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变异了,不以呼吸道症状是主要、也可能表现为消化道症状

伍科普 2025-02-12 10:59:46

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近期,国内外的流感监测数据显示,甲型流感病毒(H1N1、H3N2)在持续变异,部分感染者不再以典型的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而是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腹泻、呕吐、腹痛等。

这一变化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也让公众对流感的认知需要进一步更新。

甲流病毒的变异:为什么会出现消化道症状?

甲型流感病毒是一种高度变异的RNA病毒,容易通过基因重组和点突变产生新毒株。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监测报告,近期流感病毒的变异不仅影响了其传播能力,还可能改变其侵袭的靶器官。

传统观念认为,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攻击上呼吸道和肺部细胞,引发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

然而,最新的研究发现,部分甲流病毒株能够感染胃肠道上皮细胞,导致消化系统的不适。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2023年的一项研究指出,部分流感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了活性病毒,证明了病毒可以直接作用于消化道。

消化道症状的具体表现及如何辨别

新型甲流感染者可能出现以下消化道症状:

· 腹泻:水样便或稀便,一天数次,类似轻度肠胃炎;

· 呕吐:部分患者会伴随恶心感,尤其是儿童更易出现;

· 腹痛:以脐周或上腹部疼痛为主,性质多为阵发性疼痛;

· 食欲下降:部分患者伴随味觉减退,进食后有恶心感。

这些症状与普通的胃肠炎相似,但甲流患者往往同时伴有低热、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因此,不要误以为只是“吃坏肚子”或“普通感冒”,应结合整体症状判断。

甲流的传播途径是否有所变化?

既然甲流可以引起消化道症状,那么它的传播方式是否也有所变化?流感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仍然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但由于病毒可能存在于患者的粪便中,因此也需警惕粪口传播的可能性。

研究显示,甲流病毒可在污染的环境表面存活数小时至数天,如果手部接触到受污染的物品再触摸口鼻,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如何预防甲流及其消化道症状?1. 接种流感疫苗

疫苗仍然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

中国疫苗行业协会指出,现有的四价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H1N1、H3N2等甲流毒株,即使无法完全避免感染,也能降低重症风险。

2.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 勤洗手: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务必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 避免共用餐具:防止病毒通过唾液或食物传播;

· 规范佩戴口罩:在人流密集场所或接触疑似患者时佩戴口罩,减少飞沫传播。

3. 注意饮食卫生

· 不吃生冷食物,避免刺激胃肠道;

· 多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提高免疫力,如鸡蛋、瘦肉、新鲜蔬果;

· 保持水分摄入,防止因腹泻导致脱水。

4. 适当使用药物

针对甲流的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达菲)和帕拉米韦,在发病48小时内服用效果最佳。

对于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可使用蒙脱石散缓解腹泻,但需注意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免加重胃肠道菌群紊乱。

中医观点:如何通过食疗和中药缓解症状?

中医认为,流感属“温病”范畴,邪气侵袭肺胃,导致肺胃不和,表现为发热、咳嗽或呕吐腹泻。

针对甲流引起的消化道症状,中医调理可从清热解毒、健脾和胃入手。

食疗推荐

姜枣茶:生姜3片、大枣5颗,煮水饮用,有助于温中散寒、调理脾胃;

山药粥:取山药50克、大米100克煮粥,可健脾益气、缓解腹泻。

中药推荐

藿香正气水:适用于胃肠型感冒,具有化湿和中、解表散寒的作用;

黄连素:适用于腹泻较重者,具有清热燥湿、抗菌作用。

哪些人群需要特别警惕?

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属于流感高危人群,出现消化道症状时需特别注意,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 高烧持续不退(>39℃,持续3天以上)

· 严重呕吐导致无法进食

· 明显脱水表现,如口干、尿少、精神萎靡

· 呼吸急促、乏力明显

总结与展望

甲流病毒的变异正在改变其临床表现,使得部分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为主。面对这一变化,公众需要更新对甲流的认知,不能仅以“咳嗽”“发烧”作为判断依据,而应结合全身症状综合判断。

通过科学的预防、合理用药、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提高身体抵抗力。

流感的防控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是公共卫生的重要一环。

希望每个人都能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共同应对甲流的挑战,为自身和家人健康护航。

参考资料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全国流感监测报告》

2.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2023)

3. 《中华传染病杂志》:《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与流行趋势》(2023年第41卷)

4. 世界卫生组织(WHO)流感监测报告(2023-2024)

5.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奥司他韦等抗流感药物的合理使用指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1 阅读:168
伍科普

伍科普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