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一篇我们研究探讨了第五次战役专题系列的第十篇:宋时轮王近山都给12军下命令!军令不一谁的责任大?今天我们接续探讨第十一篇:攻守何以180度转换?李奇微反攻有哪几点快准狠?
探讨第五次战役,敌军最高指挥官李奇微是我们绕不开的一个人物。西方有的军事史学家认为:“李奇微在朝鲜上任,挽救了第8集团军和联合国军濒临覆亡的命运”。这句话虽有些夸大,却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李奇微远比他的前任麦克阿瑟更难缠、更难对付。
复盘看一下第五次战役的总体战术打法,分析起来并不复杂。我军还一如前三次战役那样,运用的是大范围多层穿插迂回,通过快速的战役战术分割包围敌人并最终歼灭之。然而此时李奇微却悄然改变了以往战术。这种新战术浸透着“快准狠”,致使第五次战役迅速出现攻守转换,我志愿军在收局时出现了极大的被动。
第一,始终保持着反攻态势,磁性战术运用得够狠。
前三次战役,志愿军可以说打得是酣畅淋漓。面对志愿军的猛烈攻势,受挫的敌军大有些兵败如山倒之势,几致首都汉城都主动放弃。然而,经过第四次战役敌军的主动进攻和我之运动防御后,美军主将李奇微在与我军的作战实践中,发现了我后勤保障能力弱的特点,研究总结出了我军“礼拜攻势”和“月圆攻势”的作战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推出了很有针对性的磁性战术。
这种磁性战术,使得志愿军数十万大军发不出力。因为你一进攻他就凭借机械化部队强大的机动能力,快速地脱离你而去。这种脱离大概也就二十公里左右。因为他判断你步兵一夜的最大追击能力也就是这样的距离。等你快追上之时,他又开始如法炮制。而当你保障最终耗尽跟不上,进攻达到顶点之时,他再实施快速的反击。
应该说李奇微的这一招还是够阴够狠的,使得我第五次战役最初设想的歼灭“联合国军”几个师旅的目标,根本上无法达成,甚至连美军一个建制整团都没有歼灭掉。非但如此,美军通过这种磁性战术始终保持阵形不乱,始终保持与我接触,并不断蓄势时刻准备对我反戈一击。
战场局势就是这样,你准备大范围迂回穿插一击制敌,而敌却不让你迂回穿插,并时刻保持着随时反攻态势,一旦瞅准时机便立马开始反扑,通过攻守易位使你陷入被动。第五次战役便正是这样的一个总体演变过程。
第二,不时判断着进攻顶点,反攻时机把握得够准。
判断是否达到作战顶点,这对一个指挥官来说是很要劲的。让我们看一下双方对战局达到顶点问题是如何判断认知的。
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是于1951年5月16日发起,前线指挥官宋时轮陶勇王近山正是在战役的第4天,即5月20日,向彭德怀提出了如“不能搅出一个大结局,则不如就此收兵”的建议。而彭德怀是于次日即5月21日采纳三人建议,并正式下达结束第五次战役命令的。对于陶勇王近山这样一向敢打敢冲的猛将来说,连他们都提出了“不如就此收兵”的建议,可见我已经达到了进攻顶点,再攻下去实在是有些吃力了。
我们再看一下李奇微是怎么判断的。战役发起的第3天即5月19日,李奇微飞往朝鲜,将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和第9军军长霍格、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召集到一起,几人共同研究了下一步反攻方案。这个方案将原先曾设想的从议政府至铁原走廊的反击方案,升级为整个战线,这也使得反击不再是一个战术级的行动,而是战役级的大规模的反击作战行动。
美军的整个反击行动是由西向东递次展开的。美军第1军首先于5月20日在西线发起,美第9军和第10军于23日分别在中线和东线发起,韩军第1军团则于26日在东海岸沿线地区转入进攻。
我们对比一下不难发现,敌我双方攻守易位的时间点竟然出现了耦合。因为彭德怀虽然是于5月21日下达的结束战役命令,但同时又规定“统一于23日晚开始向指定地点移动”。这一时间点恰是中线和东线美军发起反攻的时间点。不得不说,李奇微无论是判断我之进攻顶点,还是把控反攻节点,都是很有一套的。
第三,采用特遣队方式穿插,割裂防线实施得够快。
无论是志司的彭德怀、邓华、洪学智,还是几大兵团司令及不少军长们,在后来的总结回忆中都提及到美军那么快地实施反扑,并敢于以营一级的特遣队实施快速前插割裂,实在是出乎志愿军上下的意料的。前三次战役不要说反扑,基本上呈现的都是兵败如山倒的颓势。这一次敌居然敢于上升到战役一级的大规模反扑进攻,上升到营级特遣队一级便敢大胆前插割裂。这说明美军的战术打法有了极大的改进。
实际上,美军从第四次战役砥平里的坚守,便说明其对战局发展走势及打法有了新的判断和实践尝试。也正是从砥平里开始,美军经过最初几次战役的不知所措,终又回归到了理性和常态,并且其战法显然也较前更有针对性。
战争就是这样,此消彼长你来我往,这符合战争的辩证法。可以说李奇微以上的这几手快准狠,的确给我造成了极大的被动和麻烦。但也恰恰经历了这种被动和麻烦,才更大程度地淬炼了志愿军指挥员们的韧劲与意志。这也才有了紧接着的铁原阻击战、华川阻击战的铁血硬抗,也才有了后来上甘岭战役的誓死血拼。
下一个研究探讨第五次战役的题目是:180师失利太惨痛?责任到底该怎么区分?欢迎关注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