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鲁迅的《白光》:权力垄断的让人绝望!

颜威说历史 2024-12-06 17:20:39
《白光》

《白光》最初发表于1922年7月10日上海《东方杂志》第19卷第13号,后收录在鲁迅的《呐喊》文集中。

《白光》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跟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样,说的都是关于科举制的。在《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好歹考了一辈子,最终中举了。但是鲁迅的《白光》中,陈士成考了一辈子,啥也没捞到。

当时的社会,始终深受科举制度约束,出身寒门的人,如若想要成功登入上流社会,只有中举一个途径,陈士成就是长期奔走于这条路上的一员。可他收获的结果却是一连十六次的榜上无名,此后他终于不堪重负,精神状态变得愈来愈迷离,已经跌入绝望的深谷。

十六年来,他错过了应该要绽放光芒的人生阶段,每日都将所有的时间精力投放在学习上,可是最终一无所获,越来越绝望,绝望到最后已经不堪重负,精神恍惚,越来越迷茫。最后居然患上了妄想症。

妄想有朝一日能够发财,发家致富,当不了官,做个发财梦还不行吗?但是他的发财梦不是什么正道,而是祖母口中可以发财的谜语。那就是这屋子下面埋着无数的银子,要是谁循着地上闪起的白光走,谁就能找到银子。

那么,陈士成挖到银子了吗?没有,不仅如此为了挖银子,他还闪了腰骨,还是一无所有。过了四五年,他终因精神病严重,用剪刀戳破喉管,在一团白光的照射下落得投水身亡的悲惨结局,此后不管是他的肉体亦或是精神,都从这个世上消失不见了。

鲁迅的《白光》,让我们看到了绝望,什么绝望呢?绝望不止是陈士成个人的绝望,而是对社会的绝望。绝望这个社会还有没有救,绝望国民性还能不能改变。而这背后的实质是对专制的绝望,权力垄断的绝对。

权力垄断的让人绝望!

表面上看,陈士成的悲剧人生是被传统落后的封建科举制度所累,身为一介文人在经历过十六次的科举失败后,不仅仅没有及时清醒过来去过平凡人的日子,却妄想着发财,最终更由此致死,反映出鲁迅对深受封建制度约束而不开化人的绝望。

其实,所谓科举制背后是专制,是一种权力垄断。专制下,君主垄断一切权力,凌驾于一切法律和制度之上,权大于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天下所有人都是君主的臣民。

君主通过自上而下层层任命官吏的方式来完成权力的确定和行使,掌握一切官吏的任命,官吏权力来源于君主。所以说读书人想要获得官吏,必须接近权力,接近君主,只有君主才有最终任命权,权力高度垄断。这就决定了路径很难。

权力垄断导致所有人都挤破了脑袋,千军万马,每个人都想攀附,都想依附,竞争的惨烈可想而知。所以陈士成考了十几次都没有成功,最终他绝望了,绝望后的他只能寄托于神明,幻想靠着挖掘财宝而实现人生的梦想。

实在可悲,悲哀啊!鲁迅就是看到读书人的悲哀,于是借助陈士成来揭示出专制社会的荒诞,权力高度垄断、排他、封闭,导致社会的荒诞。

同时,鲁迅也表达出了对社会的绝望,对当年大革命的失望,对国民性的失望。当他认识到愚昧麻木,被封建思想和传统道德严重禁锢着的国民对他犹如对待“生人”,根本不可能在同一方向上与他的情感呼唤发生共鸣时,便深深失望了。失望而绝望。与其说鲁迅是对科举制的批判,倒不如说是对国民性改造的失落,对专制社会的失望,对权力垄断的绝望。

本文参考文献:

鲁迅.《呐喊·白光》

杨小宇.从《呐喊》看鲁迅小说的绝望感

赵江滨.《反抗绝望及其他——鲁迅的生命哲学探幽》

3 阅读:44
评论列表
  • 2024-12-14 13:16

    这文章堆积词句就象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不是抄别人的就是混杂着作者弱智般的论段,这是一个弱智在秀智商吗?

颜威说历史

简介:故事说人物,人物说人性,人性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