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乾隆帝颁行一则意义重大之上谕。此谕旨在为多尔衮昭雪,不仅恢复其睿亲王爵位,且追封谥号为“忠”,并明确该亲王爵位世袭罔替,以彰其过往功绩,此举措在清朝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乾隆在位期间,不仅下诏为多尔衮昭雪,以正其名。同时,在另一则具有重要意义的上谕之中,将代善、济尔哈朗、多铎、豪格、岳托、硕塞、勒克德浑等七位在清朝开国历程中功勋卓著的亲王,其爵位特旨定为世袭罔替。自此,“清初八大铁帽子王”这一特定称谓正式形成,成为清朝宗室爵位制度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概念。
在八大铁帽子王的规制待遇方面,乾隆皇帝采取了差异化的举措。具体而言,代善、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豪格以及岳托这六位铁帽子王,因其卓越功绩,获享配享太庙之殊荣。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庄亲王硕塞与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尽管同样身为铁帽子王,却未能获此尊荣,未被纳入太庙祭祀体系之中。
乾隆帝虽已敕封其为铁帽子王,却未赐予配享太庙之殊荣。究其缘由,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剖析:
【其一、配享的资格太高】
在清代的太庙规制体系中,存在着三个不同层级的供奉类别,分别为列圣列后、宗室功王以及异姓功臣。依据传统的“东尊西卑”理念,太庙的东配殿之内,安置供奉着十三位宗室功王;而与之相对,西配殿则承载着对十三位异姓功臣的供奉。
从客观视角审视,太庙东西配殿所供奉的功王与功臣数目极为有限。在清朝长达二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仅有26人获此殊荣,得以入祀太庙。
从配享的难度维度考量,宗室王公所面临的难度实则更高。若对此存疑,通过御史所罗列的配享功王名单,便可明晰。其名单具体如下:
在清朝的封王体系中,诸多亲王名号彰显着特定的历史意义与地位。其中有武功郡王礼敦,他在清前期发展中占据独特位置;通达郡王雅尔哈齐,亦于相关历史进程留下印记;多罗慧哲郡王额尔衮、多罗宣献郡王界勘,同样是清早期封王制度下的代表。此外,礼亲王代善,于政治格局中影响显著;睿亲王多尔衮,在政权更迭之际作用关键;郑亲王济尔哈朗,于特定历史阶段扮演重要角色;豫亲王多铎,军事等方面有突出表现;肃亲王豪格,历经诸多政治军事风云;克勤郡王岳托,在清朝发展进程贡献独特。而怡亲王允祥,在雍正朝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超勇亲王额驸策凌,于边疆事务等方面功绩卓越;恭亲王奕䜣,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影响深远。
在相关历史规制中,前四位郡王皆为追封。其身份或为努尔哈赤之长辈,或属同辈,此类追封本质上是荣誉性质的配享。而真正凭借自身功绩得以入祀太庙的郡王,实则仅有九位。
或有审慎之读者心生疑问:策凌并非宗室王公,缘何得以位列东配殿?此中缘由需加以阐释。策凌卒于乾隆十五年,初始之际,其与其余异姓功臣相同,皆享祀于西配殿。
乾隆四十三年正月,朝廷颁下旨意,将策凌的牌位迁入东配殿,其位次列于允祥之后。在东配殿供奉的诸多功勋王之中,策凌是唯一姓氏非爱新觉罗氏者。
于太庙配享的功王之中,除去四位追封者与策凌,仅有代善、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豪格、岳托、允祥、奕䜣八人。此八位王爷与其他被追封者及策凌,共同构成太庙配享功王的群体,在清朝太庙祭祀体系里占据独特地位。
