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越抗法39中国向奠边府战场调运的粮食、食盐全部是无偿的

大肥肥文史说 2024-08-22 18:04:47

作者:钱江

大会战的后勤保障

越军再次集结奠边府

正当深入老挝境内的越军第308师攻势正猛的时候,1954年2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致电韦国清:“估计琅勃拉邦之敌已集中相当兵力据守,我第308师连续作战可能已相当疲劳,相机夺取琅勃拉邦似不可能。”电报建议越军抽调一部分兵力肃清战线的后方,为回师奠边府创造条件。

2月23日,逼近琅勃拉邦的第308师收住兵锋,班师向奠边府折返。

在奠边府,屡屡出击的法军未能扩大外围防线,寻歼越军炮兵的计划化为泡影,越军则利用宝贵的一个月时间稳固了包围圈。

在前线步兵掩护下,越军工兵不仅修整了运送大炮的前进道路,还在中国炮兵顾问帮助下构筑了坚固而隐蔽的坑道式大炮掩体,或是将山顶开挖成“凹”字形,以绳网覆顶,放上草皮,再覆以绿叶茂盛的树枝,隐蔽藏身其下的大炮。这是热带环境对于炮兵作战的特殊垂青。虽在同一地域,法军却无法因势利导,只得将火炮置于旷野,终于酿成悲剧。

从1954年2月底开始,越军大炮再次进入阵地。由于没有制空权,大炮只能在夜间缓缓行进,中国炮兵顾问马达卫在指挥炮车行进时竟然因意外事故身负重伤。

那是一个夜晚。由于接近战场,大炮的牵引车开得很慢。在现场指挥的炮兵顾问马达卫心急了,眼看就要天亮,法军飞机会很快飞来。他跳下驾驶室,站到道路中间,手举蒙着一层白布的手电筒亲自指挥炮车前进。

马达卫指挥牵引车绕过了一个炮弹坑。没想到,过了坑的越南司机突然加速,把马达卫撞倒,导致左腿骨折。

战士们把马达卫抬到路边,军医赶来作了紧急处理。此时,马达卫心里想的还是奠边府战事,吩咐前来看望他的越军炮兵指挥员:“我的问题不大,现在你们的任务就是赶快让火炮进入阵地。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地图严重不足,也不准确,必须立刻派出测绘兵,完善奠边府地图。”

没想到,奠边府地图得来全然不费工夫。驻守奠边府的法军也遇上了同样的问题,并马上绘制了新的地图。2月初,一箱箱新地图被空投到奠边府盆地。其中一箱地图落到了越军手里,解决了越军指挥员的大问题。由于这个原因,在奠边府大规模战斗展开之后,越法两军使用的地图差不多是完全一致的。

不久,马达卫被送回北京,进入协和医院治疗。韦国清命令原野接替马达卫兼任地面炮兵顾问,杜友方仍任越军榴弹炮团顾问。在越军炮兵司令黎铁雄身边,还有李培昌和刘疏准两位中国炮兵专家,原野接替马达卫职务后对李、刘两位炮兵顾问说:“我对地炮不如你们熟,请你们多费心了。”

战斗中的越南人民军高炮

来自中国的军粮

奠边府战役预期时间大大延长,韦国清和梅嘉生特别关心的还有一桩大事,就是越军的粮食供应。

奠边府山峦起伏,地广人稀,产粮不多,越军集中4万多人的主力部队,1954年1月陆续到达。在长达将近半年的战役准备和战役实施期间,总兵力始终在4万人以上,后期将近5万人,这对后勤保障尤其是粮食和弹药补给压力很大。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靠近战场的云南省对奠边府越军进行粮食补给。

越军开进西北作战之初以民工背粮跟进供应为主。越南农民体形小,营养差,一个男子步行背粮不过30公斤,待他将粮食运到前线,自己在路上就吃掉了一半。背粮跟进的民工人数几乎相等于开往前方作战的越军正规军。

此次奠边府战役,越军总部决心将粮食供给改为依靠当地筹集为主,后方供应为辅,同时请中国负责很大一部分军粮,这在越军重大战役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国后勤顾问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帮助越方组织队伍先期前往西北筹粮。

