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023
2. 《冠心病防治指南》, 中国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2022
3.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 2021
张大爷今年65岁,身体看起来还算硬朗。
平时晨练打太极,饮食清淡,家里人都觉得他身体不错。可就在前几天,他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剧烈的绞痛,额头冒汗,脸色发白,家人赶紧把他送到医院。

医生一查,发现是急性心肌梗死,需要紧急手术。家里人都纳闷:“平时他不是挺健康的吗?怎么就突然犯病了?”医生叹了口气:“光看外表是看不出真正的危险信号的。
很多冠心病患者,其实早已埋下隐患,只是自己不知道。”
这并不是个例。生活中,许多中老年人觉得自己没什么大毛病,偶尔胸口闷一下、走路累一点,觉得是“上了年纪正常的现象”。
可很多时候,危险已经悄悄逼近。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有6个关键指标可以帮助识别冠心病患者中“特别危险”的人群。
这些指标,能预测未来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还能帮助患者更好地预防和干预。这6个指标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降低风险?

第一个指标是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这听起来像个高深的医学术语,但它就像是血管中的“水垢”测量值。
如果把血管比作水管,那么CAC就是测量水管内壁结垢程度的“分数”。数值越高,说明血管壁上的钙化斑块越多,血管越“脆”,发生心梗的风险就越大。
很多人以为,血管堵塞到90%才会出问题,许多急性心梗患者的血管狭窄甚至不到50%。因为真正危险的不是“慢慢堵住”,而是斑块突然破裂,形成血栓,瞬间堵死血管。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没什么大问题,却可能随时倒下。
第二个指标是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这个指标反映的是血管的炎症程度。
很多人以为,炎症只和感冒、发烧有关,血管里的慢性炎症才是冠心病的“隐形杀手”。如果血管壁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就像一条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随时可能塌方。

研究发现,即使胆固醇水平正常,但如果hs-CRP持续升高,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仍然会翻倍。
第三个指标是Lipoprotein(a)——脂蛋白(a),简称Lp(a)。
它是血液中的一种特殊脂蛋白,和普通的“坏胆固醇”(LDL)不同,它更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危险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可怕的是,Lp(a)的水平主要由遗传决定,也就是说,有些人天生就容易得冠心病。
普通体检项目往往不会检测这个指标,但如果家族中有多人患冠心病,建议查一下Lp(a)。
第四个指标是非HDL胆固醇(non-HDL-C)。很多人只知道“总胆固醇”和“坏胆固醇”,但非HDL胆固醇比单独的LDL更能预测心血管风险。

它包括了所有可能导致血管硬化的脂蛋白,数值越高,血管堵塞的风险越大。简单来说,如果把血管比作高速公路,坏胆固醇(LDL)就像大货车,而非HDL胆固醇就像所有超载车辆的总和。
在控制血脂时,要看LDL,更要关注非HDL胆固醇。
第五个指标是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
不是所有的斑块都会导致心梗,最危险的是“软斑块”。如果把血管比作一条河,软斑块就像河里的泥沙,看起来没堵住水流,但随时可能塌陷,形成血栓。
研究发现,富含脂质的软斑块比“硬斑块”更容易破裂,在冠脉CT或造影检查时,医生会特别关注斑块的性质,而是管腔狭窄的程度。

第六个指标是心率变异性(HRV)。这个听起来陌生的指标,其实直接反映了神经系统对心脏的调控能力。
健康人的心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身体状态灵活调整。如果HRV降低,说明心脏的自我调节能力变差,容易受外界刺激诱发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研究发现,HRV低的人,即使没有明显的冠心病症状,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更高。
知道了这些危险信号后,普通人该如何应对呢?不要等到有症状才去检查。

很多冠心病患者在第一次发病时,已经是心梗了。建议40岁以上,尤其是有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或肥胖的人,定期做冠状动脉CT,检查CAC和斑块情况。
检测hs-CRP、Lp(a)和非HDL胆固醇,以全面评估风险。
生活方式的调整比吃药更重要。
很多人以为,降脂药、抗血小板药物吃了就万事大吉了,但如果不改变饮食、作息和运动习惯,药物的作用是有限的。研究发现,每天快步走30分钟,可以降低40%的心血管病风险。
而高膳食纤维饮食(如燕麦、豆类、蔬菜)可以有效降低非HDL胆固醇。

管理压力和睡眠。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长期压力大会影响HRV,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建议每天留出时间做放松训练,比如冥想、深呼吸或听音乐。
保证每晚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因为睡眠不足会增加体内炎症水平,间接加剧冠心病风险。
总之,冠心病的危险信号往往藏得很深,很多看似健康的人,可能已经处于“高危”状态。
关注这6个关键指标,提前发现问题,比等到胸痛发作再去医院要好得多。健康管理不是“亡羊补牢”,而是“未雨绸缪”。

希望每个人都能重视这些隐形风险,守护自己的心脏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