在光绪二十四年,奕䜣获配享之荣。回溯至乾隆四十三年,彼时太庙之中仅有十二人。庄亲王硕塞与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由于出生时期相对靠后,于大清开国之际,未能得遇建立卓著功勋之契机,故而在功绩量级上,与前述功王存在显著差异。
入关之后,硕塞与勒克德浑所建勋业颇具可观之处。此乃乾隆帝在审慎酌定铁帽子王名录时,将二人纳入其中的关键缘由。
【其二、总体而言功劳不如配享功王】
代善与济尔哈朗,在历史进程中举足轻重。自天命至顺治四朝,后金政权奠基与大清开国之际,诸多重大征战,皆有二人身影。就资历而言,二人堪称深厚,较皇太极犹有过之。
于太祖众多子嗣之中,多尔衮虽年纪较轻,然其功绩卓著,主要彰显于崇德与顺治两个时期。特别是在大清入主中原并完成统一的历史进程里,多尔衮可谓功勋彪炳,厥功至伟。
多铎,乃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幼子。于顺治时期,其功勋卓著。在军事征伐方面,多铎率军南下,成功攻克扬州与南京等战略要地。彼时,他击败明朝大学士史可法所部,覆灭福王政权,由此奠定了清朝在江南地区的统治基础,为大清占据半壁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从军事作战能力的维度考量,多铎堪称清朝初期首屈一指的军事统帅,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辉煌战绩,在清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岳托与豪格皆为太祖之孙,较之于多尔衮、多铎,二人年龄稍长。岳托在军事领域表现卓越,以其擅长征战、多次立下非凡战功而著称,深受皇太极的器重。
崇德三年,此人统率军旅深入山东,却不幸于军中溘然长逝。倘若其能延续生命至大清顺利入关之际,依照当时的封爵制度与历史发展脉络推断,其爵位极有可能由郡王擢升至亲王。
在清朝历史进程中,豪格于顺治三年获授靖远大将军之职,奉命统领军队征伐四川。凭借卓越军事才能,仅一年时间,便成功剿灭张献忠势力,此役堪称其军事生涯显著功绩。乾隆帝基于对豪格这一重大军事成就的考量,特赐其爵位世袭罔替之殊荣,并准予配享太庙,以彰其卓著功勋。
相较之下,庄亲王硕塞与勒克德浑在军事履历方面稍显逊色。硕塞于清军入关之后,方投身随军征伐,其军事行动主要为追随多铎挥师南下,对明朝展开攻伐。
自顺治三年起,其开始独立统兵作战。期间,所涉战事多为平叛之类,规模相对有限,于历史进程中的影响力亦未达显著程度。
勒克德浑与硕塞境遇相仿。多铎攻克南京之后,委以勒克德浑镇守之重任,令其负责战后局面的整饬。此后,勒克德浑率部先后挺进湖广、移师广西。其军事生涯中,最为关键的一役,乃成功擒获南明重要官员何腾蛟。鉴于此卓越战功,勒克德浑获封顺承郡王。
硕塞与勒克德浑由于年纪尚轻,在开国诸王大多辞世之际方才步入建功立业之途。是以,于顺治帝亲政之后,他们获得契机,得以在政治领域崭露头角,扮演起举足轻重的角色。
需着重提及的是武功郡王礼敦配享太庙的具体时间节点。在清代,崇德元年,武功郡王礼敦成为首位获配享太庙殊荣者。自清朝定都北京后,其神牌由盛京太庙迁移至北京太庙,并供奉于东配殿上首第一龛,此龛位在东配殿中堪称最为尊崇之位。
顺治十一年,另有三位追封郡王同时获得配享之荣。而第五位获此殊荣者,乃怡亲王允祥。雍正八年,怡亲王薨逝,随即得以入祀太庙。
除奕䜣之外,其余功王均于乾隆四十三年获配享太庙之殊荣。彼时,乾隆帝对太庙位次予以重新布局,将允祥后移并确定于北首十一龛,且将策凌自西配殿迁至东配殿,使其位列允祥之后。至光绪二十四年,奕䜣承蒙特旨,得以配享太庙,成为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获此待遇的功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