云南省粮食厅具体负责向金平县边境小镇勐拉调集粮食,中共滇南工委和滇南卫戍区负责动员民工向越南境内运送。在短短的1954年2月至4月两个月时间内,云南省向奠边府前线调运了总共1870吨粮食。

奠边府距离中国云南省金平县约130公里,有一条藤条江(当地又称金水河)从中国境内流入越南,流向莱州,汇入黑水河。金平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山区,苗、瑶、傣和汉族农民在当时过着勉强温饱的日子。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金平人民就承担援越抗法的任务,越军第148独立团经常从金平得到帮助,该团军官不时进入金平商谈受援事宜。

1954年1月11日17时,越军一位副团长范玉珊,持越军总供给局邓金江副局长和中国军事顾问团副团长梅嘉生的介绍信来到金平县,向当地驻军某师师长及云南滇南工委提出紧急援助粮食的要求。

其实,从云南滇南地区集中粮食,囤积于金平国境线上,准备随时援助越军的工作,早在1953年11月20法军空降奠边府前就开始了。

11月14日,根据云南军区传达的命令,云南省粮食厅以省财经委员会的名义向蒙自专区发文,要求该地区迅速调集500吨大米,于12月25日前集中到金平县边境上的勐拉镇。为此,云南省粮食厅派出运输股长汪树铭前往协同筹办。在当地财委组织下,动员人力、畜力,以破界入库折征大米等方法,至12月28日,将500吨大米集中到了勐拉镇。

根据云南省粮食厅工作记录记载:“蒙自专区财委接电后,即向金平县财委作了布置,(粮食)仍在勐拉集中,争取1月20日完成。

该县接到240万斤的任务后,经县财委研究,决定以该县全部力量,坚决完成这一任务,并计划由一区发动牲口1500匹,调出大米70万斤;

二区牲口700匹,调出大米30万斤;

三区牲口700匹,调出大米30万斤;

四区牲口500匹,调出大米30万斤;

五区牲口1500匹,调出大米80万斤。

自1月1日起开始向勐拉集中。”

且不说粮食,就是在金平动员驮粮的牲口就必须克服许多困难。这时,金平县库存的牲口饲料仅7万多斤,不够供应。蒙自专区行署动员了蒙自、开远、建水、石屏、屏边、龙武、曲溪等七个县的牲口1000匹,驮马料30万斤,前往金平帮助运粮。所需民工、牲畜的开支统由政府财政支付。

越南抗法战争中由妇女组成的民工队伍行进在山林中

金平境内遍布高山林莽,当时还有土匪骚扰。在向勐拉集中第一批500吨粮食的时候,一支运粮队行经茨通坝乡老林,埋伏在那里的土匪突然开枪,打死民工一人,打伤两人。事发后当地立即组织民兵护送运粮人马,并由县内各区设立茶水站、医药站。勐拉粮食集中地则由驻军负责警戒,保证了运粮安全。

前项任务还没有完成,1953年12月17日,云南省又接到通知,再向金平增调大米1200吨。这在非产粮区的滇南是一项艰巨任务。由于预先有所准备,云南省粮食厅和蒙自专区党委、滇南工委和滇南卫戍区密切协作,到1954年1月27日,超额34万斤(170吨)将增调的这批大米1370吨(274万斤)运到了勐拉和金水河乡。

大批粮食突然集中到边境小镇勐拉和边境的金水河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勐拉的仓容不足,运来的大部分粮食只好搭草棚用麻袋包装堆存。勐拉地处河谷,天气潮湿,常有雨雾,堆积起来的上、下层粮食很快就潮湿了,如果不及时运走就会霉坏。

由于将滇南的粮食调往勐拉,致使金平县的库存粮食一时间只剩了400吨,造成了当地老百姓的恐慌。

范玉珊就在这个时候来到金平。他提出,此次进入中国要接收500吨粮食(主要是大米)和一些食盐。运送粮食入越的工作最好从1月18日开始,由中方将粮食运至越南境内的巴丹交接,然后从巴丹经水路运到莱州,再由莱州运向奠边府。

