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一篇我们研究探讨了第五次战役专题系列的第七篇:宋时轮一下子指挥9个军!可圈可点在哪?不足在哪?今天我们接续探讨第八篇:关键当口陈赓宋时轮任第二第三副司令!彭德怀这样安排有何深意?
让我们先看一下1951年5月27日彭德怀给毛泽东主席的电报,在简短报告了五次战役有关情况后,关于人事安排这样建议道:“为便于联系各野战军,志司似应增加陈赓为第二副司令员,宋时轮为第三副司令员”。
让我们再看一下5月27日是一个什么时间节点。此时第五次战役已进入到战略防御阶段,180师已被围下落不明,20军58师的华川阻击战从即日打起;铁原阻击战于次日即28日打起。可以说战役到了最困难最危险的阶段。在此关键当口,彭德怀为何向主席提出了志司领导人事安排的建议呢?
第一,五次战役最关键之时彭德怀的指挥形单影只,建议陈赓宋时轮任副司令,是加强志司集体领导的现实需要。
指挥是战役战斗的龙头和核心,其客观属性虽需要军令贵一,但同时更需要集体的智慧。我们在探讨第五次战役的时候,总觉得无论是从志司层面,还是兵团层面和军的层面,在指挥上仿佛都出现了问题。为此,彭德怀还专门发电对“12军和60军作战指挥中存在的混乱问题”进行了通报批评。
至于志司总部层面的问题,除五次战役多了一个兵团层级指挥客观情况外,还有一个重要一点便是彭德怀指挥助手缺乏,他实在是有些形单影只。当时,第一副司令邓华受彭老总委派先去与朝鲜东线指挥官金雄交换意见,后又率几个军长、政委回京向主席汇报并接受指示;第二副司令洪学智此时已兼任后勤司令员,在后指组织指挥极为繁重的后勤保障,所以他肯定也脱不开;第三副司令韩先楚前几次战役一直在前指,身体一直不好,五次战役时彭老总决定让他回国治病。
最大的一次战役,最关键最危险的战局,最需要集体智慧的时候,结果此时彭老总身边三个副司令一个都没在。《彭德怀全传》和《洪学智抗美援朝回忆录》中都提到了五次战役的时候,彭老总在指挥室“来回踱步、焦躁不安”问题。为此,彭老总后来还特地把洪学智从后指给叫了回来。
四大兵团、百万大军参战,且经常分多个方向和多个集团,从指挥的现实需要和科学合理哪个角度看,志司领导指挥层面都应再给彭老总多配几个副司令助手。所以,这个当口任命陈赓、宋时轮为志司副司令,完全是现实指挥作战之需要。
第二,随着二番部队入朝参战,和邓华一样的几大名将云集,彭德怀只有把这些名将安排好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
随着宋时轮的9兵团、杨得志的19兵团、陈赓的3兵团等二番参战部队入朝,这样一来志愿军在兵团层领导以上,在原有的邓华、洪学智、韩先楚三人基础上,一下子又增加了3人。而真要从资历上论起来,陈赓、宋时轮资历较邓华老一些,杨得志则与邓华不相上下。这四人资历都是正兵团级,而洪学智、韩先楚当时则以兵团副司令任志司副司令的。从名气上讲,陈赓、宋时轮、杨得志也都算得上一代名将。
几大名将云集,安排调整好了肯定更利于形成合力,更利于战役的组织指挥。正如彭德怀在电报中说的“为了便于联系各野战军”,将二野系的陈赓和三野系的宋时轮升任为志司副司令,的确是个安排合适位置的问题。
而安排好的最大问题就是谁任第一副司令的问题,毕竟陈赓宋时轮资历老于邓华。好在邓华表现得非常谦逊低调,早在5月15日他便以个人的名义,直接向中央军委总干部部并毛泽东主席发了电报,表示他改任第三副司令,第一、第二副司令分别由陈赓、宋时轮担任。
邓华作为时任的第一副司令,他的谦逊与低调,无疑为彭德怀安排好这几大名将解开了一个死扣。原本彭德怀可按邓华的建议按陈赓、宋时轮、邓华的顺序安排三个副司令,最终他为何没有采纳邓华的建议,为何还仍维持邓华第一副司令的顺序不变??
第三,邓华陈赓宋时轮分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既重资历更重实战,也给志司未来第二任司令安排留下了伏笔。
战争年代安排人事,有其现实性和特殊性。对于陈赓、宋时轮、邓华、杨得志四人,彭老总在不同时期分别当过他们的上级、老首长,可谓知根知底、非常了解。但最终还是维持邓华第一副司令不变,主要基于这几点理由:
一是出于志司指挥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考虑。志司是以13兵团司令部为基础组建的。志愿军的前四次战役也主要是以13兵团为主打的。如果一下子把新来的陈赓、宋时轮提为第一、第二副司令,原来13兵团的三个副司令全都排在后面,肯定不利于指挥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至少明面上也会让首批入朝作战的13兵团指战员们会有感觉 。对此,富有多年带兵打仗经验的彭德怀不会不清楚这一点。
二是出于邓华通过实战检验确实过硬考虑。经过大半年的作战,邓华对敌情、我情、战场环境等方方面面都非常熟悉,作战指挥上也很有见地,已经成了彭德怀不可或缺的主要助手。据称,彭德怀训过很多人,但却独独没训过邓华。甚至一向不轻易表扬人的彭德怀,对邓华赞誉有加,说他“知识丰富,很有头脑,考虑问题有眼光,也比较周到”。显然,在彭德怀以为,战争年代人事安排固然需要看资历经历,但更应看战争的实际需要。而通过前几次战役实践,邓华恰恰表现出了能力素质过硬、指挥打仗过硬这一特点。
三是出于志司未来接班人培养的需要考虑。这个问题是帅克延伸分析的话题。彭老总当时或许不太可能考虑到未来志司司令接班人的问题。但从我军高级将领一代代传承接续的角度,一代代积极培养的角度,每一位高级领将领总是有意无意地重用、摔打、历练他所看上的人。彭德怀也不例外。这一点,从他四次战役时回京向主席报告时,立马叫邓华代他指挥便可得到佐证。而从彭德怀后来回京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不再返回朝鲜前线,陈赓过渡了两个月的代司令后,最终由邓华长期代理,并于1954年正式接任志愿军第二任司令看,彭德怀始终坚持让邓华任第一副司令,恰又无巧不巧地为邓华成为他的志司接班人埋下了一个很好的伏笔。
下一个研究探讨第五次战役的题目是:宋时轮陶勇王近山联电首提中止战役!该如何评价?欢迎关注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