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6年冬季,华东野战军在宿北战役中迎来了关键一战。当时,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和第8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敌军如潮水般涌来,形势万分危急。
就在这关键时刻,第1纵队司令员叶飞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要求1纵撤退。叶飞深知撤退意味着放弃已经取得的战果,他坚决反对,坚持要与敌人血战到底。
多年后,叶飞在回忆录中提及了这场战役,但是并未明确指出是谁下令撤退的,只是含糊地称其为“山野前指负责同志”,这引发了后人的诸多猜测。与此同时,20军军史却记载这是“野司”下达的命令,两种说法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如果按照叶飞所说是“山野前指负责同志”下达的命令,那么此人应该是陈士榘;而如果按照军史记载的话,那么当时应该是粟裕下达的这一命令。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一场战役会出现两个指挥所呢?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刚刚合并为华东野战军,指挥系统尚未完全统一,建制也未重新梳理,这种过渡期的混乱导致了两个指挥所并存的局面。
在战役打响时,山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正带领着参谋处副处长王德及部分参谋,与第8师指挥部一起行动,主要负责前线指挥,因此被称为“山野前指”。

而当时华中野战军司令部的人员尚未抵达华东野战军司令部(野司),仅有粟裕一人先行前往。陈毅等山野指挥员也还在路上,尚未抵达野司。
在这种情况下,陈士榘在前线指挥,更能根据战场形势做出及时决策,而粟裕在野司的指挥权尚未完全确立,难以直接干预前线部队的行动。因此,根据当时的战场情况和指挥体系,陈士榘作为“山野前指”的主要负责人,下达撤退命令的可能性更大。

尽管当时指挥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但1纵在叶飞的坚持下没有撤退,华东野战军也在宿北战役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场战役不仅标志着华东野战军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还展现了我军在复杂环境下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
陈毅在战役结束后赋诗称赞:“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

maris
宿北战役,叶飞真是立了大功[点赞]
韭菜炒大葱
陈士渠指挥确实有问题,宋时轮就被他坑得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