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琢磨先生
最近刷新闻,发现很多人都陷在某种气氛里无法自拔,他们越来越快乐,恨不得能伴随着那种气氛翩翩起舞。就好像武大郎对着潘金莲端来的药,哇哇大笑:快,把来我喝了。
可要让我说水浒传里最惨的人,偏偏就是武大郎。生来穷,长来丑,为人实在肯吃苦又不贪心,然后就被自己的老婆戴绿帽子不说,还药死了。
我诧异,就这,武大郎每天都还能乐呵呵的去卖饼?
1
武大郎的乐,是因为他有一个精神寄托。虽然辛苦,但赚了钱就能回去养自己如花似玉的老婆,因此卖饼就有动力。这种精神寄托每个人身上都有,比如我们每天上班工作,那么下班哈皮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但是武大郎的这种寄托,它就是个冒牌货啊,他以为自己每天赚五个铜板,一个月就能给潘金莲买胭脂水粉,半年就能给她买个簪子,可潘金莲想要的,是武大郎给她买个宅子。
武大郎不懂,所以他每天都能高高兴兴出门去。但不懂的,又何止武大郎?
有人说武大郎死是活该,在当时那种社会里,凭他的出生和地位,是没有资格享受潘金莲这种顶级资源待遇的。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全对,不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一辈子都只能卖烧饼。武大郎的死,主要是因为他太容易被骗。要是他能每天卖烧饼的时候,隔三差五回去查个房,还能逮不到潘西二人约会?逮住一次,给武松说一下,保管揍的西门庆比猫还乖。杀鸡儆猴,连带那一片的人,见到潘金莲都得像避瘟神。
我的意思是,你可以不快乐,但不应该被蒙在鼓里。
2
刚刚跟一个钟点工聊眼下的热点话题,钟点工说:主角配角都很正常,就是群众演员太入戏了。
稍微有点判断力的人,估计都能猜到我们聊的是哪个话题。群众演员并不快乐,只是互相在假气氛之中拼命卖力,最后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痛苦。举个例子:这些年大家喜欢看励志书,各种大咖的成长经历、成功经历看得人眼花缭乱,干劲十足。什么任正非早年穷困潦倒,马云创业只有10块钱,马化腾白手起家……
全特么扯淡,任正非的父亲任摩逊自己办中学当校长,还是市政协副主席,岳父更是四川省副省长;马云虽然不比任正非,但他老爹马来法也是浙江曲艺协会的主席,也属于正处到副厅之间的职位了;还有马化腾,人家的父亲马陈术直接就是深圳盐田港集团董事长好吗?
为什么要把这些人的经历写成励志书来兜售?说白了,就是让你看,给你喝鸡汤,让你努力工作,并且感到幸福。但事实上,你努力工作所带来的最大效益,一定不在自己身上,这不过是打工人在为难打工人罢了。
当然我不否定任何一名打工人努力工作,毕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可能是目前社会中打工人为了求得进一步的生存空间唯一能做的事了。
努力赚钱可以,但千万别以为努力了,你的层级就变了。
3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他们开始质问:社会形态已经固定,我们90后、00后终究只能成为打工人,一辈子为上层打工,一辈子在工作与还贷之间浮沉,那我们寒窗苦读几十年有毛用?这种思想的出现,同样令那些资本家、政治家感到恐慌,因此之前一段时间有过这样一种回应:我们靠几代人积累的背景和财富,凭什么不如你寒窗苦读几十年?看上去,你竟无言以对。事实上,并非如此。
大多数人的祖上都努力奋斗过,并非只有某些人的祖上努力过。他们失败了,那是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不是谁更努力谁就能成功的。
所以这些人要给打工人树立一种理所当然的思想,拼命出版各种励志书籍,却隐藏掉自己的资源和背景。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对他们最有利的情况。
因为他们也害怕,毕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我不看励志书,我也不想欺骗自己,我信尼采:谁不把一天的三分之二留给自己,谁就是奴隶。
4
把以上三点放到一起,我想给大家讲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和谐的兔子农场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牧羊犬变成了狼。大家共处一室,兔子们毫不知情,正拼命夸耀自己油量的毛色。
就问问你们,怕不怕?
35岁以后的安全感找到了吗?这就开始烧柜子里的衣服了;50岁能还清贷款了吗?这就开始把生活美妙作为精神寄托了;每天留给自己的时间超过16个小时了吗?怎么突然就说自己翻身做主人了……
辛弃疾说: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百度告诉你,这句话的意思是:砍掉月宫里摇曳的桂树,让月亮撒下来的光辉更多。
可我怎么看,辛弃疾砍掉的都是某种黑暗力量。可笑的是,老师还要告诉我,这里用上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我可以没听过这句话,甚至可以不知道辛弃疾这个人,但我不愿意沉浸在被欺骗的自嗨里。
好[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