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9年,南昌沦陷,蒋介石拍案怒斥薛岳:“奇耻大辱!务必收回!”
一座城的失守,背后是战略的失误,还是实力的悬殊?这场耻辱,如何洗刷?
1939年,南昌是一座看似,就要被战火吞噬的城市。
位于赣江与抚河交汇处,南北贯通,东西相连,自古以来,南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昌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连接华中与华南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国军队在长江中游的重要据点。
对于日军来说,拿下南昌,意味着打通长江流域,进而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对于中国军队来说,守住南昌,就是守住西南的门户。
1939年初,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将目光锁定南昌,他的目标很明确:迅速攻占南昌。
中国军队方面,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负责南昌防务。
薛岳是抗日名将,曾指挥过多次重大战役,但这一次,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南昌的防守形势并不乐观,薛岳的队伍装备落后,兵力分散,后勤补给困难,日军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士气高昂。
薛岳清楚,硬拼不行,必须智取,制定了“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试图通过层层设防,延缓日军的推进速度,为后方争取时间。
他在南昌外围构筑了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位于修水河一线,由第32军和第49军驻守;第二道防线位于南昌城郊,由第79军和第74军驻守;第三道防线是南昌城本身,由第102师和第139师负责防守。
薛岳还命令部队在防线上挖掘战壕,修筑工事,设置障碍物,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大限度地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
现实远比想象残酷,薛岳的队伍的防线看似严密,实则漏洞百出。
兵力不足,装备落后,士兵训练水平参差不齐。更重要的是,日军早已摸清了薛岳的队伍的部署。
1939年3月,冈村宁次下达进攻命令:“三天之内,拿下南昌。”
南昌城内,气氛紧张,老百姓拖家带口逃离,街道空无一人,薛岳的队伍在城外挖掘战壕,修筑工事,但时间不够,资源有限,薛岳知道,这一仗,凶多吉少。
3月17日,日军发动总攻,上百架战机呼啸而来,炸弹如雨点般落下。
南昌城外的防线瞬间被撕开,日军地面部队紧随其后,坦克、装甲车碾压而过。
薛岳的队伍拼死抵抗,第32军军长宋肯堂亲临前线,指挥部队死守阵地,士兵们用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的钢铁洪流。
差距太大,日军火力凶猛,薛岳的队伍节节败退。
修水河一线,战斗惨烈,日军用重炮,轰击薛岳的队伍的阵地,随后步兵发起冲锋,薛岳的队伍依托战壕和工事,顽强抵抗,日军火力太猛,阵地一个接一个失守。
第32军的一个连,坚守阵地整整一天,全连官兵几乎全部阵亡。连长在最后一刻拉响手榴弹,与冲上阵地的日军,同归于尽。
3月20日,修水河防线崩溃,日军突破第一道防线,向南昌城郊推进。
第二道防线的战斗更加激烈,第79军和第74军,在南昌城郊与日军展开激战,日军用坦克开路,步兵紧随其后。
薛岳的队伍缺乏反坦克武器,只能用集束手榴弹,和燃烧瓶对付日军坦克。
一名士兵抱着燃烧瓶,冲向日军坦克,刚靠近坦克,就被日军机枪击中,用尽最后的力气,将燃烧瓶扔向坦克,坦克起火爆炸,士兵也倒在血泊中。
3月23日,南昌城郊防线失守。日军兵临城下。
薛岳下令死守南昌城,城内守军兵力不足,弹药匮乏,日军用重炮轰开城墙,步兵蜂拥而入。
巷战持续了两天,薛岳的队伍逐街逐屋抵抗,寡不敌众,日军用火焰喷射器烧毁房屋,用机枪扫射街道。
