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酒都、中国竹都”,宜宾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闻名遐迩,更以其琳琅满目的美食吸引着八方食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宜宾,探寻那些藏在味蕾中的历史与文化。
先吃一碗面
宜宾燃面
图源 / 昵享网
宜宾燃面,作为中国四川省宜宾市的一道传统美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据传,燃面最早起源于酉阳县和县城一带的啰嗦面,那时是将红烧肉放在面上拌着吃的一种小吃。随着宜宾地区新型调味品的加入,啰嗦面逐渐演化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宜宾燃面。
宜宾地处长江流域,明清时期是水陆交通的要道,南来北往的客商和马帮常常在此歇脚,这种繁忙的码头文化催生了多样化的饮食需求,宜宾燃面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当地人的最爱。纤夫和挑水夫等劳动者需要高碳水、高脂肪、重口味的实惠快餐来补充体力,宜宾燃面它重油无水、扛饿、便宜且口味好,成为了船工们的江湖食物。
关于宜宾燃面名称的由来,民间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因为面条可以点燃,这源于旧时代油灯普及,有人将面条放入油灯中作灯芯,久而久之便有了“燃面”之称。另一说则是因为燃面重油重辣,如同燃烧的面团,因此得名。这些传说不仅增添了宜宾燃面的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当地人民对这道美食的深厚情感。
宜宾燃面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对厨师的技能和耐心都有很高的要求。面条需煮至刚熟,捞出后充分甩干水分,再与化猪油、芽菜、葱花、味精、酱油、精盐、红油辣椒等调味品拌匀。淋入烧至六成热的猪油,并撒上熟芝麻和熟碎花生,一碗色香味俱佳的宜宾燃面便完成了。其成品面条松散红亮、香味扑鼻、辣麻相间、味美爽口,深受食客喜爱。
再吃一片肉
李庄白肉
图源 / 网络
李庄白肉,全名为“李庄刀口蒜泥白肉”,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据传,这道菜与周武王起兵伐纣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起义军将身首断开的妖狐苏妲己割片蘸蒜泥分而食之,而在抗日战争期间,内迁翠屏区李庄的文化人陶孟更是建议将这道菜改名为“李庄白肉”,使其名声大噪,成为李庄的一张名片。
李庄白肉的选材极为讲究,必须选用饲养时间在一年以内、不喂添加剂、皮薄肉嫩、肥瘦比例恰当的“长白山”或“约克”或“巴克夏”猪。而最佳的选料部位则是猪后腿将臀部去掉第一刀之后的部位,俗称“二刀肉”,每头猪仅有三公斤左右。这一部位的肉质佳,肥瘦均匀,无泡少筋,是制作李庄白肉的绝佳原料。
李庄白肉的制作工艺更是精湛无比。大厨们需先将猪二刀肉改刀,入锅煮熟,然后片成厚薄均匀(约0.2cm)的薄片。这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对刀工的要求极高。只有经验丰富的师傅才能将肉片切得轻薄透如纸张,肥瘦相连,不脱层分离。再配以由糍粑海椒、蒜泥、酱油、少许糖与味精调和的蘸水,将肉送入口中,肥美柔和、清香适口、爽滑柔韧的极品肉味便在舌尖上绽放。
最后吃几道特色菜
江安竹筒饭
江安竹筒饭,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利用。它选用的是一年左右、粗壮且竹节长度适宜的竹子作为容器,这样的竹子既能承受住长时间的烘烤,又能让米饭充分吸收竹子的清香,达到最佳的风味效果。
制作竹筒饭的过程,也是一场与自然的对话。先将糯米与精选的猪肉丁、豌豆等食材混合均匀,再装入竹筒中,随后用火慢慢煨炙,让竹筒内的食材在高温下逐渐融合,释放出各自的美味。
当竹筒表面泛起焦黄,散发出诱人的糊香时,便是竹筒饭大功告成之时。此时,用筷子轻轻掰开竹筒的表层,映入眼帘的是如婴儿肌肤般饱满、鲜亮的饭粒,猪肉丁和豌豆点缀其间,色彩斑斓,令人食欲大增。
夹起一筷竹筒饭,温实厚重中夹带着竹的清香,表层的膜外衣混合着里层的松软饭粒,豌豆的沙质混合着糯米的黏弹、猪肉的鲜,还有那独特的竹香,在口中交织成一首美妙的味觉交响曲,让人回味无穷。
安岳柠檬鸭
图源 / 百度百科
提及安岳,不得不提的就是那闻名遐迩的柠檬。而当这金黄诱人的柠檬遇上肉质鲜嫩的鸭子,会碰撞出怎样令人惊艳的火花呢?答案就在这一盘色泽诱人、香气扑鼻的安岳柠檬鸭中!
安岳柠檬,以其皮薄汁多、酸甜适中著称,是这道菜不可或缺的灵魂。精选的土鸭,肉质紧实,肥瘦相间,经过精心处理,去除了腥味,只保留最纯粹的鲜美。两者相遇,是自然与匠心的完美融合。
大厨们采用独特的烹饪手法,先将鸭肉慢火细炖至软烂入味,再巧妙融入新鲜柠檬汁与柠檬皮丝,既保留了柠檬的清新香气,又让鸭肉充分吸收了柠檬的酸甜,金黄与翠绿交织,既开胃又解腻,瞬间称为餐桌上的焦点。
宜宾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非遗文化的高县土火锅到小巧玲珑的红桥猪儿粑;从鲜香麻辣的筠连水粉与椒麻鸡到夜幕下的珙县巡场烧烤……每一道美食都是宜宾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都是这座城市深厚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让我们一起走进宜宾的美食世界,感受那份独特的味觉享受和文化韵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