范玉珊的心情非常急切,他告诉滇南驻军首长:“莱州一带地广人稀,交通十分不便,而且处于法军空军的骚扰之下,因此奠边府前线总参谋长黄文泰要他带话:‘请求中国帮助运输。’”

范玉珊还提出,粮食移交时按500吨的数字一次交完。自起运时起,越方接受粮食的工作人员需要住在中国境内的金水河乡或勐拉。过境越方人员还需要在中国境内买菜,拟在年前向中方预借人民币1000万元(为当时币制,约合后来的人民币1000元),此外还需要麻袋2000条。

云南省委、云南军区于1月16日电报答复,同意范玉珊的请求。

艰难险阻运粮路

几天后,根据奠边府前线的指示,范玉珊又向滇南负责人提出,希望中方在2月15日至3月20日运粮1000吨进入越南境内大约20~30公里,在巴丹一带交接;在2月15日前越方需要马料75吨、大麻袋1万个、食盐3万公斤等,也请中国提供。

从这个要求看,显然越方已经知道了中方要在勐拉第二批次集中1200吨粮食入越的决定,否则不会提出如此明确的要求。

在范玉珊的这项要求中,最感困难的是食盐。原定援助计划是向越南方面提供食盐1.5万公斤,而此时整个滇南地区的库存食盐只有1万公斤,不足部分正在调运。

另一个使人感到为难的问题是越方运输人力、畜力不足,到2月初,越方总共调集了约1000人和550匹马,从中越边界线上中方一侧的金水河向巴丹运输粮食,每天仅能把大约30吨粮食运至巴丹。如果这样的话,运完1700吨粮食将耗时近两个月。

倒是贯通中越两国的滔滔藤条江水引起了中越双方干部的注意。越方有小船百余只,顺水而下可以直抵莱州,用船运粮比马驮人背的效率要高多了。但中国在藤条江上游,水浅船只不多;越方的小船虽有百来只,但无处寻觅新船。

中越双方商议的结果是,将水运作为运粮的主要方式,中国一侧的山岭之中长竹遍野,可以砍下来捆扎竹排。

考虑到竹排运输有去无回,中方作出决定,安排3亿元(约3万元)经费捆扎6000个竹排,向莱州运送粮食。

从巴丹至莱州有一河段处于峡谷之中,水中有礁石阻碍航道,中国滇南驻军派出工兵顺河而下,炸除了礁石。

金平县处于援助越南实施奠边府战役的第一线,县委、县政府于2月11日向蒙自专区党委发出一份请示报告:

勐拉至莱州,水路交通初探可行。唯巴丹上游一段约百米长峡有石岩,需组织力量卸转后方可通行。现盟方一面要工兵前去爆破,一面在用竹筏6只载实物做一次试验。

为此,我们共同研究,意见是水、陆并用,现在至月底一段(时间),还须依靠马帮为主,只是还有以下几个问题:

1.盟方要15万斤马料。

范(玉珊)说:“在本月15日前要拿1万斤,否则马要吃大米。”

而马料需经蒙自直调金水河,并在月底前要我方直运大米60万斤。我们根据省委电示精神,准备用700匹马于本月14日起运。但巴丹至莱州段盟方船只不足,必须由我方由勐拉每日供应竹筏100个。

我们计划14日开始,本月共需(竹筏)1600个,每个约需6万元,共需1亿元。这项任务我县主要缺乏水手下送,盟方要求我们解决800名水手,而我县最多只能动员100名。

水手问题如何解决?亦请电示。

2.全部粮食运出还差1万条麻袋。

范玉珊提出:“当前要借人民币2500万元,本月底要借15吨盐,2000万元的食物、干菜,1000万元的咸鱼,500万元的花生米,500万元的干萝卜丝。”(这些物品)亦请由蒙自调金水河。

3.双方保卫工作上除我组织有轻重机枪对空(防御)敌轰炸外,其他没有对空力量。

4.范玉珊对军区乔同志说:“镇沅、勐腊(这两处均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境内)的100万斤大米当前不用,请电转省委暂作处理,以防久放损烂。”