薛岳的队伍的抵抗越来越微弱,3月27日,南昌沦陷。
薛岳站在城外的高地上,望着浓烟滚滚的南昌城,握紧了拳头,这场失败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是耻辱。
1939年3月27日,南昌沦陷的消息传至重庆。
蒋介石的办公室内,空气凝固,电报被揉成一团砸在地上,侍从屏息垂首,无人敢动。
窗外山城的雾气裹着阴沉的雨,桌上青瓷茶杯里的水早已凉透。
蒋介石抓起钢笔,在战报上狠狠划出一道裂痕——“耻辱”二字几乎穿透纸背。
南昌失守,西南门户洞开,日军若沿赣江长驱直入,湖南、广西将腹背受敌。
更致命的是,这场溃败,发生在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战略的关键阶段——1938年武汉会战后,中国军队退守西南,南昌是少数仍握在手中的长江中游重镇。
此刻的丢失,无异于在国际舆论面前,撕开一道血淋淋的伤口。
重庆黄山官邸的会议室里,连夜召开的军事会议,充斥着火药味。
蒋介石的训斥声,穿透木门,走廊上的参谋们,下意识放轻脚步,地图上的南昌,被红笔粗暴地圈起,薛岳从前线发来的战况报告,被摊在桌角,纸张边缘沾着未干的茶渍。
“修水河防线为何三日即破?第二道防线驻守的79军,为何未按计划增援?”蒋介石的指节叩击桌面,目光扫过在场将领,无人应答。
参谋总长何应钦递上一份伤亡统计:南昌战役中,中国军队阵亡2.3万人,日军伤亡仅2400余人。悬殊的数字刺痛了蒋介石的神经。
次日拂晓,薛岳接到急电:速返重庆。
3月30日,薛岳风尘仆仆踏入黄山官邸,会议室中央的沙盘上,南昌城的模型,插满黑色日军旗帜。
蒋介石背对门口,手中攥着军帽,呢料大衣的褶皱里,还沾着前线带来的尘土。
“南昌丢了,日本人下一个目标就是长沙。”蒋介石突然转身,沙盘边缘的赣江模型,被撞得微微一颤,“你告诉我,第九战区还剩多少家底?”
薛岳沉默,他比谁都清楚现实:南昌一战消耗了,第九战区三分之一的精锐部队,残部退守高安、奉新一带,火炮损失殆尽,士兵连绑腿都打着补丁。
可此刻解释等于推诿,他向前一步,指尖按在沙盘边缘:“给我三个师,两个月时间。”
蒋介石冷笑:“两个月?冈村宁次拿下南昌只用了十天!”
4月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达第177号密令:“限期收复南昌”,文件末尾的“蒋中正”三字力透纸背,仿佛刀刻。
薛岳的指挥部迁至高安祠堂,发黄的军事地图铺满供桌,参谋们用红蓝铅笔,标注着日军布防:第101师团驻守南昌城区,第106师团控制西郊,江面上游弋着日军炮艇。
更棘手的是情报显示,冈村宁次已在赣江北岸,构筑了纵深达20公里的防御工事,铁丝网与碉堡群犬牙交错。
“不能强攻。”薛岳撕下一页日历,在背面勾画箭头:主力佯攻南昌吸引日军,另派精锐,穿插至奉新切断日军补给线。
这个方案极度冒险——穿插部队要穿越30公里日军控制区,稍有不慎便是全军覆没。
命令下达:第74军51师师长王耀武,率部执行穿插任务。临行前,薛岳将佩枪拍在桌上:“若失败,先用这把枪毙了我。”
王耀武的部队扔掉钢盔,用草绳捆住刺刀,防止反光。
五千士兵像沉默的鱼群,潜入赣江支流,河水漫过腰间,机枪零件用油布裹紧顶在头上。对岸日军的探照灯,扫过水面时,所有人屏息沉入水中,只留芦苇管呼吸。
凌晨三点,先头连摸进日军岗哨,哨兵喉管被割开的瞬间,血喷在铁丝网上。
工兵剪开三道障碍,爆破组将炸药塞进碉堡射击孔,巨响惊醒了南昌城的日军,但为时已晚——奉新至南昌的公路,已被炸出五处断点。
消息传回指挥部时,薛岳正盯着怀表。秒针划过十二点的刹那,他抓起电话:“全线反攻,现在!”
4月21日,反攻开始。中国军队兵分三路,一路佯攻南昌,吸引日军注意力;另外两路迂回包抄,切断日军退路。
战斗异常惨烈,日军凭借坚固工事和火力优势,顽强抵抗。
中国军队多次冲锋,伤亡惨重,薛岳毫不退缩,他命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必须拿下南昌!”
终于,5月初,突破了日军防线,攻入南昌城内,巷战再次打响,这一次,中国军队士气高涨,日军节节败退。
9日,南昌收复,薛岳站在城头,望着满目疮痍的南昌城,长舒一口气。他兑现了对蒋介石的承诺。
南昌的失守与收复,我们看到的是残酷,还有中国军队的坚韧,这场战役,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意志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