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工男子因妻子婚外情产子诉离司法所调解达成离婚协议

小小贝书文 2025-03-27 19:25:58

家和万事兴这句老话在桃源县三阳港镇的李先生家里却成了扎心的刺。2025年立春刚过,镇上司法所的调解室里坐着对沉默的夫妻——常年在外打工的丈夫和留守家中的妻子,两人中间横亘着个襁褓中的婴儿,却不是他们的爱情结晶。这年头,全镇青壮年七成都在外谋生,留守妇女既要当爹又要当妈,谁家不是把日子过成紧绷的弦?可谁曾想,这根弦会在2024年春节后突然崩断。当刘女士抱着与第三者生的孩子出现在返乡的李先生面前时,这对结婚十年的夫妻瞬间成了剑拔弩张的仇人。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这桩掺杂着背叛、委屈与生存困境的纠纷,真能靠一纸调解书化解吗?

调解室里四十岁的李先生攥着泛黄的结婚证,指节发白。这个在建筑工地挥汗十五年的汉子,此刻却像个迷路的孩子。我在外头吃冷馒头住工棚,每月六千块全寄回家...他的声音突然哽住。对面缩在棉袄里的刘女士突然抬头,眼眶通红孩子发烧你在哪?屋顶漏雨你在哪?墙角婴儿的啼哭像把尖刀划破寂静。

司法所老王翻着民法典的手顿了顿,这个调解过上百起家事的老江湖知道,眼前这对怨偶的故事,正是千万留守家庭的缩影。去年腊月,刘女士在镇卫生院生下孩子时,接生护士看着不像李家人的眉眼就觉蹊跷。果然春节团圆夜成了修罗场——李先生发现存折里少了三万块,追问下竟扯出段持续两年的婚外情。调解桌成了战场,一个要告重婚罪,一个嚷着要带孩子跳河。

按民法典1091条,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老王敲着法律条文,眼睛却盯着刘女士怀里熟睡的婴儿。这个刚出月子的女人,既要面对道德审判,又要盘算三个孩子的奶粉钱——婚内生的一双儿女,加上怀里这个错误。窗外的香樟树沙沙作响,老王突然话锋一转但民法典也说了,抚养费该给的跑不了。这话像盆冷水,浇醒了吵红眼的两人。

第二次调解正值元宵节,外头鞭炮声此起彼伏。老王搬出镇小学的作业本,你们大女儿作文写爸爸的电话总是夜里来,妈妈说那是工地加班。刘女士的眼泪啪嗒砸在调解书上。最终达成的协议浸着现实的无奈,婚生子归父亲,刘女士月付八百抚养费,探视权白纸黑字写得明白。签字的钢笔尖悬了半天,李先生突然嘟囔老三...别饿着孩子。这话让刘女士的签名洇开了墨迹。

这场掺杂着背叛与苦衷的纠纷,像面镜子照见了时代的褶皱。当城市化浪潮卷走青壮劳力,留守家庭的情感荒漠里,道德与生存的博弈每天都在上演。三阳港司法所的调解员们不是包青天,他们更像情感裁缝,用法律的金线缝补着破碎的生活。老王常说家事调解不是判对错,是给悬崖边上的人架座桥。这桥既要扛得住民法典的千钧重,又要载得动凡尘儿女的百转愁肠。

如今的李先生仍在工地挥汗如雨,只是每月多往老家打两个电话。刘女士在镇服装厂踩缝纫机,发薪日准点去前夫家看孩子。那个引发风波的老三,倒成了两家往来的特殊纽带。或许正如调解书末尾那行小字写的本协议不涉及非婚生子女抚养问题,生活总有法律照不到的角落,但人心的沟壑,终归要靠理解与时间慢慢填平。这场情与法的拉锯战,没有赢家却也没有输家,倒给小镇茶余饭后添了段警世恒言——婚姻这本经,光靠一个人念,迟早要散页。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