5.缩短运输时间问题。

现据水、陆(情况)看较难,①山路窄,摆不下更多的人畜;②水路尚在第二次试行,如成功,水手是个大问题,且单人往返一次需八天。

以上请示。

对金平县的这份请示,蒙自专区党委研究后形成了向云南省委的又一份报告,称:

就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后认为:

1.经请示省委批准可解决人民币2500万元,食盐15吨,2000万元的食物、干菜,马料15吨。

2.1000万元的咸鱼,500万元的花生米,500万元的干萝卜丝,麻袋1万条(存粮需麻袋,马帮运粮需两条麻袋),款请省里解决。

3.水手最多动员100人,其余700人内地亦无法解决。工价问题由金平根据当地情况拟定具体办法,但钱的办法应如何解决?

4.人、畜动员面大,而气候又坏,前次失踪武装干部一人,病死一人,摔死马10匹。此情况曾专门上报省(委),只是省财政厅通报望今后注意,但未得到具体答复。医务员(包括医药)、抚恤问题应如何解决?

5.我们认为为了鼓励民工情绪,积极支援运输,进行评奖贺功是完全必要的,但经费问题需省委指示。

蒙自专区党委

1954年2月13日

这个报告说明,在蒙自专区财力物力许可的范围内,越方提出的要求均得到满足,但蒙自的财力物力非常有限,因此提出报告,希望由省财政解决钱款等主要问题。

主持军委事务的彭德怀也在关心着滇粮南运。接到了关于采用竹排运送粮食的报告之后,中共中央军委已于2月12日电告云南军区,越方需要的食盐可先给3万斤,同意竹排运输的办法。军委强调的是,援越的粮食,“我方只能送至中越边界,不能送入越境”。

实际上,向越南境内运送粮食的工作从1954年1月14日就开始了,在中共中央军委的电报到达之前,中国民工已将大量粮食运到了越南的巴丹交接,然后由越方再经水路运向莱州。

从云南省档案馆现存的粮食厅档案中判断,中国民工运粮进入越南境内,持续到1954年3月中旬越军在奠边府实施进攻时为止。此后军粮在边境线交接,中国民工不再越界。

现存档案中另有当时的蒙自专区财经委员会(相当于后来的财政局)发给云南省财委,并请转报省委、工委的报告:

省财委并报省委、工委:

关于金平所辖勐拉大米任务,至2月17日已按通知,340万斤全部集中完成。由勐拉运金水河乡(系国界)任务由1月22日开始,截至2月13日运送大米190万斤,勐拉存150万斤。

2月11日经军区乔正兴同志和金平陈县委(原文如此,似应为“县委书记或县委副书记”——本书作者注)等同志会同越南负责代表谈妥,由我区所发动马帮直运越南国内巴丹镇交50万斤。

由勐拉至金水河30华里,金水河至巴丹70华里,由勐拉运巴丹粮食已于2月14日开始,三天一转。

此次运粮由我(专)区各县发动,前往金平马匹709匹,后因气候炎热、生病回家121匹。据反映被土匪打死2人,死马8匹,已经政府处理妥善。

3月8日有敌机骚扰,在金平所辖三区格寨村,敌机丢下3枚燃烧弹,据反映损失粮食2万余斤。省粮食厅2月15日电示,按越方所需调15万斤苞谷至金水河交越方。由玉溪、文山两(专)区共发动马匹400匹负责运输,截至3月8日,运出苞谷11360斤。

我委对上述问题的处理:

1.防止敌机的骚扰破坏,对于粮食应加以防空隐蔽;

2.请省财委与越方联系,增强对方运输力量;

3.请省财委督促玉溪、文山两(专)区马匹迅速集中蒙自;

4.金平应加强运粮人畜的组织教育,特别应加强茶水、医药照顾;

5.我(专)区马帮越过国界运粮是否符合上级指示,请即示。

蒙自专财委

1954年3月16日

向奠边府战场运送粮食,动员了滇南蒙自、玉溪、文山三个专区的力量,中方运粮民工和马匹均有伤亡。为了及时运出粮食,很多中国民工越出国境线,将粮食运到越南境内的巴丹,交付给越方继续前运。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一直在关注奠边府战役的进程,十分清楚保证奠边府前线用粮意味着什么。奠边府进攻战斗全面打响后的1954年3月16日,总参谋部致电正在奠边府前线的韦国清,提出建议:

