驶技能,驾驶员的社会地位也相对较高,常常被人们视为“有车一族”的代表。

之前打车的时候听一个老师傅说,在以前司机的工作可是很吃香的,那时候女孩子找对象都优先找开出租车的,不仅收入高,而且说出去都贼有面子。

而且那时候学车可困难了,能拿到驾驶证那含金量可想而知,当年,一个月几十块钱的收入已经算高的了,但是司机的待遇还要更高,再加上当时汽车非常罕见,那是富贵的象征,在当年能当上司机的那都是有本事的人。

最早的时候,食品站是由乡镇供销社建立起来的,一提到食品站,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就是杀猪的场景,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紧张得很,啥都得限量供应。

能在食品站工作,那可真是让人羡慕得不行,感觉就像是大爷一样牛气。特别是公社外贸部门食品站里那些杀猪卖肉的,还有收猪的,那可真是威风凛凛。

他们整天跟肉打交道,听说在那工作的人还有吃不完的肉呢。

可到了八十年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养猪的人家变得越来越多,这样一来,市场上肉品的供应也就变得越来越充足了。那会政府就把票证供应给改成了副食品补贴,大家买肉也方便多了。

七八十年代没有那么多的娱乐场所,信息传播渠道也非常有限,广播就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和娱乐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

广播员也就成为了那时候人人羡慕的“铁饭碗”,他们不仅工作稳定,而且可以随时接触到各种新闻和娱乐资源。

那时候的广播内容可丰富了,有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农业知识、革命歌曲,还有各种各样的小说连播。广播员们得提前熟悉稿子,确保播报的时候不出差错。

所以那时候的广播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质条件,在过去,广播员的竞争力还是很大的。

七八十年代的人,因为不是家家都有电视,所以他们都特别爱听广播,有时候干着活呢,也得停下来听听广播里说些什么。

虽然广播员的工作挺辛苦的,但对于那一辈的人来说,他们都觉得这是个挺有面子的工作,每次走在街上,要是被人认出来是广播员,那心里头啊,别提多得意了。

在八十年代,咱们国内还没现在这些五花八门的快递公司呢,那时候,邮递员可是国家编制里的“明星职业”,他们干的活儿,说起来跟现在送快递的小哥差不多,但待遇和社会地位,那可真是天差地别。

那时候,大家联系基本上就靠书信来往,寄个信、寄个包裹啥的,都得靠邮递员,不光是老百姓的书信,就连政府、国企的重要文件,还有学生们心心念念的录取通知书,都得靠他们一封封、一件件地送。

所以啊,那时候邮递行业可真是火得不行,邮递员们那可是国家正式工,端的是“铁饭碗”,他们不仅工作稳定,待遇也相当不错,工资、福利啥的,在当时那可都是让人眼红的。

想想现在,虽然快递行业发达了,但那时候邮递员的工作,可真是让人羡慕,他们不仅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更是承载着无数希望和梦想的重要角色。

在七八十年代,大家手里头钱袋子鼓了点,但娱乐活动还是少得可怜,那会能看场电影就是最大的娱乐活动,简直就是件顶开心的事儿,比现在过年还让人兴奋。

电影放映员不仅工作轻松,而且能够享受到免费观影的待遇,大家都抢着干,这活儿得有点技术,不是谁都能上的。

那时候,不管是城里还是村里,大家都盼着放映员来,放一场电影,全村老小都乐呵。

虽然放映员的工资不算特别高,但胜在稳定,每个月都有那么点收入,旱涝保收,比干其他活儿强多了,毕竟那时候,能找到个稳定的工作,那可是比啥都强的。

以前每个公社都有的那么个地方,粮站,跟那些供销社是一样的,都属于国营单位。他一方面,得收购农民们交的公粮,另一方面呢,还得负责给大家发放粮食、储存粮食。

在那个年代,买粮食可不是件随便的事儿,得凭粮食供应簿或者粮票才行,所以粮站可是个挺重要的地方,大家伙儿都离不开它。

特别是那些质检员们,那可真是个香饽饽,因为他们得负责检验农民们交的公粮等级,这等级可是由他们现场核定的。

他们得用肉眼去看黄米粒、杂质这些问题,还得用手抓几粒粮食放在嘴里咬一咬,来检验粮食的水分。

卫生员,也就是赤脚医生,那时候好多地方都缺医生,农村更是严重,所以就出现了这么一群“半农半医”的人,他们就是赤脚医生。

虽然在当时赤脚医生没有固定的编织,但是他们是很受尊重的,他们大多都是农民,没有经过正式的医疗训练,但是他们懂得一些医疗知识和医疗能力。

这些人通常都是由乡村或基层政府选拔并指派的,他们会接受当地乡镇卫生院的直接管理和医疗指导,他们比较特别的是,平时既要做农活,又要行医看病,这就是他们最大的特点,亦农亦医。

农忙的时候,他们跟其他农民一样下田干活;农闲的时候,或者晚上,他们就给人看病、送药,他们就像是农村的医疗守护者,随叫随到。

一般做赤脚医生的要么是医学世家传下来的,要么是经过短期医护专业培训的,要么是自己自学成才,大家都公认的,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还是坚持用自己的医术为乡亲们服务。

而且在那个医疗条件艰苦的情况下,赤脚医生的出现,真的解决了好多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他们还普及了爱国卫生知识,帮忙除“四害”,根除血吸虫病,为农村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多少人儿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售票员,售票员在那时候多风光啊,车上的人都挤爆了,售票员还能有个专属的座位,甚至还有一个小桌子。

直接就对乘客呼来喝去,关上车门那简直就是个土皇帝,手上那种厚厚一沓车票,红蓝笔一勾一撕,权力特别大,尤其是每每看到那一沓沓车票在手,总有种家有千财万贯的感觉。

七八十年代的这些“铁饭碗”的工作,在当时具有很大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每个人都对这些吃香的工作羡慕不已,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曾经的“铁饭碗”工作如今已经风光不再。

时代在不断的变化,社会也在不断的进步,俗话说的好,没有永久稳定的工作,只有永久的能力,社会一直在进步,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才行。

不是有句话说的好技多不压身,多学点东西,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样不管干啥工作都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参考信源:

新浪财经头条——6070年代,令人羡慕的8种铁饭碗工作,当初抢着干,如今无人问津

0 阅读:1

叨叨小科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