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宏杰的《朝贡圈》:为什么专制社会的君主都热衷于优越感?

颜威说历史 2024-12-28 15:11:41
《朝贡圈》

《朝贡圈: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是张宏杰先生的《简读中国史》系列推出了第三本,这个系列的书一共有四部《简读中国史1: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简读中国史2:中国历代腐败背后的权力与财政》《简读中国史4: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朝贡圈: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是第三部。

其实,最开始接触张宏杰是从他的《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开始,当时我还在读书,觉得写的还不错,在他看来我们的国民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我们的国民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后来又看了他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和《饥饿的盛世》,观点比较新颖。比如《饥饿的盛世》都认为典型的康乾盛世,但是在张宏杰看来,这是虚假的繁荣。

而这本《朝贡圈: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主要讲述的古代中国以及朝贡国之间的关系和秩序,系统地梳理了朝贡国家的分类,写了几个主要国家在朝贡体系中的位置以及朝贡关系的实质。比如“朝鲜:朝贡圈里的模范生”“日本:朝贡圈里的游离分子”“越南:朝贡圈里的两面派”等等,还有琉球、缅甸、泰国,都基于自身现实需要,与中国维持着或远或近、各具特点的朝贡关系。

表面上看,朝贡关系在于礼仪,在于国与国,在于宗主国和藩属国之间的关系,一种朝贡。本质上是一种臣服,一种征服,被朝贡国和朝贡国其实好比是君主和臣子,体现了宗主国的优越感,尤其是唐朝以及明清两朝非常热衷于番国过来朝贡。那么,这些王朝为何热爱朝贡呢?

除了外交之外,更多的原因,正如张宏杰在《朝贡圈》第九章“明朝朝贡国数量为什么史上第一”中说的一样,那就是:好大喜功,炫耀国力,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彰显优越感,为了统治的需要。

“花了很大力气招徕各国进贡,营造万国来朝的氛围,来向国内臣民彰显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而明朝这个朝贡体系,这个好大喜功,使得自己的财政大量流失,张宏杰在书中说:

“大明王朝的正规财政汲取能力并不强,财政收入不高,却大量地通过朝贡体系流失,导致大明王朝在开国初期,财政体系就接近崩溃。皇宫之内海外香料和土产堆积如山,国库却没有现金,只好把胡椒和香料发给百官,充抵工资。”

由此可见,这些统治者喜欢这种万国来朝的感觉,为了自己的好大喜功,面子工程,把钱大把大把的往外撒,结果自己国内国库空虚,老百姓生活清贫。

不光是明朝,类似的例子还有隋朝的隋炀帝。当年隋炀帝在元宵节等会的邀请各国使节和商人,免费吃喝玩乐,把树都缠上丝绸。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一·隋纪五》记载有: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廷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囯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

“我看贵国老百姓还有很多生活很清贫,衣不遮体的,怎么用丝绸缠树”,结果官吏们都无法回答。一个连胡商都看出来的,难道官吏看不出来吗?不是看不出来,是不敢说,不是不敢说,是不能说,说出来怕乌纱帽不保。

所以说,专制社会的君主们都爱这种炫耀、炫富,好大喜功,满足虚荣、优越感,给人一种大国气派,大国风范,彰显自己的财大气粗,国民生活富裕,百姓安居乐业等等。说自己的制度成功,文化成功,让胡商和使节们感到惊讶,惊叹。但实际上呢?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表面上好像社会上没有什么丑恶,一派盛世繁华,实际上骨子里已经烂透了,各种矛盾丛生这也是张宏杰没有深入解读的地方,当然他主要在于秩序的解读,而不是对本质的剖析。

为什么专制社会的君主都热衷于优越感?

因为专制社会的君主权力垄断,拥有一切权力,国内已经是至尊了,“九五至尊”,是皇帝。觉得国内已经无法继续彰显自己的威严和面子了,所以只好向外扩展,那就需要获得“万国来朝”“天下共主”的荣誉,而这种荣誉又提升其在国内统治的威望。

所以越多的外来番邦认可越好,不管什么外国,只要认可,能让君主获得优越感和面子,君主的赏赐往往也是丰厚的。专制统治者对朝贡国的丰厚赏赐似乎更是想要在朝贡国的使臣面前展示或炫耀帝国的经济实力,所以奉行的“厚往薄来”,就是为了加强统治者的尊严、权威以及优越感在内的精神要素。

同时,番邦朝来跪拜的礼仪也是复杂的,制定这些复杂的朝贡礼仪不仅维持了一种稳固的君臣关系,强化了朝贡体系中的尊卑有序的等级制格局,而且在一系列繁琐朝贡礼仪的背后恰恰满足了君主那种权力垄断的虚荣心和优越感。

本文参考文献:

张宏杰.《朝贡圈: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

陈威.《明朝建立朝贡体系的动机分析——以优越感、合法性和安全性为工具》

1 阅读:25
颜威说历史

颜威说历史

故事说人物,人物说人性,人性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