国清同志并云南军区并告西南军区:

建议:

由滇南卫戍区调拨一部分高射武器,加强金平地区的对空防护。

暂时改为夜间运输。

对死亡人畜进行抚恤赔偿,并对民夫加强教育,安定情绪。

我民夫绝对不能越境。

我们同意云南的意见。唯目前我民夫不出境,胡南(即越南,此处使用了约定暗语,下同)人力动员困难,即敌机已经发现目标,连续进行破坏情况下,如何加速完成此项任务,请即与胡方商量。

他们能否再派一部分得力干部到莱州、巴丹,加强民工的动员?整顿运输组织,以提高运输效率,争取完成运输任务。同时,请他们勘察莱州经巴丹至勐拉的道路情况,看能否在较短期内修建道路,通行汽车。还有什么其他好的办法,请研究后电告。

根据档案记载,法军空军发现了越军正在从金平边界线上得到粮食补给的迹象,于3月7日和8日派飞机轰炸了金水河口岸,造成万余公斤粮食的损失和越方200匹马的伤亡。

由于金平当地组织得当,向奠边府前线运粮的工作始终进行着,虽因法军轰炸一度减缓速度,但很快恢复,而且加快了运输速度。

金平县的档案记载:“3月15日后,对方说,需每天运到前方粮食30吨方可达到计划数字。至4月18日,全部粮食运走,比对方原计划提前两天。”

1954年4月下旬,金平县委向滇南工委送交的向越南境内运送粮食的“总结报告”称:

2月初范玉珊来谈,我们即已感觉对方陆路运输力量薄弱,故极力建议利用竹筏作水路运输,这样一是运量大,二是运费省。但对方对此非常怀疑,后来在我们的极力建议下,对方同意试行。

2月20日试行成功,竹筏可自金水河经巴丹直达莱州。水道试行成功,对如期完成运粮任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月1日,水道运输正式开始。起初,由于水手不够熟练,对方领导思想上有顾虑,每天只能放60个筏,每个筏只载30多公斤……至3月中旬,每个筏平均已能载200公斤,每天可运出1万多公斤,若把对方300匹马的运力计算在内,这一时期每天可运出大米2万多公斤。

中方从金平运向奠边府的粮食(主要是大米),是前线越军军粮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述记录得知,在5月7日奠边府战役取得最后胜利之前,中方从金平总共向奠边府前线调运了1870吨(374万斤)粮食,75吨(15万斤)马料(主要是玉米),15吨(3万斤)食盐,以及相当数量的花生米、干菜、萝卜丝等。

除了稍许储运损耗(如在3月初被法军空军炸毁10吨粮食)外,中方调运粮食时产生的民工用粮不在其内。为了运送这些粮食和物品,中方2人牺牲,还损失了一些马匹。

如按越军每个战士一天用粮0.75公斤的较宽裕标准,中方从云南运出的军粮可供4万人军队62天之需。从奠边府战役实施情况看,越军主力四个步兵师、一个独立团、一个工兵炮兵师共4万至4.5万人在1954年1月中旬集结到奠边府战区,对军粮的巨大需求持续了四个月120天以上,直至5月战役全胜。

由此计算,中方为奠边府战役运送的粮食,大约是该战役越军全部军粮的一半以上。本章所列,仅指云南从金平运出的粮食数量。实际上,中方还从其他地点向越方提供粮食,这个数字没有计算在内。1954年5月以后,越军主力逐渐撤离,金平是否还向奠边府前线运粮,作者未作进一步考证。

在此,必须交代的是,中国向奠边府战场调运的粮食、食盐和其他物品全部是无偿的。

整个奠边府战役过程中,越军的粮食供应基本上得到了保证,而置身重围之中的法军,自1954年3月13日越军开始进攻以后,再也没有摆脱过食品短缺的阴影。

0 阅读:11

大肥肥文史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